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凱++王欣
摘 要:面向社會籌資、建立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機制,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現代大學制度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勢,也是地方高校增加辦學經費、增強辦學實力的重要來源。與部屬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籌資意識、重視程度、籌資能力、管理服務以及資金運作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建議地方高校在開展籌資工作時要做好戰略管理、渠道管理、情感管理、信息管理和實施管理,使所籌資金用到實處,真正成為促進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支撐。
關鍵詞:新時期;地方高校;高校籌資
地方高校籌資工作的意義
地方高校,通常意義上是指地方所屬高校,它們隸屬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港澳特區,資金來源主要是地方財政。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信息,截至2015年5月,全國高校共計2,845所。其中,依靠地方行政部門劃撥經費的普通高校大約有2,500所,地方高校約占全國高校的87.9%,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主體地位,地方高校為我國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貢獻了巨大力量。
籌資是通過一定渠道、采取適當方式籌措資金的財務活動。就高校而言,籌資主要是面向企業、基金會、校友等社會力量募集資金和接受捐贈。主要方式有支持校園基建項目,設立學生獎助、科研、國際交流基金,設立優秀教師、講席教授、學術出版、科研發展基金等。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和辦學質量的提升,高等教育需要的辦學資金數量越來越大。就地方高校而言,籌資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籌資是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勢
當前,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領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領域的管理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推向前進。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要求高校改革單一型的辦學模式,建立復合型的現代大學制度。2015年12月17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決定》(以下簡稱《高等教育法》),對《高等教育法》進行了部分修訂。其中,第六十條第一款修改為“高等教育實行以舉辦者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高等學校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機制”。這與“98版”相比,進一步明確了我國高校教育經費來源的多樣化。縱觀世界一流大學,都高度重視籌資工作,不僅學校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從事籌資工作,而且籌資能力和資本運作能力都很強,籌資的總量和增量數額巨大,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作用,很多高校還將籌資能力作為評價校長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可以說,籌資是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大學制度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勢。
2.籌資是地方高校增加辦學經費、增強辦學實力的重要來源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辦學規模擴大,招生人數增加,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大,人員經費也迅速增長,高校的辦學成本越來越高。地方高校本身的辦學經費從整體上比部屬高校要少,同時地方財政撥款增長緩慢,有些地方高校無論在硬件環境和軟件支持上都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可以說,僅僅依賴地方財政經費支持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校發展的需要。地方高校要快速發展,必須尋求多渠道的籌資機制,而面向社會力量籌資就成為地方高校增加辦學經費、增強辦學實力的重要來源和補充。
3.籌資是地方高校加強“雙一流”建設的有效支撐
2015年11月5日,國務院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國家正式啟動實施“統籌推進兩個一流”戰略,即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有效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雙一流”戰略為我國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指明了任務路徑。與中央財政資金相對應,各地政府也安排了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的經費,但是與中央財政資金相比,很多地方政府受經濟發展狀況和資金的制約,支持“雙一流”建設的經費數量遠遠不足,而高校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大學增強辦學實力、進行一流學科建設及培養高端人才。
地方高校籌資工作的現狀
目前,我國高校的辦學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性教育經費、社會捐贈經費、事業收入、學雜費和其他教育經費。就地方高校的籌資工作而言,總體上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不要說與國外一流大學相比,就是與國內的部屬高校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1.籌資工作起步晚,重視度不夠
20世紀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率先注冊成立了基金會,開創了我國大學依法籌集資金的先河。截至2014年,全國共成立了406家高校基金會,據統計,成立基金會的部屬高校達到部屬高校總數的80%左右,而成立基金會的地方高校在地方高校總數中僅占13.8%。由此可以看出,相比國內部屬高校來說,我國地方高校的籌資工作才剛剛起步。究其根源,在于地方高校對于籌資工作的認識不到位,重視度不夠,沒有將籌資工作列入學校發展的戰略規劃中,也沒有設立專門的籌資機構和相應的籌資工作機制。
