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燕
(江蘇省海安縣海安鎮仁橋小學,江蘇海安 226600)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角色扮演的過程,可以將書面文字轉化為“立體聲”,為學生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提供幫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受,使學生進入形象化和感染力強的情景中,大大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認知。在分配角色的過程中,教師要設法創造條件給學生,讓他們充分溝通和討論,導引學生表達自己看人物的觀點,對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場景、人物和細節進行簡單描述,講出自己的喜惡、仰慕、傾心和憐惜等感觸。
閱讀教學重視的是學生的感觸、領悟、欣賞和評估技能的培育,以及促進閱讀的角度多樣和創新。角色扮演不但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對學生的領悟技能進行培育。角色扮演實際上是要在學生了解文本的條件下,對文本重新詮釋。不僅如此,角色扮演還可以更好地領悟詞語、句子和通篇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題和格調,可以使學生情緒受到影響。當然,學生的閱讀理解基礎牢固才能做好角色扮演,在閱讀中方能體現出人的思想感情和隱含在字里行間的態度和價值觀,對扮演的角色內心世界準確表達[1]。
教學蘇教版第三冊上《三袋麥子》這篇課文時,教師在安排學生反復朗讀后,要求學生講一講課文中的角色都有哪些。學生回答這一問題后,教師除了進行板書外,還可以進行提問:“哪幾位能進行其中的角色扮演?”不少學生躍躍欲試。教師又進一步提問:“承擔角色扮演任務的能夠將人物的愛好和性格都表現出來嗎?”隨后,教師就課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愛好和學生一起分析,并教給學生分析的方法和演說時怎樣進行表現,學生在演說時注意把握語氣和語速,拿捏好人物的表情和動作等。最后讓學生按照各自的角色進行扮演,效果較好。在扮演中,學生把握人物的感情不準確時,教師還要進行指導甚至示范,有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形象進行夸張的表情和動作。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提升了自己的理解和吸收能力。
語文教學中有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情感教育。通過有效的情感教育,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美的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育。教學活動離不開課堂,教師要按照課文內容的要求,運用多媒體中的圖像、聲音、視頻、圖片、文字的功能,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做到不脫離課文內容和學生原有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進行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在情感上和課文的作者產生共鳴,心理上和作者形成碰撞,才能深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深入體味作者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教材中收錄了一些革命家的故事和歷史事件,由于時代不同,學生很難找到這樣的生活體驗,因而難以形成共鳴[2]。學習中可以讓學生進行故事情節的扮演,將歷史拉回到現實,這樣,時空距離短了,情感體驗變強烈了。
《錢學森》一課介紹了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心系祖國和報效祖國的偉大情懷和感人事跡。學生對錢學森的事跡可能聽說過,但是很少看到過視頻和完整的資料,初讀課文后很難有共鳴。當學習到“那年中秋錢學森寫給家中親人的一封信”這部分時,教師可以安排角色進行表演,選出三位學生分別扮演錢學森和他的父母,他們可以任感情的潮水放縱奔流,進行角色轉換,進入情境,想他們所想,思他們所思。在進行角色扮演中,由于學生轉換了角色,展開了充分的想象,一個偉大的、熱誠的、傾心愛著自己祖國,有著赤子情懷的科學家形象活生生地站在了我們眼前,他魂牽夢縈的是自己的祖國,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千古信條。
語言水平實際上說的是表達方面,它包含了口頭表達、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我們在學生語言水平的發展方面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良好的課堂氛圍的打造。語文課堂應當是歡樂的,笑語盈盈的,而決不能是嚴肅和板起面孔的枯燥冷冰的課堂。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小學生都喜歡進行角色扮演,他們在角色扮演中享受到快樂和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就要適應學生的這一需要,只要是能夠進行角色扮演的課文都可以設計成角色扮演的內容,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愉悅自己的身心。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實施角色扮演,語言的材料得到了積累,學會了語言表達的多種方式和用語言對自己的觀點進行準確描述,自己語言的發展水平也得到了長足的提高。
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習作4《烏鴉反哺》時,有媽媽和“我”的幾句對話,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讓學生思考:這幾句話是誰說的?都說了什么?他們各自在說話時用的什么語氣?可以將以上出示的對話讓學生進行扮演,扮演中重點體會“感到奇怪”“嘆了口氣”“著急地”這些詞語,再在多媒體出示下面的句子讓學生比較不同:(1)我著急地問:“那該怎么辦呢?”(2)“那該怎么辦呢?”我著急地問。在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語言的意思相同,前后中間位置發生變化,主要是增強文章的活潑度,更好地體現人物的形象、語氣等,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小學語文課堂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師生互動,打造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讓小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實施角色扮演,除了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外,教師的正確引導也必不可少[3]。在教學中,教師要強化主導作用的發揮,才能帶領學生扮演正確的角色和走向正確的表演方向。互動性的師生角色扮演活動,教材中有一定故事情節的課文都能使用,有時候,為了角色扮演方便,教師可以將課文內容編成話劇形式,教師和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師生共同扮演課文中的人物來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人物的特點,真切地體會課文所隱含的神韻。
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美麗的南沙群島》一課時,課前可以布置學生進行認真的預習,上課中,可以帶領學生放聲朗讀課文,由教師承擔導游角色的扮演,聲情并茂地向學生介紹南沙群島的美麗風光,選擇2~3名學生扮演游客,講述游歷南沙群島的心得。再如,學習《烏鴉喝水》一課時,上課前教師可以準備烏鴉一類的物品,課堂中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每個組出一人上臺扮演烏鴉喝水的角色,這一角色要挑選個子高大的,給他戴上烏鴉的帽子,別的角色可以在小組中隨意選出擔任,教師要盡量考慮讓全體學生都能擔任一次角色。
可以看出,在課堂上實施師生互動的角色扮演,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會大大提高,對課文的鑒賞技能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小學語文教學中適當使用角色扮演法,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機會更多更實在,學生在參與活動中轉變自己的觀念,有利于語文課堂充滿活力。
[1] 周建.角色扮演,給閱讀教學插上“雙翅”[J].小學教學參考,2017,(27):11-12.
[2] 楊坤.淺談角色扮演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7):20.
[3] 李乃強.角色扮演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6,11(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