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瑾
(江蘇省鎮江科技新城實驗學校,江蘇鎮江 212000)
我一直覺得,當一名少先隊輔導員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孩子們的心目中,輔導員往往是他們的幼年生活里最親近、最熟悉的人,他們總是習慣于圍繞在你的周圍,向你傾訴心聲。當你被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包圍著,四周洋溢著他們嘰嘰喳喳的歡聲笑語,這時,你會覺得自己被一種真摯溫暖的愛意所包圍,職業的幸福感頓時油然而生[1]。
對一個孩子來說,一年中的每個節日都是非常誘人的。每當這時,輔導員老師總會帶領他們開展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隊員們原本緊張的學習生活也會因此增添一份快樂與多彩。這不,開學沒多久,我已經在為國慶節的慶祝活動做準備了:制訂計劃、構思方案、策劃活動、發動宣傳……
可好景不長,我發現工作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順利。
那是十一前夕的一個中午,我正在辦公室忙碌著,突然聽到門外傳來兩個孩子的對話聲。
甲:你有沒有發現學校的櫥窗內容換過了?
乙: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換成慶國慶小報展嗎,反正就是那幾個人的作品展唄,每次得獎的都是他們。
甲:對呀,如果把機會留給我,我出的小報也不會比他們丑。
乙:就是,老師每次都是指定人參加,又不給我們機會。……
聽到這段對話,我突然明白了:作為輔導員,不能剝奪孩子享受活動的權利。少先隊活動的意義在于首先應該讓孩子們享受體驗的過程,我們應在活動的準備、實施過程中時刻銘記:少先隊活動的本質內涵是引導少先隊員親身參與實踐,在實踐中完成體驗,發揮少先隊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的特點[2]。學生有體驗,才會有快樂。
10月份的一個周末,我心血來潮,將一頭直發燙成了時下很流行的卷發。周一上午,和往常一樣,我神態自若地走進了教室。這時,我發現原本安坐的學生突然變了神色,一雙雙眼睛肆無忌憚地看著我,好奇、疑惑、陌生的目光“唰唰”地向我射來。只聽見一個調皮的男孩子大喊一聲:“姚老師真漂亮!”頓時,教室里炸開了鍋,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有的捂著嘴呵呵地笑,有的笑得趴在了桌子上,有的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我頓時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我的新發型給孩子們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看著他們千奇百怪的笑姿,我也忍俊不禁。這時,我的腦海中有個念頭一下子閃過: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嗎?對,我不能放過。于是,我樂呵呵地問孩子們:“老師的新發型好看嗎?”
“好看!”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那為什么還要笑呢?”
“呵呵,老師的樣子嚇了我一跳。”“我覺得老師都有點不像了。”“我是聽見尹靜鵬的話才笑的。”……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回答。
我不失時機地問:“那么,你們覺得老師怎樣更好看呢?”
“這樣燙起來好看,我看見街上那些時髦的女孩子都燙頭發的。”“老師,你的頭發卷卷的好看呢,像明星一樣。”“老師,你還是把頭發扎起來好看,我媽媽也扎辮子的。”“老師,你還是以前的樣子好看,那樣文靜一些。”孩子們獨特的見解令我對他們刮目相看。于是,我順著話題說:“看來大家對美都有自己的看法,你們能具體談談嗎?”
教室里漸漸安靜下來,孩子們都陷入了沉思。一會兒,有人發言了:“我覺得打扮得樸素大方就好了,只要看著順眼就行了。”“我覺得穿得干干凈凈的就漂亮了。”“我喜歡穿很漂亮的衣服,那樣我會顯得很神氣。”“我們小學生不能比吃穿,我們要比學習。”“我覺得心靈美比外表美更重要。”孩子們的討論熱烈而有序,最終大家達成共識:人不僅要穿得整潔大方,而且更應注重心靈美。
這是一次關于“美”的大討論。看著孩子們專注的眼神,我體會到,時時處處,我們都要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把握教育的契機,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
作為成人,要想走進孩子的世界,聆聽與交流是最有效的途徑。它們不僅是心理溝通的過程,更是感情交流的過程。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用心聆聽孩子的聲音,真誠和他們談心,建立良好的談心氛圍,才能走進孩子的童心世界,得到孩子的認可。
記得備戰市校園情景劇展演的那段期間,我帶領一批小演員每天排練,一個個動作、一句句臺詞反復訓練,每天忙得不亦樂乎。特別是比賽前夕,訓練量加大,還要制作道具、海報,很多孩子有點吃不消了,呈現出明顯的畏難情緒,一個個垂頭喪氣的,失去了斗志。見此情景,我覺得需要暫時把各項任務停一停了。于是我把他們喊到身邊圍成一圈,和他們拉起了家常,從學習談到生活,從愛好談到家庭。輕松愉悅的氛圍緩解了孩子們的壓力,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說到眼前的壓力,我給大家講了個故事:有一個人發現了一個金礦,就花很多錢買下來,又買了許多設備進行開采。但幾天以后,礦脈不見了,這個人非常沮喪,就把設備低價賣給一個收廢品的人,然后離開了那里。這個收廢品的人找了一位專家對金礦進行了考察,結果發現,在幾米遠的地方斷了的礦脈又出現了。這個收廢品的人一夜之間成為百萬富翁。
講完之后,我問孩子們有何感想。他們七嘴八舌地談起來了:“眼看就要比賽了,我們不能在這個時候半途而廢!”“如果這個時候放棄了,那我們之前所有的努力豈不是白費了?”“同學們加油哇,眼看我們的‘金礦’就要挖成功啦!”聽了他們的議論,我不禁為他們叫好:“接下來你們有什么打算?”同學們齊聲答道:“接著干!”不出意外,我們在那次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回想起來,我如果當時講一番勞動最光榮的大道理,恐怕效果不會這么好。
長期以來,我們都習慣于認為孩子是被教育者,教師是教育者,孩子必須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教導,總覺得孩子聽明白就行了,而往往忽視了孩子心中真正的想法。實際上,只有認真傾聽,真誠溝通,才能走進孩子們的童心世界。作為輔導員,只要用心,就能把任何一個孩子當作自己心中的寶貝;只要用心,就能讓每一個孩子主動地親近我們;只要用心,就能促使所有的孩子向我們敞開心扉;只要用心,我們就能聽懂孩子內心的聲音。
[1]王本陸.教育崇善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
[2]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