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杰
[摘要]目前,大學生思想狀況復雜,高校思政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學工隊伍進宿舍,抓住了宿舍這一有利陣地,改變了過去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升了大學生思政工作的效果。
[關鍵詞]高校 思政工作 學工隊伍 宿舍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167-02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影響也越來越多元化,凸顯出的問題也日趨多樣。在這種情況下,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尤其重要。
一、目前大學生現狀
(一)關注自我較多,對外界事物冷漠,人際關系矛盾突出
大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剛剛脫離初高中的應試教育階段,對社會了解較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無法正確認識自己,看待社會。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大學生活。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在經過短暫的大學初期階段后,更容易投入到自我的世界里,對學校、學院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不能開放地接受,有時甚至抗拒。他們更愿意關注與自身聯系密切的事項,對待其余事情則完全持冷漠態度。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出現各種問題。而其中,出現最多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就是人際交往問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上往往表現出不真誠、不尊重、不理解、不寬容等問題。由于寢室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人際關系的矛盾在寢室表現得就尤為突出,對學生影響更大。
(二)尋求獨立,集體意識較差
大學是一個新階段,與以往教育不同的是,大學更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而不追求千篇一律的“好學生”。正因為如此,大學的教育管理方法與高中有很大的不同。大學更尊重學生自己的意愿,注重學生內在的成長,對學生的硬性要求較少,更多的是通過搭建平臺,開展活動,激發學生各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自律自管,自我成長。正是與高中的這種差別,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覺,大學更自由了,各種約束更少了,集體的概念越來越淡化。班級似乎只是一個概念,其原有功能逐步在消失。這也直接導致了學生集體意識較差,以自我為出發點思考問題,往往就表現出組織紀律性差。
(三)目標模糊,規劃不清晰,行動力較差
通過對土地與環境學院500名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僅有20.6%的學生目標明確,并且規劃清楚,明確自己在大學階段的任務。72.2%的同學對目標概念模糊,未形成自己較為明確的目標,行動主動性差,僅僅按照學校、家長的要求在做。7.2%的同學從未思考過自己的目標,甚至表示大學志愿由父母決定,就業問題家里解決,而自己只需要拿到畢業證即可。從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學生目標不明確。目標是個人成長的直接動力,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動機,而動機是激勵人們行動的原因。沒有明確的目標,就無法形成驅使人們去活動的內部原因,沒有動力會直接導致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到迷茫,行動力差。
此外,沒有明確的生涯規劃也是學生群體中存在的重要問題。而一份良好的生涯規劃可以引導學生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它會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學生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并使其持續增值,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幫助學生評估個人目標的可行性,促使學生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不斷增強競爭力,從而實現目標。
(四)行為養成困難,自制力差
大學生從高中進入大學,從一個完全他律的環境進入更多以自律為主的環境,存在很多不適應,這種不適應表現在大學生活中就是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缺少堅持和毅力,常常無法完成既定目標。事實上,高中時期的教育管理目標主要體現在學習上,學習成績成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指標,其余指標全部弱化。大學則具有很大不同,大學對學生的評價體系是多元的。除知識層面外,還包括個性特征層面的嚴謹性、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與神經質人格特征;能力層面,主要是指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而這些反應在學校教育培養的層面則可以概括為知識層面和生活層面。生活層面可以指向大學生的課余愛好、生活態度、生活目標、行為習慣等方面。而現實情況是,高校學生逃課、沉迷網絡、個人衛生形象差等行為問題已經不是個別現象。
二、現有思政教育模式存在的問題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解決了大學生的問題,提升了大學生的思想素質,但其在教育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育場所距離感強
以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通過課堂、會議等傳達下去。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也多在辦公室進行。很多研究表明,環境會成為影響人的精神狀態和行為的重要因素。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圍、在走廊的墻壁上、教室里、活動室里、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義。這里的任何東西,都不應是隨便安排的,孩子周圍的環境對他應有所誘導,有所啟示。”不同環境對人的情緒影響十分重大。而情緒對人的認知和行為影響重大。當情緒高漲、心情愉快時,往往看什么都順眼,對自己和他人容易做出積極和肯定的評價;而當情緒低落、心鏡不佳時,則往往看什么都別扭,對自己和他人容易做出消極和否定的評價。一個人處于良好情緒狀態下,感知覺敏銳,記憶能力增強,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如果在緊張焦慮狀態下,則認知過程容易出現以偏概全,以主觀代替客觀,出現認知上的片面性和主觀性。
