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靜
(江蘇省南通市天生港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家詹姆士?莫塞爾曾指出:“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器樂教學對于學生音樂理解力、表達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具有明顯功用。作為一種小型器樂,豎笛音域寬、易換調、好配樂,同時因其價格便宜、便于攜帶、風格鮮明、便于演奏和推廣等一系列特質而備受師生歡迎。蘇少版小學音樂教材穿插了許多豎笛練習曲,為師生的豎笛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那么,音樂教學中如何進行豎笛教學?如何讓小樂器演繹出學生的“大樂趣”?筆者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展開了積極探索。
學習一種器樂,必須講究正確的方法,豎笛學習也不例外。筆者曾看到有的班級,學生在練習時亂奏,發出刺耳聲音,甚至手拿豎笛隨意揮動、搞笑。科學練習豎笛,能促進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有利于視唱教學、唱歌教學、欣賞教學,有利于學生的音樂創作。
科學練習豎笛,要從正確的吹奏姿勢和呼吸方法開始。許多學生在豎笛學習中沒有形成良好姿勢,如雙肘架在桌子上、低頭、抵壓喉頭、身體坐得歪斜、按孔手指部位錯誤,或者按孔不嚴、漏氣、口含吹嘴過深等,導致吹奏豎笛發出怪聲、尖聲、噪聲等[1]。筆者在教學中,將科學吹奏方法融入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吹奏興趣。如為了讓學生掌握“呼吸氣”,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運用“對比法”讓學生感受不同氣息的不同效果。一組學生吹嘴前的小紙片,小紙片動而不跑;一組學生吹動蠟燭火苗但不吹滅;一組學生吹小羽毛而不落地;一組學生將大氣球吹起來。在這種趣味盎然的小游戲中,學生深刻體驗到:不同強度的吹氣,其氣流是不同的,而不同強度的氣流,豎笛吹奏效果也是不同的。于是,學生開始重視正確運用氣息,當能夠自主地控制氣息,對音的高低把握到位了,吹奏豎笛的音色自然就會優美。
科學練習豎笛,還要求學生能充分調動自我感官,專注地看譜,用心考慮指法,用耳仔細聽音。教學中,筆者還將豎笛練習與一些表演形式相結合,如可以讓學生吹豎笛為歌曲伴奏等,在伴奏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韻律感、節奏感,以此增進學生的豎笛學習興趣。
豎笛教學應“以人為本”,讓學生在豎笛學習中體驗到快樂。快樂是學生學習豎笛的出發點和歸宿。豎笛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兼顧弱勢群體。因此,對學生豎笛學習不能急于求成,而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對于“指法練習”,筆者讓學生依次進行單純指法練習、聽琴指法練習、邊唱邊按指法練習、默唱與指法練習等。在學生正式學習吹奏豎笛時,可以先讓學生緩緩地吹,稍熟練后再引導學生用急吹法練習。如此循序漸進,學生體驗到吹奏豎笛的簡單與快樂。再如對于樂曲的教學,筆者不是在學生學完系列技巧后再讓學生練習。而是在學生豎笛學習之初,就讓其演奏簡單的樂曲,當學生學會“do—re—mi”三個音后,筆者讓學生練吹《小寶寶要睡覺》,調動學生吹奏豎笛的積極性。在學生掌握了部分豎笛吹奏技巧后,再適度提高內容難度,選擇一些優美的、節奏感鮮明的歌曲,如《沂蒙山小調》《雪絨花》等讓學生練習。由于教學契合了學生的認知心理,因此學生的吹奏像呼吸一樣自然,他們在吹奏過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快樂。
在豎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內容應當與學生的學習狀態相契合,努力將教學切入學生豎笛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能夠摘到果子”。教師不能刻意追求技能,不能扼殺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是學生學習器樂的動力之所在。只有當學生在豎笛吹奏過程中體驗到自我的本質力量、體驗到快樂,豎笛才能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
在豎笛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豎笛學習展開積極的評價,善于激勵學生,以“賞識”作為激發學生豎笛學習的“動力源”。同時,教師要創設機會,打造平臺,讓學生的豎笛演奏水平得到展示。通過展示,學生才能獲得真正的音樂樂器學習的“存在感”“意義感”和“價值感”。
在學校藝術展示活動中,筆者先讓學生在班級內開展“豎笛演奏會”“我是小笛手”等活動,在活動中鍛煉學生。某學生性格內向且沉默寡言,在一次班級豎笛展示活動中,開始拒絕吹奏,在同學們的一再鼓舞下,他緩緩吹奏起來,其笛聲發音清晰、氣息柔和,贏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依憑著多年從教經驗的敏感筆者發現,通過演奏他的心靈之弦被悄悄地撥動了,一種內心的雀躍、興奮被隱藏于該學生的心底。筆者借此機會在課后與該生深入交流,他從此喜歡上了豎笛課,每次學習都非常用心。在學校舉行的“元旦文藝演出”中竟然作為領奏上臺,每次的排練他都是最積極的。
賞識是器樂教育的靈魂,能夠讓每一位學生出彩。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豎笛學習中偶爾發生的錯誤要呵護、激勵,要抓住各種學習契機,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展示、比賽等活動,不斷地挖掘學生豎笛學習的潛質,充分調動學生豎笛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只有這樣,學生的豎笛學習才能不斷地進階,學生才能在豎笛學習中不斷成長。
作為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豎笛教學應當和其他內容的學習融通起來,如可以將豎笛學習與識譜教學、歌唱教學、欣賞教學、創作教學等融通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學生整體的音樂素養[2]。對于學生而言,豎笛可以是一把開啟音樂學習的“金鑰匙”,學生“藉笛以明心見性”。
以豎笛與識譜教學為例。三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對許多音的高低拿捏不準,對樂曲的旋律把握不定,為此,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視譜融入豎笛吹奏過程中。學生在吹奏豎笛的同時,進行視譜訓練,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音高,而且訓練了學生的節奏感、協調感。學生在視奏中視唱,在視唱中視奏,慢慢揣摩,形成對音高的精準感受。再如將豎笛與音樂創作融合,首先讓學生將創作的旋律展示出來,引導學生視唱,如果視唱不準,就讓學生用豎笛吹一吹,如此學生就能感受到旋律是否和諧、流暢、通順,進而對自己創作的曲子進行修改。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名曲做節拍、調式方面的修改,如在吹奏《小星星變奏曲》后,讓一部分學生改變曲子的節拍,用豎笛演奏,形成了“優雅的小星星”;讓另一部分學生選用“附點節奏”用豎笛演奏,形成了“活潑的小星星”等。不同的介入方式,讓學生對樂曲形成不同的感受,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小豎笛,大樂趣,奏出樂曲一首首,漾起笑聲一陣陣。教學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豎笛基本功訓練,又要重視學生的豎笛表現力、審美力和創造力的培養。要將學生的豎笛學習與豎笛展示結合起來,將豎笛學習與音樂識譜、歌唱、欣賞、創作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培育學生良好的綜合音樂素養。
[1] 姚秀葵.豎笛教學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音樂時空,2014,(09):145-146.
[2] 達明欣.兒童豎笛教學研究——伙伴探究教學策略分析[J].當代音樂,2017,(20):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