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萌
直到今天,張勇民還保持著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特質:赤子的愛國情懷與對科研事業的執著。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是通過自我努力奮斗,成為法國國家藥學科學院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華人院士。作為一位旅法華人,他見證了祖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用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認可與尊重;作為學人前輩,他為后輩們提出真摯的希望:學好法語,講好中國故事,敢于接受挑戰,敢于面對困難。張勇民曾于1999年-2002年連任第14-16屆全法學聯副主席。2015年出任新成立的巴黎六大中國學聯名譽主席。
1977年,當時還是中學代課老師的張勇民參加了高考,隨后成為一名大學生。“那個年代上大學是很高興的事情,正是因為大學機會來之不易,所以那個年代的學生學習都很刻苦。”來自內蒙古的他,當時在北京求學,一開始并沒有很充分的信心。但憑借著自己的刻苦努力,一段時間后他便充滿了自信。而這段求學時光也給他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我參加了學校的武術隊、游泳隊,業余生活很豐富多彩。那個年代,‘白專道路是受批評的,不能只埋頭讀書,還要關心政治,進行體育鍛煉。”
學生時代的他,最大的愿望是入黨。“當時在大學入黨非常難,要求非常嚴。我是后來在法國留學時入黨的,一直沒有停止入黨的決心。”而他之所以選擇學醫,是因為自己的高中老師是一名祖傳中醫,受老師的影響,高中時期他就學習了中醫和中藥,參加過“紅醫班”實習。“本來是為了上山下鄉的時候能當一名赤腳醫生,后來因為政策改變,我留在城市當了代課老師。”
大學臨近畢業,國家出臺了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出國培養的政策,張勇民成為了出國預備研究生。當時競爭很激烈,全國一共選拔了1080人,其中去法國的120人。1982年大學畢業后,經過4個月的法語培訓,他來到巴黎十一大藥物化學專業深造,當時這個專業整個法國只有一個名額。
在法國學習期間,像所有的留學生一樣,開始的時候上課很吃力,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好在專業法語和英語比較接近,所以我能看懂書,我就去圖書館找書。我還買了個電視,每天看,在學校也多和法國人交流,借同學筆記抄一抄。慢慢就能跟上課堂的節奏。”當時班上只有張勇民一個中國人,最后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我們那一批留學生成績都不錯,畢竟是在全國幾十萬學生中挑出的。在國內基礎好,而且學習認真,肯花時間。雖然挺費勁,但是最后考試結果出乎意料,班里37個學生,我考了第一。”
對于在法求學,張勇民體會頗深的是融入文化與收獲尊重。受文化和語言的影響,中國學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我們有一門實驗課。我一進法國實驗室,大吃一驚,很多國內沒見過的設備,而且花錢很多,在國內需要自己做的東西,這邊都是能買就買。特別是學習如何操作這些實驗儀器,我們要花更多的工夫。”隨著成績的進步,他也感受到老師和同學態度的變化。“剛來的時候,因為中國仍很落后,而且語言水平有限,實驗中也有很多不懂的東西,所以受到外國學生的輕視。但是后來情況有所轉變,特別是經歷了一些考試,證明自己的化學基礎很不錯,慢慢他們就服氣了,雖然語言還是有點困難,但是他們愿意和我交流了,甚至有些人還來問我。”在張勇民看來,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學習上,要想受到外國人的尊重,最關鍵的是自己要有真才實學。“對科研人員來說,發文章,發專利,這些都是硬指標,自己的成果就反映在這些指標上,工作做得好不好,別人都是看得到的。”
博士畢業后,張勇民選擇回國。“那時候心里想得很簡單,就是報效祖國。”他回到北京醫科大學(今北京大學醫學部),參與建立了學校第一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兩年后,受之前法國導師的邀請,他回到法國做客座副教授。“我覺得對我來說是一個挺好的鍛煉,就答應了。”1990年,他決定留在法國,那時候申請了兩個正式職位,一個在巴黎五大,一個是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職位。經過考試,兩個職位都錄取了他,兩邊的考試排名都是第一。在征求了朋友和導師的意見后,他選擇了巴黎高師。“我的導師一直為我感到驕傲,經常和他人提起我。現在我有什么成就,他還經常打電話來祝賀我。”
憑借著精湛的學術造詣,2012年張勇民被選為法國國家藥學科學院的院士。談到自己的科研事業,張勇民覺得從一名學生到科研工作者,要有角色轉變的意識。“除了科研工作,也要參與其他的教學和行政管理工作。教學方面,現在我以培養博士為主。我帶過的中國學生基礎扎實、學習努力,都很不錯。而行政方面,基本每一兩個月都要開會決定系里的重大事宜。”在法僑居多年,張勇民也感受到國內發展的變化。“剛來的時候,覺得自己到了一個發達國家。車、家電、電話、超市都是新的體驗。學習上,實驗室的差距也很大。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在各個方面日新月異,如今在某些領域,中國發展得比法國還要快。但在科研普及度方面,中國與法國還有較大差距。”
作為留學前輩,張勇民向眾多留法學子提出建議:首先,不能放松學習語言,特別是法語。“現在和我們那個時候不同,學生讀博期間因為不需要上課,英語也可以交流,就放棄法語了。我覺得在法國生活,如果沒有法語基礎,生活質量肯定降低。而且回國以后法語真的沒有用嗎?我覺得在法國學法語并不難,我來法國第一年并沒有只把精力放在學法語上,但是一年下來,我覺得基本交流是可以的。那時候交流圈子都是法國人,讀博期間我的導師經常邀請我去他們家里過周末。所以我希望學子們能夠學習法國的優點,多交流。”其次,要敢于接受挑戰。“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而自信的培養需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用成績證明自己,用行動扭轉心態。“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勤勞勇敢聰明,加上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我們一定要有自信心。”第三,要學會面對失敗。“讀博的時候,課題很難,我連滾帶爬地做,總是進展不順利。我想,是不是自己不適合搞科研啊。后來我發現,這邊做得不順,那邊卻有一個很好的結果出來了。本來我都想放棄了,后來覺得還是要堅持一下。我就開始找原因,原因找出來了,結果反而是一個大飛躍。所以說失敗往往孕育著成功的契機。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科研亦或其他領域,像屠呦呦那樣,都要在無數次失敗后選擇堅持。”
張勇民希望海外留學生都能肩負起中國民間使者的責任,促進中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要敢于接受挑戰,敢于承受失敗,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