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斌
(江蘇省南通市郭里園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學生主體視角下的小學“科學游戲”建構
王薇斌
(江蘇省南通市郭里園小學,江蘇南通 226000)
游戲成為科學學科學習的重要方式。游戲要想真正發揮其作用,關鍵在于與科學緊密結合,更在于建立學生主體的視角。在學生主體視角下,科學游戲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科學游戲課例的研究中,教師也可以獲得科學教學的深刻認識。
小學科學;科學游戲;學生主體
科學游戲作為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科學教學及其研究者的重視。在將游戲引入科學教學之后,筆者注意到,游戲對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確實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有可能流于形式。于是在教學中筆者逐步建立了學生主體視角,這使得游戲能夠更為契合學生的需要,科學游戲也就真正具有了科學知識建構的意義。
在科學游戲研究的過程中,筆者分析了相關的研究實例與成果,發現如果認識不當,學生與游戲之間容易產生脫離的現象,具體表現為科學游戲都是由教師設計并實施的,學生只是游戲的操作者,說到底學生與游戲是分離的。而這樣的科學游戲,顯然不是學生所需要的真正的科學游戲,而學生利用游戲來建構科學知識的理念也就容易落空。
游戲說到底是學生的游戲,只有學生主體參與游戲并將科學知識寓于其中,才能讓學生真正體味到游戲的真義,并在建構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科學素養。譬如以研究摩擦力為例,如何讓學生在與摩擦力相關的游戲中建構對摩擦力的認識,成為課題組研究成員重點討論的一個話題。有人指出,應當設計一個能夠充分體現魔力的游戲,以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摩擦力;還有人提及可以讓學生去進行一次拔河比賽以感受摩擦力。這樣的觀點在討論中逐步被否定,因為大家意識到如果按照這一思路去進行游戲,學生固然樂于參與,但學生的主要感受并不在摩擦力上,而在游戲本身,這樣的游戲方式并不是真的以學生為主體,更準確一點說不是以學生建構科學知識為主要游戲內容的。因此,研究的視角就須轉換到學生視角上來。于是筆者建議,設計一些體量小一點、摩擦力這一科學知識直接一點的游戲,以讓學生個體都能成為游戲的真正主體。
循著上一思路,感受摩擦力的游戲在實際教學中自然體現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筆者向學生演示了“筷子提米”的小游戲。當學生看到裝有一粒粒大米的敞口杯子竟然被豎插其中的筷子提起來的時候,感到驚異非常。因為現象與預料的巨大不一致,以至于相當一部分學生想到前面自己體驗。筆者卻暫時沒有給學生這個機會,而是讓他們想這個實驗的“訣竅”在哪里,并自己設計游戲。
第二層次,給學生提供兩張A4紙,讓學生兩兩合作完成游戲。游戲分兩步:第一步是將兩張紙邊緣相交,然后對折,一個學生用手指捏住中間(力度適當),另一個學生兩手向兩邊拉,結果發現紙輕易被拉開;第二步是同樣的做法,但是紙是折成折扇狀的,仍然是剛才的學生用同樣大小的力捏住,這個時候另一個學生發現很難拉開。本游戲中的角色需要進行互換。
第三層次,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類似的例子。結果學生迅速發現了一個自己經常玩的游戲,那就是將兩本大小相同的書,一頁一頁地交替疊放之后拉不開的情形。學生原來只感覺這個游戲有趣,而在上面的游戲當中,學生瞬間發現了這與所探究的摩擦力有關,也就有了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有意思的是,當學生完成了第三個層次的游戲之后,筆者再問他們要不要到前面做筷子提米的游戲時,相當一部分學生說不要去了,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了其中的奧妙。通過分析這段游戲過程(當然其中也有教師的講解與引導)可以發現,游戲作為一種形式,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參與。
在科學游戲的課題研究中,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是校本建構。校本的本質在于學校特質的體現,而學校特質本質上是學生學習的主體狀態,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中主體地位的認同與尊重。因此,校本建構與學生主體其實是一對孿生兄弟。
在科學游戲的研究過程中,筆者進行過多課例的教學,并堅持將其中的重要科學知識盡可能地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同時絕對回避那種死記硬背科學知識的評價方式。事實上,游戲同樣是評價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給學生呈現一些新穎的游戲并讓學生思考其中蘊含著哪些科學知識,已經成為我們科學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堅持學生主體視角下的科學游戲,可以讓科學知識在學生的思維中“活”起來,可以讓學生的科學知識建構過程生動起來,在實際教學中須堅持之、發展之。
[1]林華.小學科學游戲化教學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5(36):71.
此文系“科學游戲”校本課程建構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王薇斌,1974年生,女,江蘇南通人。主要從事小學科學教學與研究,中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