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琴
(江蘇省啟東市和合小學,江蘇啟東 226200)
小學語文教學是最具詩意的,可很多時候教師因為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過多關注,或因學生的學習不盡如己意而生氣,使得課堂失去了原有的詩意。反思這些現象,教師的關注點放在了學生“差”的一面,而忽視了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生動、活潑、靈動的一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學生非常有趣,他們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常常會讓筆者感覺語文教學如沐春風,讓語文課堂之花恣意綻放。
若問課堂上誰最美?在筆者看來,絕對不是教師,盡管在很多課堂甚至是名師的課堂上,教師永遠那么有分寸地主導著課堂的進程,總是以自己優雅的教態讓聽課者陶醉[1]。筆者只是一個一線教師,在課堂上唯一關注的對象就是學生,就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狀態。
在《上學歌》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針對剛剛進入小學的學生們的心理特點,設計了帶有一些幼兒園意境的教學情境,略帶卡通性質的動畫課件,營造了一個背著書包、快快樂樂上學的情形。為了讓學生感覺到小學生活是快樂的,筆者特別注意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教學過程中,筆者會注意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學生在讀著“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時,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有的學生伴著《上學歌》的曲調輕聲讀著課文;也有幾個調皮的小男孩在小組合作中扮演著太陽、花兒和小鳥,然后伴隨著動作并進行語言對話……在這樣的情境中,你自然就會感覺到學生們的可愛,他們將課文的學習演繹為自己喜歡的行為與語言,看到孩子們如花般的臉龐,你就會感覺到學生就是課堂上最美麗的風景,而教師站在這些花兒當中,就算是綠葉,也是幸福的綠葉。
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的幸福是陽光,那在課堂上的不快樂就是風雨。同樣是《上學歌》這一節課,筆者也注意到有三個學生并不是很投入,即便組內其他的同學主動找他們,他們也有些被動,課后找他們進行深入交流才知道,其中,一個學生早上跟哥哥鬧意見,因而并不開心;有一個學生則是父母常年不在家,他一點都不覺得“上學時太陽在對我笑”;還有一個學生生活于單親家庭,隨母親一起生活,而這節課上,聽到同組的同學們都說書包是爸爸買的,他心里難過起來……在第二節課上,筆者特地將本已經結束了的課堂做些延續:通過課件呈現的學習情境不再是太陽開頭,而是一棵小草和一朵花兒在風雨中搖擺著,然后出現了一個小孩背著書包獨自上學的背影;再然后,一把傘伸到了這個孩子的頭上,孩子抬起了頭,看到了老師和同學,他笑了,笑容驅散了風雨,陽光又照耀著大地,照耀著三個人……這個時候班長輕輕唱起了《上學歌》,其他同學也跟著唱了起來,筆者注意到,那三個學生也不由自主地跟著唱了起來……此時教室里,是多么溫馨,多么溫暖!
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特征,小學語文教學中,工具性特征更為突出[2]。如果教師只將注意力鎖定在字詞的記憶與默寫上,語文課堂很可能因此而毫無生氣。語文學習是語言的學習,是語言的運用,如果沒有一個互動的環境,語言互動是難以真正發生的。這里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小學語文課堂上,什么樣的互動是最具有意義的?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的答案是:學生與語文!什么是語文?“語文無非是個例子”,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將語文視作例子,那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學習,就是學生與這些例子的互動。
學生與語文的互動就是學生加工語文學習素材,如學習“生”字,可以讓學生思考怎么寫這個字,怎么記這個字,給學生提供一個謎語:像“牛”不是牛,腳踩一條河,加“花”成食物,卻也煮不熟。有此以謎語作驅動,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會根據其中的含義進行加工,待得到“生”字這一謎底時,他們是興奮的。其實這個謎面本來不是這樣的,而是筆者在一次課間到教室時,看到一個細節:有個學生在黑板上畫了頭牛,引得好多學生圍觀,其中又有幾個學生在分著花生米吃,也引得另外一些學生搶著、鬧著,于是筆者突發奇想,就編了這個謎語,而學生也還就真的猜到了謎底。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應當說學生的良好表現,與筆者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關注是緊密相關的。
學生與語文的互動就是學生的思維在語文學習中充分延伸。筆者從不認為語文學習就是學教師所教授給學生的那些內容,如果學生的思維能夠超越教師提供的素材,那語文之花就會開得更加鮮艷,而這顯然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在教“上”和“下”兩個字的時候,筆者讓學生在田字格里學寫,絕大多數學生都在認認真真寫著,卻有一個孩子在“騷擾”同桌班長,而被騷擾的同桌并沒有拒絕,班長可是個自制力很強的學生啊,怎么就愿意受別人的打擾呢?結果還沒
等到筆者開口喊他,班長倒是先站起來主動說:“老師,你來看看,好玩咧。”筆者走過去一看,立即發現這是一個教學契機,于是讓那個孩子到前面去講了他的“發現”——他講“卡”字,“把‘上’和‘下’合并起來,就是個‘卡’,卡(加重語氣)那里,不上不下……”下面一陣大笑,笑聲里洋溢著收獲了新知識之后的幸福,看著學生一個個如花般的笑靨,一種因為關注學生而有所收獲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什么樣的角色?筆者擇“關注者”而答之。
關注的含義很豐富,筆者最想強調的就是“等待”。小學生的特點在于“小”,小意味著認知進程緩慢。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任何一個班級中,學生都有“優”有“劣”,所謂“劣”者,大多數都是認知能力稍慢而已,表現在語文學習中,就是問題回答慢一拍,比別人多寫一些錯字、錯句而已。
教師怎樣才能發現學生個體的差異呢?無非兩個字:關注。關注學生,意味著研究學生,意味著將今天的學生跟昨天比較,以發現學生進步的點滴,而學生即便偶有退步,也應當在容納的范圍之內。所以說,關注不只是簡單地看,關注實際上是在用心對待學生。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生與語文的互動過程中,教師以關注的目光研究學生,及時引導學生,達到教學目標。唯有用心關注,小學語文課堂之花才能越開越美!
[1] 劉培.關注學生,實現高效課堂——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 2010,(31):6.
[2] 丁清清.小學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J].福建教育研究:綜合版, 2011,(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