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心麻花出品的喜劇電影《驢得水》由同名話劇改編,故事借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西北邊陲小學校的荒唐鬧劇,演繹了一出黑色喜劇,從中可以看到關于歷史的回顧和人性的拷問。
所謂“驢得水”,其實是一頭馱水的驢,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財”的寓意,所以這個詞在片中意指一頭帶來財富的驢。這頭驢又不僅僅是驢,還是小學校諸位老師心照不宣的“同事”——呂得水。胸懷拯救中國農村教育夢想的孫恒海校長,為這頭驢建立了以假亂真的教師檔案,以便每個月向上多領一份薪水,用于改善教學條件。一個謊言,需要一千個謊言掩飾,影片就從上司點名要聽呂得水講課開始,荒腔走板到無法收拾,既對從魯迅到柏楊一再批判的國民性進行了藝術拆解,又對人生的“意義與虛無”做了探討。在李安導演“父親三部曲”中擔任攝影師的林良忠,也以獨特影像風格為《驢得水》營造出“戲劇化”的電影語言模式。
萬萬沒想到開心麻花在令人捧腹的《夏洛特煩惱》之后,會奉上這樣一部黑色幽默喜劇。正如預告片里的Slogan:給你講個笑話,你可別哭!《驢得水》主旨奔向“三言二拍”的范式,告訴觀眾:為了美好目的去做錯誤的事,終將走上歧途。每個人在錯誤的路上都不可能不成為另外的人,以致讓最初的自己根本不愿相認。
即便只是小學校,其實也是大社會,一樣可以看成一座“圍城”。當那位聲稱留學過英國的特派員上場之后,《驢得水》就開始超出小學校為善意目標吃空餉的范疇,向著社會批判的方向發展。影片成功刻畫出特派員這個貪得無厭的政客瘋狂進行權錢交易的丑陋嘴臉。
孫校長身上堆積了太多悲劇色彩和無奈,從致力于拯救鄉村教育事業、懷揣夢想的知識分子,變成特派員的幫兇和劊子手。雖然影片結束時他再次充滿夢想,但早已被注定悲劇性結局。正如片尾他同事自殺的那一聲槍響,也是為孫校長這份教育夢想敲響的喪鐘。
總是“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耿直Boy周鐵男,面對強權最終也不得不彎下膝蓋,成為特派員的哈巴狗;并且在官兵要強奸同事張一曼時,縮成“一坨虛無的肉”。這個曾經“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教師,也失去了知識分子的尊嚴。
影片最諷刺的,是真正的“驢得水”最終被銅匠假冒的“呂得水”主張殺掉吃了。大字不識的銅匠,經過幾位老師突擊培育,有了見識,也有了戾氣和貪欲,卻少了當初那份單純和善良。這個本來只是偶然出現在小學校的過客,卻變身成為影片下半段的終極大魔王,影片的黑色反諷意味由此再次得以突顯。
《驢得水》最主要的角色張一曼是放縱不羈愛自由的新時代女性,她將性與愛巧妙分開,導致幾個男人都從愛她變成恨她。張一曼為這份自由付出代價——從被扇耳光到被剃頭,她從瘋癲到自殺,最終死在時代大環境之下。
《驢得水》完全可以和姜文的《讓子彈飛》結合起來看,同為烏托邦破滅的黑色幽默喜劇,前者更像是一部寓言,雖然上演的是過去的故事,卻“繞梁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