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
摘 要:新形勢下,藝術院校德育工作面臨著受市場經濟社會功利主義思想深刻影響、受新興媒體傳播良莠不分信息深刻影響、受藝術院校整體學習教育氛圍深刻影響等主要挑戰;同時,具有“師傅帶徒弟”“群體學習模仿”“父愛母愛傳承”“講臺能量巨大”等鮮明特點和規律。為此,需要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德育思想、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評價機制、堅持高品位和小細節并舉共育、充分運用新興媒體為德育增效四個方面,大力推進藝術院校德育工作創新發展。
關鍵詞:藝術院校;德育工作;主要挑戰;特點規律;創新發展
中華文化倡導在治國理政和人際交流交往中“以德服人”,倡導在人才識別選拔中“以德為先”,倡導在學校教育中“以德立人”,倡導在文化領域培養“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德育深刻影響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社會深入發展和新興媒體迅猛發展等帶來的影響沖擊,加強藝術院校的德育工作,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新形勢下藝術院校德育工作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是受市場經濟社會功利主義思想的深刻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社會深入發展,給人們的價值追求、生活方式、行為模式等造成巨大沖擊。在這種大環境影響下,一些藝術院校的學生變得浮躁起來,突出表現為:以片面追求學藝為標準,學生無形中在競爭誰的藝術技能更高超、更能贏得舞臺掌聲;以片面追求走出校園后的就業崗位為奮斗目標,有的學生剛進入大學一年級就開始投簡歷、找工作,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上;以片面追求享樂和自由為價值,有的學生身在教室,心在窗外,厭倦學校的紀律約束和學分考評,經常迷戀于同學、朋友聚會等。這些情況,給藝術院校德育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二是受新興媒體傳播良莠不分信息的深刻影響。近幾年,隨著手機通信越來越發達,3G、4G、無線通信日益飛躍式擴容發展,以及QQ、微博、微信、網絡論壇不斷改版翻新,藝術院校學生每天部分時間花在“玩手機”“打游戲”上。每天互聯網中海量信息不斷涌現,有的信息良莠不分,有的完全是負能量傳遞,深刻影響和沖擊著藝術院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時,課堂上的大道理講了大半天、禮堂里的報告現場感人至深,但課下幾條負面網絡信息立即毀了“三觀”,沖淡了教育效果。這些情況,是藝術院校德育工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嚴峻挑戰。
三是受藝術院校整體學習教育氛圍的深刻影響。與理工科院校和其他文科院校不同,藝術院校的課堂講授相對較少,專業教師示范課、課外實踐課相對較多,文藝演出觀摩和體驗較多。這種情況,導致一些藝術院校學生輕視課堂教學,重視自身實踐,不少學生在德育課教室中根本“坐不住”“靜不下心”。另外,在不少藝術學校的宣傳櫥窗和校園網站公告中,經常呈現的是藝術專業比賽通知、學生獲獎情況、近期安排演出信息等,與德育相關的僅是每學期和年度的優秀學生評比公示,但遺憾的是,其仍然以專業考試成績和比賽獲獎為主要標準。這些情況,非常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新形勢下藝術院校德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
一是“師傅帶徒弟”,專業教師的榜樣作用極其重要。藝術院校的學生因為以藝術學習為主業,大多數比較崇拜藝術水平造詣高的專業教師,并以自己的專業教師為榜樣。實踐證明,如果專業教師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和品德高尚的文藝工作者,除對學生專業技能精心“傳、幫、帶”外,在學生品行教育指導上下的功夫也較多,其學生往往會在耳濡目染中深受影響和熏陶,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也會較高。如果專業教師偏愛于追求功利,對學生的專業指導也會呈現出物欲化、功利化趨向,其學生往往在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方面有缺失。只有準確把握這種特點和規律,藝術院校的德育工作才能更加富有成效。
二是“群體學習模仿”,學生團隊道德建設至關重要。藝術院校的學生受群體影響比較重,不少學生無形中習慣模仿群體行為,不僅藝術專業技能學習如此,而且道德修養也如此。例如:有的社團將紀律性、突出正能量釋放,作為社團成員的學生自然追求藝術品位,在舞臺上展現出來的藝術大氣高雅,給人以深刻啟迪。為此,加強藝術院校學生德育工作,應高度重視學生團隊的道德建設,充分運用團隊的力量增強德育輻射力、影響力。
三是“父愛母愛傳承”,家庭美德弘揚產生直接影響。藝術院校的學生,大多從小學藝,相當一部分學生經歷過專業教師“一對一”教學,父母傾注大量心血,投入大量財力。實踐證明,家庭美德對藝術院校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擺正心態,既重視孩子的藝術專業技能學習,又注重正確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來的孩子在進入大學后會品行端正、身心健康、追求高尚;反之,如果父母只注重一味要求孩子專心學藝,強調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巨大財富,則培養出來的孩子進入大學后就會心態浮躁,一心只往藝術專業上發展,而忽視自身道德修養的歷練。為此,加強藝術院校德育工作,需要更多地實現院校與家庭的對接培育,重視與家長的溝通聯絡,引導家長教育孩子正確看待專業學習與就業取向,引導教育學生將追求專業卓越與品德高尚有機結合起來。
四是“講臺能量巨大”,課堂德育教學效果影響深遠。藝術院校的學生,往往花大量時間學習和實踐藝術專業技能,課堂學習、集中教育的時間相對較少。越是這樣,越顯得德育課堂教育的重要性。好的德育課,能對學生人格形成、情操陶冶和思想道德發展,起到很大的啟迪助推作用。為此,加強藝術院校德育工作,需要精心設計德育課,實施精致教學,不斷推出德育精品課,以增強德育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
