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與文學屬于兩個不同的藝術范疇,有著各自的發展歷程,在表現形式上雖然不同,但書法和文學的藝術創作卻有著是諸多的共性特征。在創作內容、風格和意境等方面都具有相通之處,二者之間是密不可分、相互滲透,都是經過人們的藝術創作活動,通過筆墨描摹物象、塑造形象,把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煉,集中地表現出藝術作品的美,表達作者思想情感。
【關鍵詞】書法;文學;載體;共性;特征
自從文字誕生,便有了書法藝術和文學藝術。盡管書法與文學屬于兩個不同的藝術類別,在表現形式上也不相同,但二者在內容、風格和意境上,書法和文學卻是一脈相通,具有諸多相同的共性特征。
書法是以漢字為書寫對象,以線條作為最基本的外在形態傳情達意的藝術。在書法線條中,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線條本身的美,也看到了書法家對點畫創造性組合的秩序感,并在具有創作者風格的線條組合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運動和自然的力量。
文學則是以語言文字為形式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達作者內在情志的藝術。是通過文字的組合,語言的提煉,用內容來反映作者的一種思想、一種觀念,從而引起審美者的內心共鳴。
二者都是通過人的藝術創作活動和對藝術形象的塑造,將社會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提煉和刻畫出來,集中地表現出藝術作品的美,從而傳達創作者的思想情感。
書法與文學的聯系是多方面的,兩者是密不可分、相互滲透、不即不離,相得益彰,有著諸多的藝術創作共性。
1 以“漢字”作為藝術創作的共同載體
漢字作為語言交流的工具,并非只是單純的一個交流工具,它具有承載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性,是我們民族文化象征的載體。玄牝之門,生演萬物,這就是漢字對于我們自身的必然影響。因為漢字的象形性和表意性,使之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基礎。
書法與文學在藝術類型上雖然屬于兩個不同的類型,但其創作途徑卻是一致的,書法和文學都是借助“漢字”作為最基本的元素進行藝術創作。“漢字”的語義和結構便成為書法和文學創作的共同載體,也是二者創作要素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漢字為衍形文字,是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把自然界形形色色的客觀實體,濃縮、簡化成塊架結構的語義符號,因而具有“因形見義”的鮮明感性特征。漢字形體的豐富性不僅體現在具有文和字之分,而且字因文發展生新;另外,漢字和方塊結構的主要點畫組合構成,不僅是古文字時期的象形組合,也是今文字時期的抽象組合,由點畫到形象都浸透著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強烈的生命意識。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革,漢字不僅作為語言交流工具,也成為了書法和文學藝術創作的的基本載體,二者都是借助“字”這個基本的符號,傳遞著藝術家不同的思想理念和情感體驗。以漢字為元素進行藝術創作的書法,是通過點畫運動來表現一定情感意蘊的視覺藝術,并展示出一種形式的、抽象的、動態的美;而以漢字為元素進行藝術創作的文學是語言藝術,對語言進行“文字”的提煉、加工,熔鑄成富有形象性和表現力的文學語言,充分發揮語言描繪形象、傳達思想和表達情感的功能,展現出文學藝術的形象、語言、意境美。
書法通過“字”的結構表現美,文學通過“字”的含義表達美。
2 以“民族語匯”作為藝術創作的共內內容
書法與文學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精華,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沃土之中,五千年的華夏歷史和文化,形成了具有獨特藝術品質的民族語匯。書法和文學在創作內容上是最為直接和互通的,都是通過詩詞歌賦的藝術創作,使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都是將人類社會生活的真情實景、浩茫宇宙的自然現象及渺茫人生的體驗與感悟,以筆墨書寫出大千世界的微妙,人類生活的豐富,同時融合了作者的人生體悟與情懷,因而具有濃烈的人文色彩。
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民族文化中的特質現象,創作過程中極為強調內容與形式的相結合,美與善的相統一,意與法的相輔承,文與質的相圓滿。無論是誰,無論哪一種字體,無論陰柔陽剛不同的風格,在書法語義上的表達都傳達著一種共性的社會情感與精神,其情感語匯是在自然精神和自我精神及社會精神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此外,書法作為人文精神的載體,具有書象符號與語義符號的雙重內涵。書象符號是文化人的物態體現,
