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葉
(四川成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四川成都 646000)
作文本身就是生活的需要
林 葉
(四川成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四川成都 646000)
學生作文難、難作文成為毋庸置疑的事實,究其根本是作文不合乎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歷。在作文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教學必須走向生活,從緊扣生活的教材編排體系到學生的表達需求都需要回歸生活。作文既是生活的寫照,又是生活的需要。
作文;生活;需要
學生的作文往往是生活的重現、反映,抒發著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沒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內容,就沒有鮮活真實的作文。學生沒有對生活的感悟、感動,其思維情感就不能自然流淌,所以說生活給予作文以生命的活力,離開生活的作文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為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之源,必須把學生從單調的課堂上和枯燥的課本中解放出來,大力開發利用語文資源。
葉圣陶指出:“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成什么文字。”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滋有味,演繹成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才有聲有色。許多著名作家要想完成一部好的作品,都要去體驗生活,學生的寫作也是如此。比如組織學生去春游踏青、野營爬山、游泳觀海、聞花賞月等,使學生的“情”與大自然的“景”相互交融,陶醉其中,方能妙筆生輝,寫出“小路自信地伸向遠方”“冰雪消融,小溪變得更加開朗”的絕世佳句。這些富有詩情畫意的句子是來自自然、來自生活。
我帶著“真情小隊”的學生到一所聾啞學校去體驗生活,讓學生們與聾啞孩子一起參加聯歡、一起午餐、一起勞動,感受殘疾人的艱辛生活,從而珍愛自己的生命、認識生命的意義。熊銳同學在文中寫道:“走進殘疾同學的教室、親眼目睹他們上課,我感動了,眼睛濕潤了。他們聽課很吃力,但他們卻聽得那么認真,自己與之相比,實在是慚愧啊!”譚邴元說:“看到聾啞孩子的生活讓我懂得了怎樣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王月回校后向全校發出呼吁:“我希望所有健全的人都關心殘疾人,讓他們和我們一樣享受生活的快樂!
《課程準標》強調:“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生活是學生作文的底色,要抓住生活場景,如刮風下雨、柳絮飄飛、花香四溢、蝶舞蜂飛、車水馬龍、鬧市商街、憂傷悲憤等生活中的常態或偶發事件都可以成為學生作文的資源。
無論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還是葉圣陶的“生活即教育”,他們來自不同國度的教育思想精髓無一例外都是同一指向——教育與生活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整體。離開了生活談教育,教育則是空中樓閣;教育脫離生活,則是紙上談兵。“生活作文”也成為大家的共識,現行義務教育教材的編排體系對寫作的要求都是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編排的寫作訓練項目為例可窺見一斑。
第一單元:寫“我們的課余生活”。要求:寫課余參加的活動;寫課余發生的有趣的事,高興的事或你愿意寫的其他事。
第二單元:寫“熟悉的人”。要求:寫熟悉人(既可是生活中的人也可以是名人)的一件事。
第三單元:寫“秋天的圖畫”。要求:寫寫你選的或畫的畫;用上平時積累的詞句;根據別人的意見修改。
第四單元:寫“觀察中的發現”。要求:寫最想寫的觀察日記;寫出觀察中的新發現。
第五單元:寫“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要求:將搜集到的文字、圖片、實物或看到、聽到的理一理;把你最想告訴大家的寫成一篇習作。
第六單元:寫“風景優美的地方”。要求:寫出自己去過的地方;寫自己想去的地方。
第七單元:寫“童話故事”。要求:選幾種動物為主人公編一個故事;想象它們之間可能發生的事。
第八單元:寫“自由創作”。要求:自由寫(人、事、景、物);把想表達的意思寫清楚;把不滿意的地方改一改。
三年級上冊八個單元的寫作訓練編排,幾乎都是學生所經歷的實實在在的生活(只有編寫“童話故事”好像遠離學生生活,但其實也是很貼近學生生活的,因為童話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只要每一次的習作訓練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就能做到有事可敘、有話可說。
學生為什么要練習作文,對這個問題,老師必須有正確的認識。葉圣陶認為語文能力是人的一種生活能力,不是一種外在的需求,須應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所謂“應需”就是“應付生活”之需,就要寫非寫不可之事、說非說不可之話,久而久之,就會覺得作文是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我們從學校生活來說,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一天之內,從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場所。一人之身,從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內,從廚房到廁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由此可見,生活無處不在,時時處處都充滿著生活的氣息,學生時刻都處在生活的包裹中。看到一處景物想與同學們分享、遇見一個好人想引薦給大家、心中有點想法欲與同伴交流,如此種種。他們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感悟全都需要一股腦兒地噴灑出來,產生著不吐不快的沖動。比如每節課堂中發生的奇聞軼事、每個課間在教室內出現的預料之外的新鮮事,學生都需要表達出來,與人分享。學生在感動生活時,最易于激發寫作欲望,使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有了需要做動力,學生就樂于表達、善于表達。有一次,我帶著孩子們到學校實踐基地去栽種蔬菜,學生感觸很深,邊實踐邊記錄。
蔬菜種植園里,同學們在農民伯伯的指導下栽種空心菜。有的把鋤頭舉起將平整的土地挖了一個又一個小坑;有的拿出鐵鏟刨土,刨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山丘;有的兩目圓瞪注視著菜秧,顯得十分稀奇;有的拿出筆紙開始記錄,生怕錯漏了某個細節。農民伯伯示范栽種,只見他把鋤頭傾斜放倒,往前用力一推,往懷里用力一拉,在一推一拉之間,一條小溝就刨出來了。我讓孩子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孩子們似乎明白地點點頭,把空心菜秧并排放入小溝里,把原來掏出來的土往回填,用手輕輕按一按就大功告成了。
由此可見,“用文字表達自己對自然、對社會以及對生命的體驗和思考,是生命個體情感的抒發、思想的表述、個性風采的展示,也是一種高層次的生命活動和生命自身的需求”。
[1]戴自俺.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08.
[2]王壽山.作文本質[J].課堂內外·創新作文:初中版,2006(04).
林葉,1994年生,四川瀘州人。就讀于成都師范學院本科,所學專業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