推進藝術院校德育工作創新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一是掀起習近平總書記的德育思想學習熱潮。習近平總書記對高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視,如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發表講話,寄語廣大青年“要修德,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要踏踏實實修好公德、私德,學會勞動、學會勤儉,學會感恩、學會助人,學會謙讓、學會寬容,學會自省、學會自律”。這些重要論述,為新形勢下藝術院校加強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定位、提出了鮮明要求。藝術院校應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文藝工作座談會的重要講話,積極借助開展“三嚴三實”和“兩學一做”教育等各種契機,掀起學習熱潮,促進學生高瞻遠矚、確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腳踏實地地歷練思想道德和人格修為。
二是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評價機制。一方面,要建立德育工作問責制,明確藝術院校德育工作的院級主要負責人,以及各系、機關和班級的主要負責人,一旦發生嚴重的德育問題,應追究主要責任人的過失,并根據有關法規制度給予嚴肅懲處;另一方面,要建立藝術院校學生道德水平的剛性考評機制,除將學生的道德水平納入獎學金評比、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比、推優保研之外,還應規避定性評價的弊端,采取科學的量化措施,準確評定學生的道德水平,并將結果剛性地與學生的學分累積和學位授予掛鉤,凡是道德水平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授予相應的學位。
三是堅持高品位和小細節并舉共育。高品位,即藝術院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高屋建瓴、立意高遠,與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結合起來,與學生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責任結合起來,與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和正確價值觀念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打造德育高端課堂教學和高端報告講座,促進學生開闊歷史視野、國際眼光和未來遠見。小細節,即藝術院校的德育工作,一定要接地氣,不能成為空中樓閣和海市蜃樓,讓學生可望不可及,感覺遠離學習生活、脫離思想實際。要積極營造濃郁氛圍、打造管用平臺、拓展實踐渠道,引導學生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從細節上深化做實,在道德認知方面,要推出管用的新招,如籌劃組織每個藝術院校的學生樹立自己的座右銘,立好自己的學習榜樣,選好自己喜歡的價值觀書籍等;在道德養成方面,要教育引導藝術院校學生端正積極的人生態度和追求,確定良好的道德品質定位,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習慣等。在道德實踐方面,要教育引導藝術院校學生利用自己的專長,聯絡院校駐地中小學生結成幫扶對子,參加高品位的藝術實踐,積極參加志愿服務,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熱誠關愛他人,多做扶貧濟困、扶弱助殘的實事好事,以實際行動促進自身修養的提升、促進全社會藝術發展的進步。
四是充分運用新興媒體為德育增效。加強藝術院校的德育工作,要適應新世紀新階段計算機互聯網絡和手機移動互聯網絡的迅猛發展,要求藝術院校必須在德育工作上努力占領網絡道德陣地,與西方反華意識形態滲透作斗爭,與社會負能量傳遞較高下,與網絡謠言傳播比速率,實現對學生的網絡德育全員覆蓋。主要措施應包括:建立藝術院校德育工作專門網站網頁,及時宣傳德育大政方針政策,反映德育新聞動態,引導大學積極上傳好人好事、宣傳德育先進典型、揭露道德低下者;建立藝術院校德育工作論壇,鼓勵學生社團和個人創辦和參與論壇,為營造風清氣正、高尚清新的德育氛圍積極建言獻策,做德育工作的“主人翁”;建立藝術院校德育工作微信群,及時反映社會健康風尚、道德模范事跡和學生所見所聞,鼓勵學生踴躍發表看法、參與討論和傳播正能量。
總之,做好藝術院校學生德育工作需要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增強學生的是非分辨力,對社會上流行的不良現象以及不良網站進行譴責,發揮現代媒體的良好傳播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意識形態,鞏固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明白藝術的真正含義和魅力。除此之外,還應形成良好的藝術院校德育工作實踐體系和激勵政策,加強心理輔導工作,實現有效的心靈觸碰和交流;用好榜樣力量激勵法,引導學生開放式地討論他們心目中的學習榜樣,并認真總結其榜樣的優秀品質和散發出的正能量,進而圍繞理想信仰確定自己的座右銘;積極協調組織學生參加向上的、正能量的藝術實踐活動,安排有關德育實踐的集體參觀學習活動,組織學生走進大型企業、高科技園、城市高新區、教育基地、博物館、歷史紀念館等,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在感受國家日新月異發展中增強民族和國家自豪感、自信心,自覺將個人發展與藝術院校的事業發展、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不斷增強責任心、使命感,強化擔當大任意識,引起莘莘學子們的共鳴,讓學生看到更好的德育示范效果,真正以學為本,努力學到知識,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章海山,張建如.倫理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李菲.學校德育的意義關懷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3]高長利.高校藝術類大學生的有效德育管理[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4] 梁靜.藝術類大學生思想道德困境及德育對策探究[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2).
(作者單位:中國音樂學院學生處)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