多元化、多渠道籌資辦學,是大勢所趨。但做起來卻有N多愁緒:首先,大學自身“葉公好龍”,舊習難改,缺乏主動意識,依然習慣于等“皇糧”,靠政府。其次,是社會捐資辦學的氛圍尚未形成。尤其我國北方一些地區,缺乏相關傳統,很多“有錢人”尚未有這種意識和情懷。加強宣傳、樹立典型、營造氛圍,讓更多成功企業家關注教育、支持教育,在捐資助教中體現自身和企業的價值,是政府、大學和媒體應該共同推進的事情。再次,是大學知識“變現”能力不足,特別是創新成果不能及時轉化,從而制約大學自我造血能力的增強。這需要大學自身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會有識之士共同構筑知識創新創業的生態鏈條,幫助大學提升自籌資金的能力。最后,是相關政策配套和服務還不夠,信息不暢通,不對稱,使得大學籌資不順暢。一方面,需要政府作為,由專門機構加強管理,做好服務,確保捐資用到實處;另一方面,也應該發揮社會力量,給各種相關公益性或非公益性機構以鼓勵和發展空間,多方合力推進,形成既規范又富有活力的大學籌資新局面。
韓寶志(天津大學檔案館館長):
目前的大學籌資,實際上分為幾部分。學校資金有不小的比例是生均撥款,不同教育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標準,這些資金都是國家按照規定的標準下撥的。據了解,目前大學資金另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專項經費、科研經費等。這些經費的背后,實際上是大學的實力,特別是師資隊伍的水平,學校籌資的“愁”點,也在這里。例如:申請國家重大項目,學術水平高、科研能力強、團結協作好的隊伍自然會受到青睞,從而得到國家更多的支持,高水平大學的師資優勢明顯,自然獲得經費多。因此,表面看到的是大學籌資問題,其實背后很重要的是大學的實力。另一個籌資的途徑非常值得關注,就是社會捐贈。這種方式在國外很常見,國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一方面,很多校友在事業上取得成就后,感恩母校培養,越來越多的人反哺母校,捐贈數量和金額都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社會上對大學的認識不斷加深,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為大學捐贈。綜合來講,大學籌資的關鍵點:一是學校的綜合實力,二是學校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