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更加重視的是學生們知識的積累,側重于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儲備,但是對于語文素養的培養重視不夠。這樣的語文課堂顯然是和當今的新課標不相適應的,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語文課堂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語文素養的提高,這也是當今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1]。語文教師要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獲得豐富知識的同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幫助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誦讀教學是最基本的手段之一。通過誦讀,能夠讓學生體會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同時也能讓學生體會文本中的語言表達,提升學生的語感能力和表達能力,這也是語文素養培養的一方面[2]。同時,誦讀教學作為最基本的教學手段之一,能夠讓學生享受語文課堂的“原汁原味”,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是回歸本色的課堂,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教學《海燕》這篇課文時,教師就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海燕》是高爾基的名篇,從體裁上說是一首散文詩,也就是介于散文以及詩之間的一種文本,這樣的文體非常適合學生朗誦。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這首詩歌,教師讓學生利用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然后讓學生試著初讀文本,體會文本情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們獲得自己的初步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作者的筆下,到底是如何描寫海燕呢?你能從文本中找到相關的句子進行分析體會嗎?”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們再次走進文本閱讀,勾畫關于描寫海燕的句子。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勾畫出來的句子進行朗誦,進一步體驗文本情感,然后,教師為學生播放《海燕》這首散文詩的錄音朗讀,讓學生重點體會語感,最后,教師為學生播放適合的音樂,引導學生進行配樂朗誦,讓學生在深情朗讀的同時體會到文本中作者滲透的堅定信念以及強烈的戰斗激情。
所謂“熟讀成誦”,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誦讀教學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對于詩歌教學更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誦讀,同時也注重采用多樣化的手段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讓學生們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和感悟,實現語感的積淀以及情感的提升。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接受情感熏陶,提升學生的情感意識,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語文解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情感,抓住文本中的矛盾點進行體會,讓學生能夠進行思維碰撞,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朱自清在自己的經典之作《背影》中就埋伏下了矛盾。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矛盾點引導學生進行體會,讓學生情感得到喚醒,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同時為學生介紹這篇課文的創作背景。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矛盾點:“同學們,這篇文章寫得深刻感人,和作者的精心設計是分不開的。其中,文本中的很多矛盾之處也是值得我們仔細品味琢磨的地方,例如,在文本中有這樣的描寫,在父親的信中首先說自己身體平安,但是又說自己大去之期不遠,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從中能夠體會到什么?”這樣的問題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在大家討論交流之后認識到這是父親內心情感矛盾的表現,既不想讓孩子擔心,又想得到孩子的諒解,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對文本中的情感有了深入的體驗。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抓住文本中的矛盾點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文本中作者抒發的真情實感。讓學生也不禁回憶起自己的父母,體會到了親情的可貴。這樣的教學中,讓學生的情感意識得到激發,讓學生受到情感熏陶,也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情感意識,讓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離不開對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經典的名家作品。這些作品之所以被選入初中教材,和其自身深刻的意蘊和教育意義是分不開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經典、品味經典,讓學生在比較閱讀的過程中體會經典之妙,讓學生形成較高的鑒賞能力,實現語文素養的提高。
在學習完《孔乙己》這篇課文后,教師就看出了學生們對于孔乙己這個人有自己的獨特感悟,同時也對于魯迅的作品有了自己的認識。在以前的認知中,魯迅的作品總是晦澀難懂的,而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們對于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就要抓住這樣的有利時機引導學生進行體會,具體做法是教師將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推薦給大家,讓學生們將孔乙己和阿Q放在一起比較,分析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異同點,然后為這兩個人物寫一段推薦詞。這樣的過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認識,而且鍛煉了學生的鑒賞能力,實現了一舉多得的目標。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名家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將學生的視線由課本引向課外,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同時讓學生學會了比較閱讀的方法,提高了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為學生提供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感受文本中蘊含的精神價值,從而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讓學生學會積極面對生活。而在文本解讀的結尾部分,教師可以就文本內容進行升華,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讓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和感受。
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這首古詩時,可以利用這首詩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文本中蘊含的精神,讓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情感態度。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而在課堂教學的結束部分教師這樣引導學生:“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風清月白的美景,而且還能從中感受到蘇軾的樂觀和曠達的人生態度。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僅有美景,也會有挫折和困難,那么,面對挫折和困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無愧于我們的人生呢?”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在課堂結束部分進行點題,讓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升華,讓學生學會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這樣的課堂教學卒章顯志,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讓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從語言表達、情感提升、鑒賞能力以及思想境界等方面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文學的熏陶,體會文本的內涵,從而受到情操的陶冶和能力的提升,讓語文素養培養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讓學生享受更加完美的語文課堂。
[1]黃建文.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思考[J].文學教育(中),2010,(02):110-111.
[2]王偉杰.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語文學刊,2012,(1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