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偉(江蘇省儀征市陳集鎮中心小學,江蘇儀征 211408)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是數學課堂的主體,整個數學課堂教學全部圍繞著教師轉,學生只有被迫聽講的權利,這樣極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體驗到合作的重要意義,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合作精神是學生必備的一種精神,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們今后的發展。作為小學教師,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可以適時地結合實際情況,為學生們搭建一個合作學習的平臺,巧妙地創設一個合作情境,以激起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有效參與[1]。
例如,在教學《統計表與條形統計圖(一)》時,教師在課堂伊始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一張圖片。師:同學們,現在你們自己統計一下在這一圖片中有多少蘋果,多少香蕉,多少鴨梨。在布置完任務后,教師為學生們展示了15秒鐘的圖片。15秒后,學生們怨聲載道,都抱怨老師給的時間太少,自己只來得及數一種水果的數量。老師建議學生:你們可以嘗試著和其他學生合作,一起統計這些水果的數量。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了合作統計。學生們自由結組,并分工合作,有的學生負責統計蘋果的數量,有的學生負責統計香蕉的數量。有的學生負責統計鴨梨的數量。隨后,教師又播放了15秒鐘的圖片,學生們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并主動地做成了一個統計表。
數學課堂教學中,合作情境的有效創設,不僅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還很好地開闊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學生主動進行合作學習,并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每位學生的思維都是獨特的。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發展規律,盡可能地幫助學生開發智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組織學生開展交流討論活動,以促使學生交流互動,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2]。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內容時,讓學生自主探究一定時間后,并沒有立即給學生公布結果,而是引導學生互動交流,互相探討各自的想法。
生1:通過觀察平行四邊形紙片,我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對邊是相等的。我利用直尺進行了測量驗證,對邊的長度是相等的。
生2:我很同意你的說法,我是用對折的方法,使兩條對邊重合,這樣就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對邊是相等的。
生3:我沿著一條對角線剪開,恰好分成了兩個三角形,而且這兩個三角形完全相同,能夠完全地重合在一起。
生4:通過生3的說法,我們可以利用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討論交流的有效開展,不僅很好地活躍了學生的學習氛圍,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教學中要更多地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開展探究活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組織學生自主探究,以更好地促使學生合作學習[3]。
例如,在教學“圓”時,教師為學生們分發了一些圓形的紙片,并為學生們提供開闊的學習平臺。隨后學生們便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了探究活動,而且學生們都很主動地自由結組,小組內共同合作,一起去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這時有小組想要探究一下圓的周長到底是多少,有學生想到將這一圓形紙片在直尺上滾動一圈,這樣就得到一個大致的圓的周長。很快便有一位學生提出問題:圓的周長與它的半徑或者直徑有什么關系嗎?大家在這位學生提出問題后,陷入了思考。學生們就這樣共同交流,一起探究思考,無形中對本節內容有了很好的認識。
探究活動的有效開展,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個合作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們從中體驗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促進了學生有效思考。
枯燥的數學內容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單一的倒灌,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的心理。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以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可以巧妙地設計一些游戲競賽活動,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和除法》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們對小數乘法的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后,設計了一個有趣的游戲競賽活動。師:同學們,現在我將你們分成兩組,男生一組,女生一組。我會為你們每一組出一道題,你們各組要積極反應,輪流作答,回答正確的小組,可以獲得10分的獎勵,回答錯誤的或者不回答的小組,要接受扣掉5分的懲罰。學生們在教師說完游戲規則后,都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這時,教師向男生提問:1.2×5=?男生組代表迅速反應,很快便給出結果“6”。之后,男生組們很興奮地接受了10分的獎勵。女生們在看到男生組獲得到獎勵后,很是振奮,并立即進入到備戰狀態。學生們,就這樣積極地計算練習,各小組都積極配合、互相幫助,有的學生主動為那些不太懂的學生講解知識點,整個數學課堂呈現出一種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
教師在課堂上根據相關知識開展游戲競賽活動,有效地激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并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促進學生全方面發展。
數學與生活有很緊密的聯系,它們互相制約,互相推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地開展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可以有機會身臨其境,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合作學習,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比例”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同學們,你們自己測量一下校園中旗桿的高度。學生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結組,并開始合作學習。有一小組的學生們安排了一位學生站在旗桿的旁邊,另一位學生開始測量旗桿影子的長度和這位學生影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還有學生被安排測量站立在旗桿旁邊的學生的身高,也做好相應的記錄。之后,學生們開始整理分析這些數據。有學生想到可以利用課上所學的比例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隨后,學生們便開始列式計算。最后得出了正確的結果,成就感十足,并從中很好地感受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進而更樂于學習數學。
實踐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們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并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有效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在今后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以人為本,注重結合實際教學內容,讓學生更有效的合作學習,讓其在合作中體驗互助,在互助中高效率學習。
[1]曹廷和.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實施[J].學周刊A版,2011,(5):137.
[2]吳圣娟.設有效課堂,促學生深度學習[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9):57.
[3]雷清蘭.重結果輕過程:數學課堂的評價思考[J].遼寧教育,2014,(19):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