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青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潘雪青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福建泉州 362000)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思維性,而小學生正處于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具”的優勢,同時要合理、有效地使用學具,將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聯系起來。通過學具施教,能夠將枯燥內容轉變為生動、具象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從而形成高效課堂。
小學數學;學具;有效運用
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較為突出的就是要具有科學性、時效性,給小學生帶來全新的數學體驗。要想數學教學具有時效性與科學性,就必須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輔助工具,如學具、教具等。合理地運用學具施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還能夠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便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數學技能得到鍛煉。
實踐證明,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教具、多媒體技術等輔助教育工具不能替代的。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經驗,探究了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以期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作為新課改背景下的數學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整合教學資源,合理運用學具,為學生創設生動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鍛煉和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潛力,進而構建生動、朝氣蓬勃的課堂。將學具運用到“幾何”章節的教學中,能夠給予學生親自觀察、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將數與形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學生的數形結合思維得到鍛煉和提高,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從而真心地參與到今后的課堂教學活動中。
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的章節內容時,就可以將生活元素引入課堂,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的定義”以及“明確生活中選用三角形的緣由”。要想學生能夠認識“三角形”,首先就要引導學生完成“三角形定義”的學習。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定義,教師課堂上要鼓勵學生親自動手畫一畫三角形,讓他們通過畫三角形的過程,判斷一下圖形是不是三角形,它究竟需要哪些條件?這個過程不僅完成了直觀到抽象的轉化,還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緊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火柴棍,在自己的書桌上拼一個三角形。為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火柴棍拼接一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完成之后,讓學生動手拉著一下,就能夠發現“平行四邊形能夠隨意扯動,而三角形具有很強的穩定性”。為了加深學生對于“三角形穩定性”的理解,教師提出:“書桌的腿壞了,應該怎么加固它呢?”教師給學生3分鐘時間進行交流,使他們認識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還能夠體會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樂趣。
將學具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確實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要想充分發揮學具的優勢,必須準確把握學具,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要將自己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特別是在采用分組探究學習方式時。分組探究學習,不僅能夠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還能夠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更能夠為學生的個性和潛力開發提供一個平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會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學習理論知識,而忽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巧。因此,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要貫徹“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放棄高高在上的身份,走入學生中間,構建和諧、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看法,并能夠選用恰當的學具,使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拓展自身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的分類”時,首先要明確的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學重點就是認識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以及等腰、等邊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教學的難點就是掌握三角形的角與邊的特征,同時能夠正確分類。三角形一般會根據角和邊進行分類。在學習“以‘角’分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三角形”學具拿出來,放在書桌上,然后讓學生用一張紙將三角形的兩個角遮蓋起來,使學生根據裸露在外的“角”判斷“三角形”屬于哪類三角形。在學習“以‘邊’分類”時,可以選用“動畫”的方式,使“學具”出現在大屏幕上,讓學生輕松、順暢地完成學習目標。在整個課堂上,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節奏,合理安排學具的使用時間。因為學具出現過早,會使學生產生“迷茫”的感覺,反之,學具出現過晚,就會影響學生對學具的認知,甚至學具會處于被忽視的尷尬境地。
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和好奇心都較強,因此作為一線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制定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要對課堂內容進行恰當的拓展,從而真正地落實素質教育。另外,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教師要科學組織教學活動,安排教學環節,盡可能地避免學生形成“兩極分化”。將學具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按照相關要求分步進行,步與步之間的跨度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否則學具操作活動就會失去意義。
例如,在教授“三角形邊的關系”中的“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周圍生活設施的位置,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示意圖,其中學校、居民樓以及超市三者之間的示意圖為“三角形”。教師選擇一名學生,用直線將學校、居民樓、超市三者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體會學校、居民樓以及超市三者之間的關系。然后讓學生思考:若從學校到超市,怎樣走最近?從學校到居民樓,怎樣走最近?結合教師的引導,使學生認識到“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學校、居民樓以及超市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尋求最短路線,是每位學生的心聲。這樣的課堂,必定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同時還能夠使學生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學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因此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選擇恰當的學具,還要把握學具植入的時間和機遇,更重要的是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認知規律和知識水平。將學具運用到數學課堂上,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夠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概括來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理、有效地使用學具,讓動手操作與動腦思考聯系起來,不僅能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有效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1]耿素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具運用有效性的思考和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08).
[2]彭瑩.讓智慧在手中生成——從學具操作談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數學教育,2012(Z2).
[3]戴國軍.“巧婦”能為“無米之炊”——小學數學學具缺失引發的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08(Z4).
[4]張曉靜.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學具操作有效性的探究[J].新課程(上),2016(08).
潘雪青(1984),女,福建泉州人,小學一級教師,現任教于泉州市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