教室、會議室、活動室、辦公室這些場所都不是學生“主場”,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內心難以保持完全平靜的狀態,通常會表現出緊張,甚至會出現焦慮等狀態。而教師給人的感覺往往是高高在上,這就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無形中出現了障礙,學生未能接收到足夠的尊重和平等信號,對教育內容更容易產生抗拒與排斥,教育效果差。
(二)教育過程單向化
研究表明,大學生自我成長的主動性對學生影響重大。個人成長主動性水平越高,自我概念越高。這就意味著,主動性更強,則學生能夠更好地規劃生活、對各種改變的應變準備充分,面對計劃及新情況,執行力較強,能堅持,能夠充分利用資源,并且在人際交往、誠信、學業成績、理想目標等方面表現出較高的正向水平。
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教師主動講,學生被迫聽。教育過程以教師為中心,采取“填鴨式”教育管理方法,學生的需求考慮較少,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只重視約束、強制的一面,忽視了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性,沒有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從根本上以學生為本,這就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育載體枯燥
理論學習、文體活動等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停留在過去階段的這些活動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隨著社會網絡信息化的發展,大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已經十分豐富,他們甚至比教師更加容易掌握新媒體的運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所受的影響也是多元化的,如果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像過去一樣,僅僅依靠教師的講道理,學校的理論課,傳統校園文化活動將無法促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邁進一個新臺階。
(四)教育對象非具體化,針對性差
學生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個體之間存在很大差異,不同的學生具備不同的人格類型。人格類型中的氣質和性格又存在很大差異。不同氣質類型的學生具備不同的典型特征。比如,有的活潑好動,反應迅速,有的則安靜穩重,反應較慢;有的善于交際,有的內向;有的心境變化劇烈,有的則注意穩定,難以轉移。而在性格方面,更是存在著千差萬別。不同性格的學生對人、對己、對事的態度及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都完全不同。這些不同就要求大學學工隊伍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手段和措施完成教育過程。
然而,高校目前的普遍狀況是,一個思想政治輔導員面向200名左右學生。除輔導員工作外,同時承擔大量其他事務性工作。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間不夠,因而在教育方法上,往往采用一對多的開大會、班會的方式。這種方法能夠保證作為接收方的學生的廣度,但教育深度則難以保證,針對性也較差。
三、學工隊伍進宿舍,有效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把宿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陣地
隨著大學班級概念的弱化,寢室已經逐漸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學生們對寢室的“歸屬感”更為強烈。在寢室環境下開展的教育活動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效果也更好。因此,牢牢抓住寢室這一陣地,很好地解決了以往思政教育場所單一、距離化的問題。
(二)學工隊伍進宿舍,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
過去的教育常常是單方向的,學生是被動的。學工隊伍走進學生宿舍,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改變過去填鴨式教育,更多地注重與學生間平等的交流,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想法,挖掘學生作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喚起學生的積極回應。足夠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用開放性的心態接受知識并進行良性反饋。在此基礎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就建立起來了。
(三)學工隊伍進宿舍,以點帶面,有效提升大學生自我效能感,促進學生成長
學生工作隊伍由學院輔導員、學生班主任帶領,每天走進學生宿舍。以宿舍內務衛生、安全評比為主線,輻射到學生課堂出勤的檢查、學風、文明行為養成、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個角度,有效解決了學生宿舍存在的重點問題,促進寢室良好人際關系、和諧氛圍的產生。在良好的寢室氛圍中,寢室學生所獲得社會支持較多,替代經驗積極正向,這些都是大學生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有利因素。積極的自我效能感能使大學生做出合理的大學發展規劃,指導自己的行為活動,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機水平,促使學生投入更多精力;能夠影響學生活動及效果。高自我效能感的人面對不利環境因素能夠做到不焦慮、不懷疑、不懈怠厭倦,能用自立、自主、自信、自強、自制的方式調節情緒,從而獲得預想達到的目標。在這種較高自我效能的影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聯明.論新時期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模式的科學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2(08).
[2]崔海浪.淺論高校宿舍文化建設[J].山西師大學報,2014
(04).
[3]王南甫.高校宿舍文化建設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1.
[4]劉宗群.淺談加大高校思政的教育與學生的管理[J]. 讀天下,2016(20).
[5]施冰青.創新思政教育,提升高校學生道德品質[J].教育藝術,2016(09).
[6]胡艷波.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創新研究[J]. 成才之路,2016(26).
[7]王汝鋒.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甘肅高師學報,2004(04).
[8]王靈倫.日常生活理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5.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