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玉
(江蘇省海門市包場小學,江蘇南通 226100)
緊扣教學契機
——讓言語實踐積極“上位”
張梅玉
(江蘇省海門市包場小學,江蘇南通 226100)
語文是一門關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閱讀教學就應該緊扣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刪除紛繁復雜的教學流程,致力于學生語言實踐契機的創設,結合文本朗讀、表達策略、課堂練習等途徑,引領言語實踐積極“上位”,從而促進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提升。
形成見解;洞察構思;構建維度;言語實踐
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決定了閱讀教學必須要將言語實踐作為重要的原則。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少教師在堅守“言語實踐”本位陣地的同時,還在努力探求上位的超越,在整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內在需要的基礎上,實現教學嘗試的有機突破。
聽說讀寫是語文綜合性實踐能力的重要標準,其中“讀”作為輸入性語言維度,是促進其他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朗讀的過程是將無聲的語言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造性過程,所以朗讀不能止步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本位層面,而是要在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引發學生的創造,形成自己的理解,在朗讀層面推進學生的言語實踐。
如教學《船長》一文中哈爾威與大副之間的一段對話時,一開始很多學生雖然做到了正確流利,但朗讀得較為平淡。教師則邀請一名學生配合,進行角色體驗朗讀,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辨析。學生在聆聽思考的基礎上認為,教師的朗讀營造了一種濃郁的緊張氛圍,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意識到當時局勢的緊張,更借助有聲的語言觸摸到船長哈爾威的威嚴與臨危不懼的高貴品質。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老師的朗讀哪些地方的處理形成了這樣的朗讀效果?學生則紛紛指出:教師在讀這一組對話時,語言節奏相對較快,沒有拖泥帶水;語調也相對平實下壓。此時,教師則順勢進行小結:朗讀是一門藝術,高低快慢,應該遵循自己閱讀時的感受。所以,朗讀課文并不是簡單地富有感情,而要能真正讀出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閱讀教學的華麗轉身就是要從傳統教學對文本內容信息的關注逐步轉向對借助課文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上。因此,閱讀教學對教材文本的研讀應該從三個維度展開:首先,文本寫了什么,這是基于感悟理解層面的實踐,是基礎;其次,文本怎么寫的,這是基于寫作層面的運用實踐,是核心;最后,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是基于思維層面的思考實踐,是升華。只有定位于這樣的維度,語文課程的言語實踐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如在教學《大江保衛戰》“保大堤”時,教師引領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在第2、4兩個自然段中描寫這一內容?兩個自然段之間什么不同?學生對比之下認識到兩個段落分別從個人、集體不同的視角來展開描寫。教師揭示“點面結合”的寫法后,組織學生聯系已經學習過的《天鵝的故事》一文進行對比,從而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寫作方法上,即“文本是怎么寫的”。隨后,教師組織學生聯系課文的第4自然段描寫黃曉文的內容,到第2自然段中尋找黃曉文的身影?很快,學生便將第2自然段中“肩扛沙包……索性赤腳奔跑起來”“汗水、血水”和“猛地一拔,鮮血涌了出來”聯系起來,將一幅幅真實的畫面鐫刻在學生的思維意識中。最后,教師則引領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不一直描寫黃曉文或一直描寫這支隊伍,為什么點面結合來寫呢?學生在聯系對比后發現:描寫集體旨在針對全體,意在說明每個人都如此;而特寫個人,則以典型人物為代表,更深入、細致地了解“保大堤”的細節,描寫更為豐滿。
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的言語實踐,新課標提出:要改變機械、生硬、煩瑣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在扎實的言語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當下閱讀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隨文練筆的方式推進學生的言語實踐。但縱觀這些言語實踐,基本都是停留在單一模仿的機械層面,缺少富有實效的練寫思維訓練,難以形成立體化的實踐融通。因此,教師言語實踐的練筆需要從學生立體化的感知入手,真正觸及寫作的核心價值,提升言語實踐的實際意義。
如六上第一單元“愛國”主題中,教材先后編選了肖邦、鄭成功、杜甫、陸游等人物的篇章,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方式。筆者在教學這一單元時,就整合了頒獎詞的實踐練筆,為學生搭建了多維立體的語言實踐平臺。在這一單元教學完畢之后,教師首先引領學生以對比聯系的視角對不同人物的不同愛國方式進行感知;隨后,教師選用了四篇“感動中國人物”的頒獎詞作為范式,引領學生感受頒獎詞簡潔性、情感性、深邃性的特點;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模仿頒獎詞的撰寫方法,針對某一人物的愛國實踐和方式進行實踐練筆。
語文是一門關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閱讀教學就應該緊扣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刪除紛繁復雜的教學流程,致力于學生語言實踐契機的創設,引領學生在扎實的語言訓練中,提升言語實踐能力。
[1]孫國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探索[J].新課程導學,2015(07).
張梅玉,1971年生,女,江蘇南通人,大專學歷,主要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中小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