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師竹
汪善進,留法31年,現任法國雷諾汽車集團發動機振動與噪音首席專家,清華大學法國校友會會長。汪善進曾擔任全法中國留學人員團體聯席會議主席。
回憶起這30余年的經歷,他不禁感嘆知識改變命運,更愿意將自己的故事和經驗傳授給年輕晚輩。其實汪善進非常友善,他熱情地邀請我們去巴黎南郊Antony的家里做客,一見面就讓我們幾個晚輩放松不少。“Antony已經是老根據地了。”他說道,“剛來法國讀書時住的學生宿舍就在Antony,畢業后的20多年搬過多次家,從巴黎東面住到西面,最后還是選擇了這里,買了房子,已有6年了。”
大學是我
人生中最
重要的時光
汪善進出生在江西省德興市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小時候家境貧寒,他曾數次休學在家放牛。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汪善進最感謝的就是母親,那時自己還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但目不識丁的母親始終堅持讓兒子去讀書。就這樣,汪善進重新回到學校,并將斐然的成績回報給母親。1977年高考恢復,第二年,剛剛高中畢業的汪善進開始試著考大學。當時鄉下的中學條件非常差,學校有的老師都沒有上過大學,一邊自學一邊教學生,最后和學生一起參加高考。“1978年我沒考上,因為當時條件實在是太差了。”就這樣,缺乏系統的教學和經驗,汪善進落榜了,但他沒有放棄,當時的目標很簡單,就是想繼續接受教育,能考上一個大專就可以了。“1979年,縣里成立了一個高考集訓班,我被選進去了。這個集訓對我非常有幫助。”最后,汪善進以縣里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清華大學機械系鑄造專業的錄取通知書,這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因為他是縣里恢復高考后第一個考上清華的人,并且來自一個以前從來沒有人考上過大學的鄉村中學。“上清華對我來說是做夢也不會想到的。”汪善進說。
第一次走出小縣城的汪善進對中國的首都和最高學府充滿了新奇和敬畏。“到了清華,老師帶著同學推著大板車出來接我們,非常樸素,沒有一點想象中大知識分子的架子。”然而剛進入學校的汪善進仍然感到很緊張,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材生,很擔心自己跟不上別人。清華大學一向學風嚴謹,所有學生都很注重學習,老師不僅水平高也很負責,課程時間教學指導,課余之后還會給學生進行輔導。汪善進十分珍惜在大學學習的機會,上課會提問,課后輔導也不落下。“我當時特別積極,每次有輔導必須要趕過去。”最后畢業的時候,汪善進是班里的第一名。
提起自己的校園時光,另一個讓他津津樂道的便是清華十分講究體育鍛煉,“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華大學的體育精神。來清華之前,汪善進并沒有體育鍛煉的習慣。而在清華的時光,每天傍晚,操場上到處塵土飛揚,學生們都在運動。汪善進最喜歡籃球,經常課后和朋友們約在操場上打籃球,養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如今,年過50的汪善進仍然堅持每周打一次籃球和一次網球。提起當年第一次上體育課,做單杠引體向上測驗,他一個都上不去,有的同學一口氣能做20多個,汪善進當時覺得可望不可及,后來他就每天練習,6個月之后,他也可以輕松地做20多個了。“這是一種提高自信的方法,以后再做別的事情時也一樣,不管剛開始覺得有多困難,可是堅持一下后卻發現原來我也可以。”
“在清華那幾年可以說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光,也是最快樂的時光。”汪善進回憶道。“清華除了有優秀的老師和優越的條件外,還有良好的校風和許多寶貴的品德,這些加在一起可以說就是清華精神。我覺得清華人最寶貴的精神是做事踏實,有責任心,這影響了我的一生。”
留學不求熱門,但要學到真本領