2.籌資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高等教育完全依賴于財政撥款。如今,一些地方高校仍然沒有擺脫落后觀念的影響,沒有主動籌資的意識,他們始終認為高校作為承擔社會公共服務職能的事業單位,其運行經費就應該由國家發放,即所謂“國家投資辦教育”,而不需要學校出面籌資。一些地方高校認為面向社會籌資難度大、效果不佳,還不如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匯報溝通效率高,因此他們往往把精力和重點放在上級政府部門方面,想方設法從政府部門獲得更多的經費支持。可以說,落后的觀念與意識也是制約著地方高校籌資工作的重要因素。
3.籌資能力不足,效果欠佳
目前,一方面,一些地方高校雖然已經建立了基金會和多元化的籌資渠道,但其資金構成比例嚴重失衡,對財政撥款的依賴性仍然很大。一些地方高校的基金會人員缺乏且能力欠佳,對學校的發展宏觀把握不夠,沒有科學的規劃和籌資方案設計,籌資機構活力不足、運行懈怠,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籌資能力不足,籌資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從宏觀經濟形勢來看,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經濟增長從原來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這也就意味著構成經濟主體的企業面臨著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和更大的轉型升級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經營收入增速變緩,資金支出也更加謹慎,對外捐贈的積極性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4.籌資工作管理服務不到位,資金運作效益不好
一些地方高校雖然通過社會捐贈等渠道募集到一些社會資金,但是由于對資金的管理和對捐贈方的服務不到位,客觀上也對后續的籌資工作帶來了不利影響。具體表現是:所籌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沒有做到透明化、公開化,沒有向捐贈方及時反饋,甚至有些向捐贈方的承諾事后沒有兌現,使得捐贈方失去信心和熱情,不再愿意進行捐贈。同時,很多地方高校的基金會缺乏具有資金運作能力的專業人員和工作機制,對籌集到的資金沒有進行很好的運作管理,資金的收益和效益欠佳。
關于地方高校籌資工作的思考
1.解放思想,做好戰略管理
在高校體制改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高等教育依賴政府撥款的陳舊觀念,吸取西方高校關于辦學籌資的先進經驗,建立與自身發展目標相一致的籌資戰略,并將多渠道籌資辦學納入學校發展戰略規劃中,努力創新工作機制,調動學校各相關部門、院系、教授的積極性,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籌資方式,找到適合本校發展的籌資突破口,建立相應的籌資模式,為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增加資金來源。
2.科學規劃,做好渠道管理
當前,政府財政撥款已經不能滿足學校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必須采取多渠道籌資方式。學校要建立基金會或專門的籌資工作機構,安排綜合素質高、服務意識強、了解學校總體情況和發展戰略的工作人員從事籌資工作,科學規劃籌資方案和籌資渠道,構建科學的籌資結構和籌資目標,合理分配籌資任務。同時,用心做好渠道管理,對每一筆資金都做到科學管理,減少不必要的行政處理過程,使資金的融通更為便利。
3.用“心”投入,做好情感管理
通過校友會、基金會進行社會募捐籌資時,不僅要考慮市場機制,更為重要的是做好情感管理。進行社會捐贈的主體多為校友或者認同學校辦學理念、關心學校發展的“愛心人士”,他們在進行捐贈時都有一定的情感動機,學校要用“心”將這份捐贈資金妥善管理,并加強與捐贈主體的情感聯系,增加對他們的情感回饋,增強捐贈主體對于學校的歸屬感、責任感等,使籌資方式更加人性化。
4.持續跟蹤,做好信息管理
建立捐贈主體信息庫,完善相關信息,做好資金來源的信息管理。學校除了要對籌集到的每一筆資金做好匯入和流向的管理,還要對捐贈資金和捐贈主體進行持續跟蹤,做好信息管理。建議所籌資金使用項目化,專款專用,對資金使用之后的收效及時進行評估,并向社會或者捐贈主體進行反饋。同時,做好捐贈主體關于資金使用方面的相關建議、訴求的收集整理,提升資金使用的滿意度。
5.保持獨立,做好實施管理
高校要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和綜合實力,需要保持辦學的獨立性和延續性。在高校籌資工作中,有時會出現捐贈主體對學校的學科發展、行政管理工作等進行干涉的情況,有時甚至可能會出現捐贈主體要求改變學校的議事規則、程序等情況,這時學校應友好地與捐贈主體進行溝通。如果實在難以達成共識,從學校長遠的發展來看,應當拒絕這種干預學校正常管理秩序的捐贈,以保持學校辦學的獨立性和延續性。地方高校應該始終將辦學目標放在首位,致力于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新時代人才,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在資金的籌集、使用、評估、反饋等各個環節都要保持獨立自主性,做好實施管理,使籌資實現其最根本的目的。
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和國家“雙一流”戰略加快推進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多渠道進行籌資是地方高校解決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問題的主要途徑。從總體上看,我國地方高校的籌資工作剛剛起步,在籌資意識、重視程度、籌資能力、管理服務以及資金運作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做好地方高校的籌資工作不僅任務艱巨,而且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地方高校在進行多渠道籌資過程中應多學習、借鑒國內外高校籌資工作方面的先進經驗,解放思想、開拓思路,探索創新符合本校發展目標的籌資模式。要科學規劃學校的籌資方案和籌資渠道,在工作中用“心”投入、持續跟蹤,做好與捐贈主體的情感溝通和籌資工作的信息管理。同時,要注意保持學校辦學的獨立性,使所籌資金用到實處,真正成為促進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支撐。
參考文獻:
[1]王慶林, 韋須祥. 地方高校教育發展基金會運行機制及發展路徑選擇—以江蘇地方高校教育發展基金會為例[J]. 當代教育論壇, 2015(3):75-80.
[2]包海芹, 孫千博. 美國高校籌資機構建設及啟示[J]. 高教探索, 2015(3):53-57.
[3]鄧婭. 校友工作體制與大學籌資能力—國際比較的視野[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2(1):139-150.
[4]李越冬. 我國高校多元籌資渠道分析—基于中美高校籌資渠道比較的視角[J]. 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9(5):75-78.
[5]王波. 對地方高校籌資渠道多元化的幾點思考[J]. 中州大學學報, 2007(1):31-33.
[6] 謝志勇, 蔡紹堯. 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高校籌資工作的思考[J]. 江西教育科研,2005(12):32-33.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李軍凱系河北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