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勇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中學,江蘇如皋 226500)
“精準教學框架”對高中物理教學的啟示
陶 勇
(江蘇省如皋市搬經中學,江蘇如皋 226500)
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管理工具,“精準教學框架”因與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相關,引起國內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根據這一基本理論,結合高中物理教學實踐,可以發現前者對后者有很重要的教學啟示。為此,本文結合自由落體概念,對相關觀點進行闡述。
高中物理;精準教學框架;教學啟示
“精準教學框架”是國際教育領導中心開發的教學管理工具,近年來被引入我國,引起許多專家學者的關注。筆者注意到該理論涉及知識分類要求,這與我國沿用已久的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密切相關,而后者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對這一理論進行重點分析,以期尋找到其對高中物理教學的啟發。
相關研究者指出,“精”是“嚴格”的意思,更準確地講,是“學習者對知識的記憶、反思、分析、解決問題、評估和創造,并全面地、深入地完成挑戰性任務”。這與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中對知識所做的記憶、理解、應用等高度相關。還有的研究者指出,“精”就是“從簡單知識到復雜知識的連續認知的過程”,這是從學習過程的角度來論述的。而基于學習過程讓學生學會學習,恰恰是當前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途徑。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基于這樣的理解去界定重要概念,這是有益的。譬如“自由落體”的概念,在“精”(“嚴格”)的理解下,應當包括這樣的幾個維度:記憶——初速度為0且只受重力的運動;理解——初速度vo=0、末速度vt=gt、下落高度h=gt2/2;應用——生活中近似自由落體的實際情形;分析——對于自由落體運動的分析步驟與公式選用;評價——對“分析”中步驟分析與公式選用以及結果合理性的判斷;創造——將重力場中的物體向電場、磁場、電磁場中帶電粒子的運動遷移(相關知識學習或運用的過程)。
這就是“精準教學框架”下關于“自由落體”這一概念所進行的教學目標分類。如果從實際教學角度來看,除了最后的“創造”這一目標外,前五個目標的達成可以基于這樣的教學設計:第一步,讓學生說說什么運動是“最簡單的運動”,如果不出意外,他們大多會說“勻速直線運動”,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運動有速度大小與方向兩個要素,這兩個要素都不變的運動就是最簡單的運動;(2)再讓學生說說“最簡單的加速運動”,他們大多會說“勻加速直線運動”,因為加速運動有加速度和運動方向兩個要素,在學生此時的邏輯當中,只有兩個因素都不變的運動才是最簡單的運動。這時教師可以追問“有沒有更簡單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學生則可推出“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演示“粉筆頭自由下落”,讓學生用已有的力與運動的知識分析這一模型,實現教學目標中的記憶、理解、應用、分析等維度目標。評價這一維度,則可以放在該概念構建完成之后的反思過程中。
事實證明,經歷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認知也可由幼稚走向成熟,這恰恰是“精”的另一層含義。
在“精準教學框架”中,“準”是“相關”的意思,指向“應用層面”。研究者指出,“要為抽象的認知內化過程概念提供發展的情境,就必須創建‘準’的應用環境”,以讓學生應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顯然,這里的“準”所寓的“相關”之意,是與實際情境相關。
高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概念的建構過程以及物理知識的應用,都強調與生活實際相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許多抽象的物理知識,只有在與生活相關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建構,才能真正扎根于學生的認知中。如果說在這個過程中還涉及其他學科,那就可能發生學科融合。它是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指向,所以“精準教學框架”中的“準”字,確實意義非凡。
例如,“自由落體運動”實際上是理想的運動,在最初建構這個概念時,學生通常會提出“要不要考慮空氣阻力”的問題。學生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他們的思維與實際情形聯系在一起,因此當教師引導學生認同“忽視空氣阻力”時,其實就是完成從實際情形向物理模型的轉化。這只是自由落體概念構建中的一個細節,但如果放到“準”的意境下,教師的教學理解便會不同。
具體地說,自由落體運動作為一種理想運動,其以模型的形態存在于學生的記憶當中,這個模型的形成有兩種途徑:一是教師直接以模型為教學內容;二是教師在與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將實際運動進行抽象,進行理想化,以形成模型。顯然,后者更指向了“準”的一面,學生可以經由實際物理過程抽象來獲得理想模型,這個過程置于精準教學框架之下來理解,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習慣,也更符合物理課程標準所需要的知識的生成過程。
而在利用自由落體的規律解決了一般性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如果同一個物體從赤道與南極的同一高度落下,如果不考慮空氣阻力,其落地時間是否相等?這是一個將研究對象指向g的問題,是一個指向不同地理位置g值的實際問題。對該問題的注意與辨析,是加深學生對不同地理位置g值認識的重要方法,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理解,還能拓寬學生在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律解題時所考慮問題的寬度與深度。這也是“準”的另一層含義。
顯然,在“精準教學框架”中,教師要追求的是“精”與“準”的結合,也就是說既要“嚴格”,又要“相關”。關于這一點,有研究者指出,其最大的意義在于,能夠讓學生保證所學知識不局限于“本本教育”,將知識建立在真實世界的基礎之上。
相比較于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精準教學框架”進一步豐富了教學目標的分類維度,也就意味著高中物理教學中,對學生的知識學習達成度有了更多的評價指標。尤其是其所強調的“準”,鮮明地提出知識要聯系實際的要求,這對高中物理教學來說,意味著對傳統的挑戰。在概念的形成與規律的運用中,怎樣才能有一個恰當的真實情境,是走出經驗、走向創新的重大挑戰。
而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被喻為“聰明學科”的高中物理,如何讓學生形成更高層次的知能,同樣是教師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一個重要的認識是,基于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一個有利于學生獲得安全心理的情境,并在其中提供物理認知情境,這樣的“精準教學框架”所提倡的多維教學目標是能夠更好地達成的。這也是一種可貴的教學價值認知。
高中物理教學中引入精準教學框架的思路,以讓學生的物理知識建構過程更好地沿著“精”的路徑,沿著“準”的思路進行,不僅可以讓學生的物理學習不再感覺到“難”(這是當前高中物理教學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還可以讓師生共處于以物寓理、以理說物的和諧情境中。當然,精準教學框架作為目標分類教學理論的深化,還需要教者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闡釋理論,進而將專家理論真正內化教師自己的默會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物理教學更為精準。
[1]丁旭.盛群力.有效教學新視域——“精準教學框架”述要[J].課程·教材·教法,2017(7):31-37.
[2]楊榕楠.科學探究的序曲——解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0(8):2-6.
陶勇(1981),男,漢族,本科,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