其實,留學法國一開始也并不在汪善進的計劃之中,這一切都像是上天的安排,對于每一次機會,汪善進所要做的就是認真對待,全力以赴。
清華大學5年的本科學業結束后,汪善進想繼續讀研究生。在校期間,他發現自己對力學很感興趣,修了很多相關的選修課,并打算報考金屬材料專業斷裂力學研究生。巧的是,這個專業當年有一個留學法國的名額,誰考第一誰出國,雖然這并非汪善進的首選目標,卻因為成績優異而陰差陽錯地獲得了這唯一的名額。1984年那年,清華大學留學法國的名額全校只有7個,全國的法國國家公派留學名額也不過140個。就這樣,這1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各大高校的學生從那年秋天開始,接受由教育部統一組織的為期6個月的法語培訓。半年后,一架飛機將這140名天之驕子送到了法國。“我記得那是1985年6月26日,到了巴黎,晚上10點了天還亮著,當時感覺真的是到了另一個世界了。我們幾個同學去附近逛,進到商場里我們簡直驚呆了。那真是物質極大豐富,看到好多以前根本沒見過的東西,當時的感覺相當震撼。”
震撼過后,便是迷茫。進入巴黎中央理工學院,汪善進感到中國和法國的教育模式很不一樣,法國的課程講究理論且非常抽象,從一般到具體。“舉個例子,像我們學力學,在中國是從一維開始學,最多也就學到三維。而在法國,老師一上來就給你講六維。我本科不是學力學的,加上當時法語水平有限,所以很難懂。另外,在法國的學校沒有一套固定的教材,講義是老師自己編的,學生主要靠上課的時候記筆記。那時候我只能課后向法國同學借筆記,或者去蓬皮杜圖書館自己找書看。期中考試一塌糊涂,拿了個以前從沒有過的低分,但竟然還是班里的第二名。第一年,就是這么摸索過來的。”來法第一年的汪善進和其他中國留學生一樣,壓力很大,有點迷茫。但是堅持了幾個月后,慢慢開始得心應手。
1986年碩士畢業后,汪善進繼續在巴黎中央理工學院讀博,研究課題是復合材料的損傷機理,這個方向在當時的材料和力學界是比較前沿的,汪善進當年的愿望就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成為復合材料領域的一流專家。“做博士論文的3年半時間里讓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科研,怎樣才能成為一名科學家。原來把博士、教授想得很神秘,高不可攀,但自己做完論文后才知道拿一個國際名校的博士并不難,做一個名校的教授并不需要是天才。”汪善進感慨道。
“我覺得到法國留學,不要追求熱門專業,但一定要學到真本領。法國是一個有悠久科研歷史的國家,很多領域站在世界前沿,都是幾代人的積累,我們一定要扎扎實實地學好一門知識或技術。除了知識和技術外,也要學習人家是怎樣搞科研的,怎樣開發技術的,這是更重要的本領。”汪善進說。
保持務實精神,做一步學一步
1990年初拿到博士學位后,汪善進很順利地在法國找到了工作,不到一個月就被一家叫GKN的汽車配件公司聘用了。那一年,GKN正在開發一個新的領域,設計和生產碳纖維復合材料汽車傳動軸,為世界首創,這與汪善進的專業與發展方向非常相符。因為非常前沿,部門只有十幾個人,所以汪善進的工作涉及設計、生產、質量管理、供應商與顧客等全部環節。“這很有意思,整個過程都參與,可以看到各個不同環節的運轉模式,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1993年歐洲經濟危機爆發,碳纖維復合材料汽車傳動軸因成本太高,被迫停產,這么一項頂尖的汽車新技術就這樣破滅了。這對所有參加項目的人都是一大打擊,汪善進也被迫換了工作,做了一年的計算工程師,后又做了一年的項目開發,每份工作都做得比較出色,得到了同事的認可。1995年,GKN的振動與噪音試驗組負責人辭職,公司決定讓汪善進代替。“我從工程師變成負責人,不僅管技術,而且管人事,在職業生涯里向前邁了一大步,在法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說明你已經真正融入這個公司了。那時在管理方面我沒有任何經驗,也沒人教我怎么做,但我保持了清華人的務實精神,做一步學一步。”