語義符號則是思想情感的直接流露。二者相輔相成,交相互用,從而使書法和文化品質、民族語匯得到了不斷的完善、提升和雅化。
文學作品中運所用的語言不是日常生活語言,也不是科學語言,而是一種具有審美性質的特殊語言。這是一種人為創造的觀念符號,其特殊性在于激發想像而創造一切,一種最自由和靈活的藝術媒介,能繪聲繪色、寫形傳神乃至刻畫心靈,成為內外世界種種物象和意象的替代物,并以其自身的性能,使人產生真切的感受、深刻的思考和廣泛的聯想。也就是說,文學語言是再現社會現實內容,表現思想情感時,既要捕捉形象,同時又要尋找一種與形象相一致的語言感覺,使想像中的審美意象轉化為語言符號,創造出主觀和客觀相融合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召喚、激發人們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美學經驗,在欣賞中完成審美的再創造。
3 以“意在筆先”為藝術創作的共同契機
在藝術作品中,立意極為重要,一件作品能不能成為傳世佳作,往往是取決于“立意”。立意過程實則是作者進行不斷思考、反復醞釀的過程,這個過程都將影響著書法與文學作品的成功與否。
對于書法和文學創作來說,作品的整體立意和構思都是以“意在筆先”為契機。
晉代書法家衛爍在《筆陣圖》中曰“意在筆后者敗,意在筆先者勝”。其弟子大書法家王羲之在《書論》一文中也論述到“凡書貴乎深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末作之始,結思成矣”。這此論斷都充分闡明了書法創作在下筆之前都要不斷思考,反復醞釀,做到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創作出高妙境界的書法藝術作品。如對“崇山峻嶺”一類詞句的創作,首先得理解詞句,若從遠處眺望山巒,只見重重疊疊,呈現出高低不平的景象,反映在書法作品中,就意味著含有多層次的感受以及連綿起伏的趣味;若從近處看山勢,那就是另一番景象,感到寬博雄偉,高聳峻茂,反映到書法作品中,就體現出渾厚,豁朗挺拔的氣勢。同時還應依據書法的筆法、結構和章法,詩詞歌賦的情致,見物生情,因景起興,來決定表現手法的取與舍。所以說“意在筆先”是書法創作的契機。只有充分理解后,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把潛在的靈性美、神采美和氣質美,通過有情趣、有意韻和有動律的點線組合,象征性的在書法作品中隱約地顯現出來,以達到書法藝術應有的意境。
文學作品也同樣是需要經過精心審慎的構思,要把在廣闊紛繁的社會生活中觀察事物和各種人物,再把那些獲得深刻感受、喚取強烈情感的材料加以選擇、提煉,反復分析和研究,尋找出主要和次要矛盾,逐漸形成一種比較明確的思想,并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
才能使描寫的物象栩栩如生,才能使表達思想深邃厚重,才能使傳遞的情感豐富細膩,才能使作品充滿著藝術的溫情和智慧的光茫。
由此可見,認真構思,意在筆先,是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創作的先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書法和文學的傳世佳作絕不是一揮而就的,都是作者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思索和謀劃而鑄成的。
4 以發現、創造“美”為藝術創作的共同目的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吸收與發現。”
書法與文學的最終目的,都是以發現美、創造美為目的,同時也是書法和文學創作的重要表現手段和追求目標。
書法和文學,都是從人類生活及社會環境中吸取養料,攝取精華。人們議論起美學來,總難免有點茫然,有一種神秘感和縹緲感。其實,美學離不開人類生活,離不開社會環境,離不開生命體驗和感悟。
文學是以人和人的審美體驗為表現對象的,文學作品對自然景物美的描述,蔥郁的山巒,澎湃的江濤,溪澗的潺流,田野的麥浪,挺拔的蒼松,柔和的垂柳,青翠的竹林,百態的花卉,枝頭的黃鶯,湖中的游魚,海洋的群鯨,長空的雄鷹等等,都有自身的個性美,同時也有相互間的共性美,那就是自然生動的天趣美。
書法與文學一樣具有抒情性,它運用符號的情感來表現人的內心活動,通過具有生命力的線條來表現人的審美思想和精神。各式各樣的天趣美,不僅在文學作品中得以體現,同樣能在書法作品的點線、字體結構、行列安排、章法布局中程度不同地比擬吸收,也能在神采奇趣、風度韻味、姿貌格調和骨力氣勢方面、神領意會、若明若暗地體現出來。所有這些,無疑會給人們帶來種種美的享受。
書法借助線條表現,文學借助語言的表達直指生命體驗的深層,創造出全新的意象和審美境界。
5 以“虛實”為藝術創作的共同方法
虛實性源于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也是古典美學術語。虛實作為藝術表現手法被廣泛地應用于文學、戲劇、書法、繪畫等藝術領域。早在殷商時期的《易經》就是以乾坤兩極展現古人的美學觀點。乾為天為陽為實,坤為地為陰為虛,只有乾是實,其它一切皆虛,也是哲學觀點反映。
