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煒
(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江蘇南通 226001)
習作教學當與生活為伴
王煒煒
(江蘇省南通市城中小學,江蘇南通 226001)
生活是小學生寫作的源泉,在生活中培養細致的觀察習慣,在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從生活中學習鮮活生動的語言。翻開學生的寫作本,常常能看到許多“編撰”的作文,由于缺乏生活體驗,許多情節和事件都是憑空捏造,以至于漏洞百出,而且這種編作文的現象并非個例。我們需要不斷拓展小學生的寫作思路,激發創作的情感,提升寫作水平。
作文;小學生;生活積累
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鏡子?!睂懽鹘虒W的實踐也表明,緊扣生活的作文是豐富多彩的,而脫離生活的作文只是詞語的堆砌,缺乏情感。究其原因,在于日常的習作教學忽視了與學生生活的關聯,只是就題論題,沒有引入生活的源頭活水。
“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對于寫作而言也是如此。學生面對每日都置身其中的生活,已經習以為常。許多美麗的風景、許多有趣的事件都被他們無意識地忽略。以至于到寫作文的時候,常常感到無從下筆。所以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生活至關重要,這是寫好作文的關鍵一環。
教師可以通過寫觀察日記的形式引導學生留意身邊的一草一木,觀察身邊的人物事件。例如有一個周末我布置了一篇日記,主題為“上學路上的橋”。對于靜臥在河面上的橋,大部分學生都是忽視的,它們能有什么奇異之處呢?帶著明確的目的前去觀察,學生有了許多精彩的發現。有的描寫橋的形狀;有的探尋橋名字的來源;有的描寫橋上車水馬龍的場景;有的記敘橋的歷史變遷;還有的以第一人稱進行介紹……我專門留了一堂課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觀察所得,他們配合精心拍攝的照片,帶領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橋的美、橋的奇、橋的默默奉獻……以生活中一個普通的事物為觀察對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生活的絢麗多姿,喚醒了他們觀察生活的志趣。
生活體驗的廣度和深度直接決定了寫作的視角和素材,真所謂體驗深刻、感悟真切。為此教師要設計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帶領學生深入生活,調動多種感官去觸摸生活、體驗生活。例如每逢中國傳統節日,組織學生了解傳統習俗,觀察節日當中的典型場景和事件,并積極參與其中,學學包粽子、貼春聯、做湯圓、選月餅……這樣可以讓學生深深體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
和學科老師協同配合,組織體育單項比賽、勞動手工制作、科學實驗操作等學科體驗活動,讓學生既當參與者、又當旁觀者,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觀察和感受。此外還可以開設專題活動,例如母親節為媽媽梳一次頭、重陽節慰問一名孤寡老人、全國交通安全日義務當一次小交警……這些豐富多樣的活動不但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且能夠激發他們積極參與的熱情,在深度參與的過程中能夠獲得真切而獨特的體驗,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和情感。
小學生作文最常見的問題是記流水賬,人物描寫、事件敘述基本上都大同小異。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師的過度指導,使得學生生搬硬套,限制了學生寫作的空間;另一方面是缺乏構思和想象,習慣于照著固定的模式進行寫作。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可以緊扣學生生活,精選話題、提煉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創作。
想象力是影響寫作能力的關鍵要素。作文來源于生活,但不是照搬生活。除了要對現實生活進行加工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和幻想來創造生活。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精心選擇作文話題,給學生提供馳騁想象的空間。例如以“我是小小設計師”為主題,讓學生設計自己的臥室。學生根據自己的理想和愿望,編寫出了風格各異的設計方案,令人大開眼界,激發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之情。再如以“我是一名老師”為題,引導學生轉換視角,進行個人理想的規劃。學生們用自己的筆端描繪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師,在此過程中他們深切體會到老師的辛勞和無私,激發積極向上的情感和態度。
布局謀篇是寫好作文的關鍵環節,一些老師在習作教學中,習慣以成人化的視角給學生提供幾個寫作角度,對人物描寫的主要方面、對事件發展的主要線索等都做了充分的鋪墊,使得學生按部就班地進行習作練習。這樣全班同學寫出來的作文都是四平八穩,但是缺少讓人眼前一亮的佳作,長此以往勢必會束縛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此習作教學要精選生活素材,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和描寫。
以“精彩的拔河比賽”為題,啟發學生思考可以按照不同的線索進行寫作,通過小組交流和獨立構思,有的學生以參與者的角度記敘比賽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有的以旁觀者的角度敘述了觀眾的表情和動作,有的側重于比賽場面的描寫,有的偏重于比賽結束后雙方隊員神態的刻畫……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有效的素材,給予學生自主構思的空間,他們的創作靈感就會如泉涌般迸發。
語言的生命力和表現力直接影響作品的質量,因此書面表達是習作教學的重要任務。對于小學生而言,要達到流暢表達的目標,需要積累豐富的語言,需要一定量的練筆。教師要為學生搭建廣闊的生活寫作舞臺,引導學生自由表達、盡情抒發,不斷提升書面語言的表達水平。
首先,積累語言。小學生由于知識面和閱讀量的制約,語言相對比較匱乏和單調。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做摘抄,記錄好詞好句,在寫作時進行模仿和運用,這固然是個好辦法。除此以外,教師還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從生活中積累語言。通過多種途徑的積累,學生勢必會從生活中汲取精彩的語言,從而使得習作時信手拈來,妙筆生花。
其次,多樣練筆。一些教師在習作教學中也喜歡搞“題海戰術”,除了每周作文課布置的習作之外,周末的家庭作業經常是每周一篇作文,更有甚者讓學生背作文,以期通過多寫多背達到提高習作水平的目的。殊不知這樣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相當一部分學生都是應付了事,而且逐漸會對作文產生厭煩和排斥心理,試想在這樣的狀態下,怎么可能會寫出好文章呢?所以練筆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形式要主動多樣。例如可以進行再現描寫,讓學生選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段,通過圖畫展示、角色表演等形式展現出來,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片段練習。這種形式活潑生動,學生沉浸其中,有感而發,浮想聯翩;也可以組織即興寫作,針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偶發事件,教師要有創作的敏銳性,引導學生從獨特的角度進行寫作。一次語文課臨下課的時候,窗外飛進來一只麻雀,教室里立刻炸開了鍋……我沒有貿然進行壓制,而是讓孩子們盡情地體驗事態的發展。等到麻雀飛走,教室恢復平靜之后,我布置了當天的日記《不速之客》,學生們對剛才的場景記憶猶新、意猶未盡,寫起來那是洋洋灑灑;還可以布置自媒體創作,隨著信息化傳媒的興起,練筆的形式也應該與時俱進。我曾經布置學生在家完成“扦插吊蘭”的手工制作,要求定期拍攝照片,然后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并配發解說文字發布到班級微信群中。這樣將網絡和作文有機融合在一起,提升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優化了習作訓練的途徑。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之中處處有作文的源泉,讓我們帶領學生徜徉于豐富多彩的生活,不斷獲取寫作的靈感和激情。
[1]宋道曄.主題式”小學習作教學實踐研究[M].語文出版社,2016.
[2]陳利紅.小學習作教學共性問題透視及策略探尋[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4).
王煒煒(1985),女,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