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國際領先教育理念、教學資源、師資平臺,以促進專業建設、學生發展、院校建設及文化交流為目的,藝術類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發展。本文探討了適合藝術類職業院校切實可行的合作方式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藝術類職業院校;交流與合作;合作方式
1 合作意義與責任
在一帶一路的引領發展中,藝術類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也在不斷發展。藝術類職業院校專業特色強,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有很多契合點。藝術類職業學院中戲劇、舞蹈、音樂、設計等特色專業,恰恰是國際交流中的重要橋梁。如何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辦學水平,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形成辦學特色,辦學優勢,是藝術類職業院校未來發展中的重點。
2 合作方式
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方式與方法多種多樣,然而所有的合作方式都應該從學院的實際情況、實際需求,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美國波士頓學院終身教授菲利普·阿特巴赫教授(Philip G.Altbach)認為“Internationalization includes the policies and practices undertaken by academic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and even individuals—to cope with the global academic environment.”他是指國際化包含的政策和措施,不僅包括學校機構等的舉措,還應當包含個人。而作為藝術類職業院校的國際交流與與合作,有許多交流與合作可以是由學生或者老師個人參與完成的,應當鼓勵,比如作品的交流、創意的交流。國際交流與合作滲透入師生的心中,才能真正意義上讓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學院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藝術類職業院校在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時易見成效。比如賽事合作、開展音樂會、大師觀摩課、作品展示等,但何種方式才能更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進步,學院的發展,仍值得思考。在國際交流合作中,應有明確的合作意向或者合作目的,切忌盲目加快合作步伐,否則往往僅有表面熱鬧,難有實際成效,浪費資源。
2.1 專業建設
藝術類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不同于普通職業院校。而在專業建設中,國際交流與合作恰恰可以給予更多地靈感與方向。通過知識交流、文化認知,可以打開國際視野,促進專業建設。“Knowledge exchange (KE)/transfer is seen as priority areas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licy development across many countries.”這句話是指在很多國家,知識的交流被視為創新策略的優先領域。職業院校歡迎西方教學模式,其中雙元制、學徒制等教育模式都受到推廣。但理論與實踐往往有差距,唯有深入交流,轉換知識,結合實際情況,才能更好地運用理論,充實自身發展。結合國際資源,促進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完善;結合國際院校的經驗與意見,促進課程體系與專業緊密結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與市場接軌的專業教學基地。
2.2 學術交流
這里的學術交流是指根據學生、教師、院校實際需求,按照計劃開展的學術交流。在藝術類職業院校里,可能常見的有學術講座和大師觀摩課等形式。通過學術講座和大師觀摩課,幫助學生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及靈活的技能,開闊視野,轉變觀念,同時在專家的指點下,使學生技藝精進,為今后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它促進先進教學理念的傳播,促進先進學科領域知識技能的傳遞,幫助師生拓展國際視野。而國內外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應是有導向性、需求性、可行性的,雙向性的。院校間可以通過教師互派互聘,學生假期交流等方式實現此類合作。
2.3 學制合作
學制合作在國內的高校之間也已發展良好,如成人自考、專升本等。國際學制合作,在部分職業院校也已經在推廣開來。比如英國、新西南、澳大利亞的部分大學也有和中國職業院校學制合作的項目。在滿足雙方院校的要求下,可以實行雙方院校的學生交流、互派,學分互換等,幫助藝術類職業院校的學生通過在國內和國外學習,取得國內認可的國外本科學歷,或者碩士學歷,為學生的后期發展奠定基礎。
2.4 傳統文化作品交流
傳統文化作品交流,比如傳統音樂、書法、國畫、烙畫、扎染以及蜀繡等都是藝術類職業院校的特色,也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兩校可以為學生作品,提供展覽、銷售的渠道,共同創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這一方面可以促進交流,提高學院知名度,還可以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一條道路。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國傳統文化及國外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2.5 其它合作
藝術類職業院校的教育也是“以滿足企業要求為主,以培養實際能力為目的一種職業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任何方式,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業能力,及實踐能力。符合這些條件,藝術類職業院校還可以同國際院校或機構共同研發、分享在線課程;針對學生專業特色,兩校共同開發文化創業訓練營;拓展學術交流、共建創新創業項目、及其他合作項目等。
3 存在問題與思考
藝術類職業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形式多樣,但多有不足,合作交流后難以形成可行的方案。“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辦學機制不夠靈活,教育觀念落后,管理體制陳舊,人才培養的數量、結構和質量與市場需求還有較大差距。在專業設置、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沒有充分體現出職業教育緊跟市場經濟發展需求。”這也體現在藝術類職業院校的學生培養中在交流合作中。只注重形式,不看重結果和成效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應當避免。
藝術類職業院校,一方面需要肩負著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參與文化交流合作的義務,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交流與合作中為學生服務,加強專業建設、學科發展、促進創新創業。不少職業院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已經發展地較為成熟,也有了固定的交流合作對象與資源。藝術類職業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發展,不僅需要從國外資源著手,也需要同國內同類院校交流合作,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資源的分享,團結互助,重視國際合作項目的選擇與分享,促進延續與發展。
參考文獻
[1]Altbach P G,Knight J.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7, 11(11):290-305.
[2]Kitagawa F,Lightowler C.Knowledge exchange:A comparison of policies, strategies,and funding incentives in English and Scottish higher education[J].Research Evaluation, 2012,22(01):1-14.
[3]黃日強,周琪.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當代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向[J].外國教育研究, 1999(02):37-41.
[4]邢媛.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的企業參與培訓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
李燕,現為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文化管理系講師。
作者單位
重慶文化藝術職業學院 重慶市 4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