“實”在藝術作品中指的是作品直接提供給欣賞者的藝術形象,即作品中的人和事、景和物;“虛”指的是作品間接提供給欣賞者需要經過想象才能理解和把握的內容,即非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景和物。正如中國太極陰陽圖的一白一黑,一虛一實,展現的是一種特有的哲學思想。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言“少則得,多則惑”,“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這些闡述十分詳盡地釋譯了無和有、虛和實的辨證關系。
書法是具有及強的抽象性的藝術,它以線條作為基本語義高度地概括,是“虛”的具體體現;同時它又以漢字作為書寫對象,漢字的表意性使其具有指實性,是“實”的具化。書法藝術就是遵循了古代哲學思想和美學觀點,在寫“字”時即要考慮到字的筆畫與筆畫,又考慮到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呼應,做到有字之處是字,無字之處也是字。書法作品中的實則生動,虛則蘊藉,給人留有無限的審美空間。
文學作品不是簡單地對自然中的人和事、景和物的描寫,而是在作品的字里行間、虛實之處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正如宋代范唏文所言“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讓情景交相輝映。又曰: “虛者枯,實者塞”,說的是如果文學作品里只寫虛,就顯得抽象、干癟無趣,沒有韻味;如果只寫實就顯得堆砌,死所沉沉,缺乏生機。虛寫與實寫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在實境的規范和暗示下,賦予虛特定的內容,在虛的對照和映襯下,實景才能得到深化和豐滿,作品才能獲得完整、深刻、多變、和諧的意境美。
6 以“養氣”作為共同的藝術修養
精湛的藝術作品常常折射出藝術家深邃的思想。藝術家只有對人生真諦和社會發展規律進行精深的體察和領悟產生獨特的認識及精辟見解,只有把思想道德修養和藝術修養作為藝術創作的追求,才能創造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中國古代藝術理論歷來就強調把“藝而進乎道”、“技而進乎道”作為藝術家的個人修養。“道”,簡單地說就是人生修養。它包含了思想修養、文化修養、藝術修養等,作者個人對“道”的修煉程度的高低則顯示出了人品的高低,人品高則畫品高,人品卑則畫品卑。《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說的便是“讀書最上乘,養氣亦有以氣充可意造,學力久相倚”,這里的“養氣”指的就是思想道德方面的修養。因此,“學書者應樹立崇高的德行”,否則人品不高用筆則無法。
書法作品與文學作品的靈魂是創作者的思想精神的再現。“神若不和,字則無態”正是這種思想和靈魂的真實寫照。書法和文學作品要實現預期的創作目標,需要創作者具備高尚的品德和文化修養才能完成,才能創作出輝宏巨篇。歷代書法名家、文學巨匠不僅注重書品,更加注重人品的修養,正像唐代書法家顏真卿,一代偉人毛澤東等名家不僅作品氣勢磅礴,更是以其人格力量影響世人;而南宋時期的秦儈和民國時代汪精衛的等人,其作品不乏造詣,但品行不端,難以被社會的認可。由此可見,書法和文學人經典佳作不僅具備筆法技能,更是把“養氣”作為內在的藝術修養,在藝術史上留下無不具有獨特的思想意義與哲理光芒,因此流芳百世,傳頌千古。
綜上所述,書法藝術與文學藝術,都是通過筆墨描摹物象,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者密不可分,相互滲透,不離不棄,相得益彰,有著諸多的藝術創作共性。書法作品使文學作品更加充滿厚重和靈動的美感,文學作品使書法藝術是日益深刻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鄭曉華.翰逸神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葉康寧.考古發現與現當代書學[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9(02):53-58.
[3]董友知.書法理論與書法百家[M].北京:團結出版社,1988.
[4]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5]傅京生.中國現代書象[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呂建斌(1961-),男,江西省九江市人?,F為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教育與教學。
作者單位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江西省九江市 33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