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菡++周慧玲++郭莉
摘 要: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高校綜合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為了培養高素質人才和信息科技領域的領軍人才,北京郵電大學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開展各種富有特色的創新實踐教育工作,建立了政策保障、課程為基、項目驅動、基地支撐、多元交流的“五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形成了“探索、執著、寬容、卓越”的特色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關鍵詞: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五位一體;高素質人才
隨著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的深入開展,高等教育承擔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大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出重要部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 “全面部署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著力推動高校更新觀念,完善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模式,強化實訓實踐,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此背景下,隨著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支撐的“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以極高的創新創業激情,投入到“互聯網+”的創業潮流中。面對這種需求,構建有特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尤為重要。北京郵電大學作為教育部首批進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的高校,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把創新創業教育作為深化高校綜合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不斷探索、大膽實踐,構建了“五位一體”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培養適應國家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
“五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的建設理念
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提出“從游論”的教育思想,強調教師在大學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學校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過程中,秉承梅貽琦先生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小魚前游,大魚護航”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明確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由探索、獨立思考、不懼困難、勇敢前行;教師和學校為學生在政策、環境、方法和指導等方面提供條件保障和支持,建立了學生為主體、教師保駕護航的新型和諧的教育關系。在此理念引領下,學校制定了三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即重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跨界學習能力、行為技能等創新創業能力,激發學生以興趣為驅動的創新創業意識,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價值取向,塑造學生“探索、執著、寬容、卓越”的創新創業價值觀。
在創新實踐開展的過程中學校堅持“興趣驅動、自主實踐、重在過程”的教育原則,發揮學生在項目選題、經費使用、組建團隊、技術培訓、創新成果展示與交流、學科競賽、成果轉化、創業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以電子信息類創新實踐為例,經過初步統計,學生在創新實踐中涉及到的電子信息技術包括DSP、FPGA、ARM、單片機、電源設計、模擬電路、云計算、PCB語言等。只進行課堂理論和實踐教學傳授是遠遠不夠的,很大一部分知識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自學和不斷實踐來獲得和掌握。而學生的積極性一旦調動起來,就會轉化為克服困難的無盡動力,輔以自身關于探索未知的勇氣和不拘泥于定規的開拓精神,最終順利完成任務,實現自我的創新和超越。
“五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的建設思路
“五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立足于與專業培養的深度融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以創新創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廣譜式”教育和面向少數學生、以創新創業技能培養為目標的“狹義式”教育的有機統一,主要確立的建設思路有兩方面:
一是圍繞學生和教師,確立“五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建設的基本定位。創新創業教育面向的是學生,但是教育的實施離不開教師,只有將學生和教師緊密結合,才能保證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學生和教師是該體系框架的兩個基點。在教育對象方面,學校注重差異化培養,面向的學生包括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全體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大部分學生和進行創業的少數學生,形成了三層次金字塔式的授眾對象;在師資建設方面,學校提出了“吸引名師名企參與,注重穩定骨干核心,加速青年培養成長”的層次化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形成了校內外資源相結合的創新創業通識教育,以及由教師、創新導師、創業導師、創新創業高級顧問組成的導師隊伍。
二是面向課內和課外,明確“五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的建設框架。學校堅持以創新創業教育為抓手,推動高校綜合教育改革。因此,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絕不僅僅局限在傳統意義上的第二課堂,而是綜合了第一課堂(課內)、第二課堂(校內)、第三課堂(社會)和第四課堂(國際)的資源,并在知識體系方面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推動專業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因為“創新創業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而且必須更深地依賴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3]。
