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嘯
(南京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京 210000)
重視背景知識 深化教材內容
——對人教版歷史教材浦東開放背景的延伸探討
沈 嘯
(南京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京 210000)
作為一切歷史事件教學的源頭,背景知識能在宏觀上把握歷史事件的脈絡,迅速創設該事件的時代情境,并奠定其情感基礎。但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誤區,本文以高中歷史人教版第四單元13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為例,淺談對浦東開放背景史料的延伸與探討。
浦東;背景延伸;改革開放;教材補償
高中歷史人教版第四單元13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課中,“浦東的開發和開放”是重要考點。對于這個知識點,學生并不陌生,初中也學習過。浦東的成功開放就像黃浦江邊那座傲然矗立的東方明珠塔一樣,成了時代的符號。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教學設計很容易過于簡單化和程式化,課后,學生最多重新復習一遍書中的知識,感受到“浦東開放很成功、很偉大”。這只是教學目標中最基礎的“了解”層面,根本滿足不了“歷史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學訴求:浦東開放有什么具體時代背景?浦東開放有怎樣的國家戰略意義?為什么20世紀90年代才開放浦東?為什么一定要選擇在浦東?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都一知半解甚至是無從了解!更談不上所謂的“時空概念”和“歷史解釋”。
筆者以為,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于浦東開放背景知識的處理。作為一切歷史事件教學的源頭,背景知識能在宏觀上把握歷史事件的脈絡,迅速創設該事件的時代情境,并奠定其情感基礎。在講授浦東開放的背景知識時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補充史料不充分。在浦東開放的資料搜集上,受時代主題所限,教師大多著眼于浦東開放的成就,新舊浦東的境況對比,及時人對浦東開放的積極評價。至于為什么開放浦東,往往被忽視。
其次,年代久遠,突破學生的認知界限。雖然浦東開放只過去30年不到,但對于高中生來說,畢竟是出生前的事情,完全沒有已知概念,對浦東開放的了解就僅限于可憐的幾頁教材,如果沒有詳實豐富的資料做引領,這種學習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再次,教材內容沒有涉及背景知識。教材第60頁,在闡述完1990年中央決定開放浦東的意義后,插入了一段“歷史縱橫”,介紹了浦東的優越地理環境,而后就是第61頁對浦東開放巨大成就的渲染。教材的編排似乎遺忘了歷史背景的重要性,這樣的安排有些突兀,沒有背景依托的成就略顯蒼白。最后,授課教師存在普遍的思維誤區。在筆者調查的100名高中歷史教師里,有95%的教師認為,中央開放浦東是因為浦東太窮了。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授課老師往往先擺一段材料介紹開放前“慘不忍睹”的浦東,然后用開放前后浦東的對比照片進行呼應,順勢贊嘆開放浦東的巨大成就!持這種觀點的教師幾乎都能第一時間說出那句耳熟能詳的名句——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把浦東開放原因簡單理解為浦東窮,這是很片面的,不僅誤導了學生,也阻礙了教師自己的教學研究。
那么,浦東開放的時代背景究竟是什么?在教學中,我們究竟能依托怎樣的資料去進行授課?為此,筆者通過文獻的查閱分析與揚棄,整合了關于浦東開放的背景資料。
浦東的開發、開放更多的是其具有的國際意義。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不能忽略國際上其他國家的發展潮。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周邊國家與地區不約而同都開始了外向型發展的嘗試:1983年,韓國欲把濟州島建成比香港更有競爭力的“國際自由城”;1987年,日本將那霸港開辟為自貿區;1989年,泰國的謝布省大刀闊斧進行自由經濟區建設。這些開放,無論是時間還是模式上,都與我國層次相同,這就意味著在吸收外資、轉移產業上,中國面臨著復雜而激烈的競爭。只有通過浦東開發這一著妙棋,來擴大開放,深化改革,改善投資條件,創造更寬松、更有利的引資大環境,才能盤活整個大局,更好地應對地區競爭壓力,進一步助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
浦東的開放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一方面,兩極格局瓦解后,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呈現出相互依存和相互滲透的主要特征。世界經濟重心進一步向亞太地區轉移。上海地處太平洋西海岸中部,屬太平洋經濟區中心,很有可能發展為東亞、東南亞和中國經濟局域的聯系樞紐。另一方面,從國內來看,浦東位于上海市東部,長江三角洲東緣。東北瀕臨長江,南面是杭州灣,西臨黃浦江,面積達到250平方公里,有得天獨厚的建港和水運基礎,浦東扼長江而連通中部,地處中國黃金海岸和黃金水道的交匯點,是世界上唯一的臨江傍海坐落在國際大都市旁邊的待開發地區,并擁有整個長江流域和長三角地區作為經濟腹地。內外的地理優勢為浦東開放提供了不可限量的可能。
浦東開放離不開偉人鄧小平的指引。
1990年3月3日,春節剛過,鄧小平同志視察上海后回京,立刻召開國際形勢與經濟問題座談會。他特別提到浦東的開放:“對國際形勢還要繼續觀察,有些問題不是一下子看得清楚,總之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認為形勢惡化到多么嚴重的地步”。這段話是有深意的,東歐劇變和社會主義蘇聯的轟然解體,給全世界社會主義力量以沉重的打擊,我們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才能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并且通過改革不斷完善,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需要給世界釋放一個有力的信號,同時來重拾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但這需要一個更富有更強大的中國。所以,鄧小平接著指出:“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鄧小平敏銳意識到浦東開放的戰略意義,恰如其分地把握時機做出開放浦東的決策,體現了作為總設計師的大智慧。
做出決策后,鄧小平對進一步的開放工作也做了相應的科學部署。
在定位上,鄧小平提出:“浦東開發比深圳晚,但起點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來居上。”這句話成了浦東開放的基本指導思想,即浦東開放是為了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的經濟中心或國際化的城市。在浦東如何建設的問題上,鄧小平選定了一個中心:“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上海過去是金融中心,今后也要這樣搞。金融方面要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這一指導目標的典型就是后來蜚聲中外的陸家嘴金融區。
貫穿浦東開放的整個過程,都能感受到鄧小平對浦東的牽掛,他也用自己的言行扮演著浦東開放最堅強的后盾。1991年1月,鄧小平視察上海時說:定四個經濟特區時,“如果當時就確定在上海也設經濟特區,現在就不是這個樣子,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談及上海浦東第三產業發展規劃時,鄧小平不停地給浦東人打氣鼓勁:“什么事情總要有人試第一個”“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當人們對經濟體制改革的前途心有余悸時,鄧小平回答道:“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種鼓勵讓浦東率先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試驗田。
經過上述資料的有機整合與延伸,通過國內形勢、國際競爭、地理優勢、偉人指引這四個方面向學生完美再現了浦東開放的背景,使學生在詳實豐富的背景資料基礎上,迅速構建情境,設身處地地理解浦東開放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以及重要性。讓隨后“開放過程”“開放意義”的教學問題迎刃而解,真正發揮了背景知識總覽全局、創設情境、把握脈絡、奠定情感的作用。
[1]唐加壽.高中新版《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修訂變化[J].歷史教學,2004(03).
[2]項本武.中國對外開放戰略:成就、挑戰與調整[J].宏觀經濟研究,2009(03).
沈嘯(1988),男,江蘇揚州人,本科學歷,中學二級教師,高中歷史教學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