2000年,汪善進憑借著行業里的聲望和人脈,轉而進入法國雷諾汽車集團,擔任發動機振動和噪音科研組組長,管理十幾位工程師與技術員。能進入世界一流的汽車公司工作,是汪善進盼望已久的事,能參加發動機研發,更是他求之不得的,但這對他來說又是一個新的挑戰。“發動機是汽車的核心,一臺發動機有近1000個部件,重要部件也有100多個,這些部件都會產生振動和噪音,因此搞振動和噪音的人必須對每個重要部件原理都有一定的了解,這是技術方面的挑戰。另外,雷諾集團的研發部有1萬多員工,發動機研發部也有近5000人,部門很多,互相之間的聯系緊密又復雜,如何管理好一個研發組的運行,以及與其他部門的合作,這是管理方面的挑戰。”汪善進還是做一步學一步,不僅能得心應手地管理一個研發大組,而且逐步掌握了汽車發動機設計和新能源方面的主要技術,并成為減震和噪音處理公認的專家。2011年起,雷諾汽車集團內部開始實行一種新的制度,就是把行政管理和技術分開,做行政管理的負責人事管理和各部門的日常運作,但不管技術;技術方面實行專家負責制,每個領域由一位專家負責,汪善進理所當然地被任命為振動和噪音領域的首席專家,全面負責這個領域的技術規則制定和技術攻關。發動機技術共分成30多個領域,振動和噪音是其中最尖端的領域之一,汪善進擁有一支近50位工程師和技術員的專業隊伍,成為隊伍的技術領頭人。“我從大學開始的志向就是當一名科學家或專家,現在我的工作完全符合我的志向,我很滿足,也有一點成就感,因為雷諾每出一臺小噪音的發動機,里面都有我一份功勞。”
工作之余,汪善進還擔任清華大學法國校友會會長一職。“我在清華時就有這個愿望,想做點社會工作。到了法國之后,對清華懷著感恩之心,總想為母校做點事,我夫人也是清華校友,也有同樣的心情。”汪善進說。2009年,汪善進夫婦和幾位剛來法國的留學生一起,籌建校友會。清華大學法國校友會是清華大學的第140個校友會,也是最早在法國成立的大學校友會之一。校友會的宗旨是:服務校友,服務母校,促進中法交流,寧可做小事,不要做虛事。“校友會成立6年多來,舉行了不少活動,豐富了留法校友們的生活,也加強了校友們之間的友誼,許多其他兄弟協會也很愿意與我們合作。但最讓我感到自豪的,是我們這個校友會的純潔性,6年里從來沒有不愉快的事,每位為校友會服務的校友都有股無私奉獻的精神。”2014年,汪善進被同仁們推選為全法中國留學人員團體聯席會議主席。團體聯席會議機制包括中國高校在法國的校友會、專業團體協會、留法中國學聯,目的就是為各留學人員團體搭建相互交流的平臺。
生活只能在這里體會
“我覺得到法國來,一定要了解法國,了解這里的文化、歷史,了解怎么在這里生活、工作。這個很重要。學術的東西是在哪里都能學的,生活只能在這里體會。”汪善進說。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到法國留學,有的畢業之后回國了,也有很多選擇留在法國,甚至是再轉到另一個國家。汪善進認為,時代不同了,年輕人的人生目標也不一樣,或回國發展,或留在國外,選擇很自由。既然在法國生活過,就一定要留下烙印。“中國很多人提起法國就會說法國人浪漫,這其實說明他們根本不了解法國,法國人其實是非常傳統、非常保守的。也正是因為他們保守,才能把法國的文物和環境保護得這么好。這些東西你不在法國生活根本感受不到。”
興趣廣泛的汪善進能夠很快融入法國人的社交圈子,他認為這一切歸功于自己開朗的性格。“在中國,我們講究深藏不露,凡事要有節制,不張揚,這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是在法國不一樣,他們喜歡主動的、開朗的性格,你有什么想法或是特長要百分之百表現出來。如果不表現,也許就會被遺忘,就不合群。所以說要想合群,就必須主動。主動的人往往和法國人關系更好。另外就是業余愛好很重要,幾乎每個法國人都有一個愛好或者特長,也會定期組織活動和興趣小組,如果你也有同樣的愛好,就可以加入,也是一個融入的好機會。”
汪善進幾乎每年都會帶著孩子回國探親,尤其讓孩子們回去體驗中國的生活,提高中文水平。每次回國,汪善進都能感到家鄉的變化。他說,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國家重視教育,重視人才。
汪善進送給年輕留法學子的人生體會是:“人的一生肯定會遇到很多挫折,但也會遇到很多機遇,挫折往往能產生機遇,所以人的一生道路有多條,一條路走不通就走另一條,條條道路有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