“五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體系的建設框架與主要內容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學校在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方面卓有成效,創建了基于激勵政策、體系課程、特色管理、實體基地、多元交流的“五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機制,解決了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的關鍵問題。
一是政策激勵,制度保障,踐行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學校在“小魚前游,大魚護航”創新創業教育理念下,要求所有專業的培養方案都是面向創新創業教育的系統方案,提出了創新創業課程最小學分的要求,設置創新創業實踐必修學分;改革成績單,建立創新創業檔案;實行基于創新創業實踐的提前畢業設計制度、課程免修制度;將創新實踐納入推薦免試研究生加分;對于休學創業的學生在學籍管理方面放寬政策,設置創新創業獎學金和扶持基金;同時,以“吸引名師名企,穩定骨干核心,加速青年培養”為原則,將指導創新實踐納入教師考核和職稱評審體系;實行優秀指導教師獎勵制度;聘請企業導師深度參與創新創業教學和實踐等,政策激勵、制度保障,拓展了學生創新創業空間。
二是課程為基,分層培養,建立創新創業課程群體系。學校面向所有專業,建設C—B—A三級金字塔式全覆蓋、分層次、分階段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將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知識技能和創新創業實踐有效銜接。C階段課程為面向全體學生的“廣譜式”課程,特點為融入全程、注重價值、夯實基礎、點燃創意;B階段課程為面對已經有創意構思或創新產品原型學生的“融入式”課程,特點為與專業結合、注重實踐、緊貼實際、實現跨越;A階段課程是面向已啟動創業實踐學生的“專業式”課程,特點為注重創業所需的技能與知識,對接資源、定向扶持、送上航路。目前,該階段課程以“創新創業加速訓練營”的形式開展,每期遴選30支團隊。三階段課程有機結合,相互補充,夯實了學生創新創業基礎。
三是項目驅動,全程引導,構建創新創業管理模式。學校以創新創業項目為抓手,首創了“全程引導、分類協同、學生當家”創新創業管理新模式,面向全體學生,根據不同需求搭建創新創業手工坊—自主創新實驗—創新創業項目—創新創業畢設等多層次創新創業訓練體系,實現從學生入學到就業的創新創業實踐全程引導;設置校企、教科、校際、跨專業、跨年級的協同創新群,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 (SRTP),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IETP)、大學生校企聯合培養計劃(S-ETP),加強科教融合,本研結合,校企合作,實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突出學生自主決策,充分發揮學生在項目選題、經費使用、團隊組建、技術培訓、創新成果展示與交流、成果轉化、創業等方面的主導作用。特色管理模式,突出學生自主管理,推動了學生創新創業可持續發展。
四是基地支撐,匯智聚才,突出信息科技特色。學校在國內高校率先建立了以“1個北郵WIN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14個特色創新實踐基地”為支撐的實體創新實踐基地,配備2,000平方米專屬場地、給予運行經費和人員編制,同時建立大學生創新研究基金、大學生創新創業扶持基金、大學生創新創業獎學金、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專項支持經費,累計投入經費2,000多萬元集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依托重點學科,發揮行業優勢,向本科生全面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等重要科研基地;與IBM、英特爾等建立校企聯合創新實踐基地,先后與12家孵化器建設了一批校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聚焦信息科技領域,吸納校內外優質導師資源,構建交叉融合的創新創業實踐大平臺,形成多層次創新創業實踐支撐體系。
五是多元交流,推廣應用,提高創新創業實踐質量。學校將學習借鑒、技術提升、成果轉化等融入創新創業實踐,建設多元交流環境,樹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品牌—“北郵WIN”。該品牌直譯為:我們一直在創新,只為做得更好(We Innovate Now),其中“W”寓意“無線”(wireless)、“I”寓意“信息”(information),“N”寓意“網絡”(network),以此涵蓋了北京郵電大學的特點和優勢。在“北郵WIN”下,打造交流活動平臺和科創競賽平臺,建立學生創客團隊,探索出以品牌化、全員化、多樣化、系列化、特色化、國際化為特點的“兩臺六化”模式,以學校連續舉辦八屆的 “北京郵電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成果展示交流會”等品牌活動為特色,以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科創競賽為引領,培育“探索、執著、寬容、卓越”的特色校園創新創業文化,形成獨特品牌效應和廣泛社會影響力。
通過“五位一體”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機制的建設與實施,完善了人才培養體系,促進了學校綜合教育改革。政策導向,形成全員參與創新實踐的局面;課程為基,夯實了創新創業教育基礎,增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效果實施;“全程引導、分類協同、學生當家”的特色創新管理模式,突出學生自主管理,使各種創新實踐活動協調有序開展;面向全體學生,以信息科技領域的深厚積淀為基礎,建立了創新實體基地、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校企聯合實驗室相結合的創新實踐大平臺,為創新實踐提供了有力支撐;以創新實踐活動為載體,開展多主體、多渠道的廣泛交流,使創新成果在校內、校際、校企間得到推廣應用,并輻射至國際交流合作,有效提高了創新實踐質量。近五年,學生在市級以上競賽中獲獎6,000多人次,本科生國內外讀研率從40%提升到65%,發表論文400余篇,與200多家國內外高校和企業開展創新實踐交流,極大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未來,學校將集中各種資源要素,全程優化,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搭建本研結合、科教結合、校企結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平臺,培養面向國際化競爭需要、符合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
[2]王占仁.“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建設論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2(3):54-58.
[3] 衣俊卿.對高等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2(10).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教務處)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