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兩年網劇市場異軍突起,不得不令人感喟“網生代”用戶的感召力。迭出的類型劇中佳作連連,近期受到熱議的網劇《畫江湖之不良人》便是一例。這部凝結眾多“原著粉”集體記憶的IP劇,開啟了另一種武俠敘事的成色與質地。
該劇改編自同名國產動畫作品,以五代十國時期為敘事窗口,講述了唐代從事偵緝捕盜職務的官差“不良人”這一組織所隱匿起來的大宗龍泉寶藏的故事。現有市場中“超級網劇”的體量、規模之大已不是多稀奇的事,在“萬眾矚目”之中意外落馬的作品也比比皆是。其原著動畫雖是累積多年人氣和美譽度的“良心”之作,亦是國產動畫中較為罕見的成人向武俠題材,但“IP”的價值生成還需看影視轉碼的收效。從既有播出來看,不少“原著粉”在觀劇前搖擺不定,卻在觀劇中紛紛給出不俗的評價,這不僅從側面反映出網劇改編的還原度頗為理想,有著相當的可圈可點之處,亦顯示出一種制劇新思路的成功實踐:面對挑剔的“網生”用戶,傳統古裝武俠題材加真人劇的“保守”樣式,也能夠玩出新花樣——可以看到,動漫質感的武俠敘事想在網劇生產中收獲好品相,并非不可能。
一方面,該劇對既有受眾群的鞏固主要借助對原著動畫風格的高貼合度,即原作的動漫氣質始終洋溢其中。故事主線的提取基本到位:作為皇室唯一后裔,主角李星云被“不良人”組織連同只有他能開啟的龍泉寶劍一并托孤藏匿,隱沒江湖之中。故事以“寶劍之爭”作為核心敘事線索,玄冥教、幻音坊、通文館及其背后的復雜角力由此展開。在原作基礎上,網劇對人物設定與情節走向進一步集中化,保留“二次元”風格的張力和戲劇性,也規避了真人“cosplay”的簡單粗暴感。情感線的進階基本稱得上合理、妥帖,圍繞李星云鋪開的人物關系,都能得以圓融,且具備真人武俠的更強移情力。在這一點上,本劇已屬誠意之作。
另一方面,更多關注度的遷移源自武俠敘事的頗具新意。武俠題材向來為國人所喜聞樂見,然而近些年優質武俠作品的產出卻十分有限。以金庸、古龍小說為代表的傳統武俠文本,有著一套穩定而牢固的審美系統,模仿不易。網劇《畫江湖之不良人》沒有對各類經典武俠橋段進行拼貼,因而形式上并非支離破碎。通過將“俠之大義”寓于李星云的英雄式成長之中,保留了中國傳統武俠敘事的精神內核,而更為年輕態的表達方式——諸如對臺詞和武打場面的戲謔式解構——平添了幾分契合時代話語的流行質感,使其更好地服膺于互聯網傳播的調性。立足于傳統之上探尋著“網感”的存在,可以算是新武俠的一種有益嘗試。
與其說這部網劇的成功是國產動畫IP的勝利,不如說是影視轉碼武俠動漫的勝利。原作的影響力自是不容小覷,但艱難打破“次元壁”并獲得市場認可的網劇改編,更值得我們好好審視一番——畢竟,“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原著集結起的動畫迷和武俠迷,可謂眾口難調,能達成一次較為廣泛的討論和認可確實不易。在這一點上,我們也應給予這部作品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