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理琦
(江蘇省常熟市尚湖高級中學,江蘇常熟 215500)
英語“語篇”實際上就是英語學習過程中所運用到的英語語言單位,通過英語文章的句子構成文章主題,語篇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對于語篇教學,首先必須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語言基礎,然后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認知能力的拓展,幫助學生完成文本深入解析。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將語言點、文章背景、文章整體構架進行聯系,幫助學生掌握文章核心內容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在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歷,對高中英語教學的英語閱讀策略進行簡單分析。
如果單純依靠語法解析和詞句講解,很難完成學生的英語教學任務,所以必須在此基礎上加強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應該首先對文章主旨有大概的把握,在此基礎上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從而對文章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對學生進行閱讀方式的引導過程中,教師可主動提出一些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問題,并鼓勵學生對文章的核心思想進行探究,從而實現文章整體把握的目標。
目前高中生英語存在知識面不廣的問題,所以其英語閱讀能力也普遍受到限制,在閱讀與實際生活存在差異的文章時就很容易出現曲解文章主旨的情況。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必須對文章背景進行引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思想。
英語語篇教學應該做到不偏向整體內容和微觀分析中的任一方,整體把握能夠讓學生不偏離文章中心思想,而微觀分析則幫助學生培養邏輯思維,掌握文章的重要語言點。微觀分析需要從文章的重難點出發,對重難點語句進行解析,不但要注意語句之間的銜接,還要對語句語法有詳細的了解,這樣才能達到幫助學生實現英語輸入和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
前面我們對語篇策略的理論內容進行了分析,下面主要聯系筆者的教學經驗和心得體會來介紹語篇策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在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學導入部分能夠決定英語課堂的氛圍,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對之后的教學環節具有很大的幫助。內容導入的目的旨在幫助學生激發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實現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角色轉換。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擺脫出來,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優化教學模式。
對于教學內容的導入,教師需要對其進行多元化處理,鑒于英語教材涉及文章體裁比較寬泛,在筆者的教學課堂中,學者一般采取以下措施進行閱讀內容導入:提問,這一環節需要根據文章內容進行相關的提問,幫助學生提前預測文章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興趣;圖片展示,能夠通過圖片向學生傳達背景信息,幫助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了解文章的大概內容,將內容與生活進行聯系,從而深化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模式;詞匯講解,這一環節主要是幫助學生更加清晰、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避免出現理解障礙的情況。
對于閱讀導入,在此以筆者的課堂經歷為實例來進行說明。在學習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9 Unit 4的課堂上,筆者需要講授關于圣經習語的知識點,所以在課前筆者積極搜集關于圣經習語的資料,從中找出配圖,將知識進行簡化之后搭配圖片制作課件。在課堂上將學生劃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配合著課堂提問進行交流和互動。
教師:“Can you give me a simple explanation about the underlined words?”
學生參考課件內容,對圣經習語內容進行思考并討論,形成自己的看法。
學生1:“A bad apple的解釋不應該只停留在其字面釋義上,在此句圣經習語中甚至可以翻譯成一個壞人的意思。”
學生2:“如果僅僅考慮Fat chance的字面意思,那僅僅只是胖的機會的意思,放入具體語境中顯得十分生硬,所以我認為在此應該翻譯成機會很小。”
從以上對話中我們能夠發現,通過提問和討論,學生已經能夠對文本內容有所了解,這樣就實現了閱讀導入的目標,幫助學生在閱讀前了解文章的背景,在閱讀之后再對內容進行深化理解,從而提高其綜合閱讀能力。
在利用“語篇”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整篇文章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也就是說將文章所有的部分都作為整體來看,在對文章的表層內容有所了解之后再對文章的深層含義進行探究,最終給出文章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文章構架、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都有所涉獵,并幫助學生提高寫作的獨立性和創新性。
在具體的實施階段,教師需要將之前提到的理論和課堂實踐進行聯系,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對其進行指點和開導的方式實施語篇戰略。任務完成環節主要采取分組合作形式,讓學生能夠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參與到小組討論中去。
閱讀過程也需要按步驟進行,分清主次才能提高閱讀效率。首先,要進入略讀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需要在短時間內略讀全文,對文章有一個初步認識。這一環節中,教師可針對文章內容提出一些表觀層次的問題讓學生解決,提高略讀效率。
其次,尋找關鍵信息的環節。學生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還需要多關注文章細節。在這一階段,為了防止難度較大的問題阻礙學生閱讀,需要將學生進行分組,小組間合作交流從而找出問題答案。
再次,找出文章主旨的環節。文章主旨一般在關鍵句、關鍵段落中都有所體現,這就需要班級同學共同參與到文章主旨的搜索環節中來。為了提高搜尋效率,教師可適當利用競賽模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于文章主旨的搜索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內容的了解。
最后,精讀和討論的環節。在這一環節,學生需要放慢閱讀速度,在掌握文章切入點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文章內容,并踴躍提出自己的理解觀點。不同環節的銜接和串聯最終實現文章語篇閱讀的目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結束之前,為了幫助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透徹的理解,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總結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的重點不是語言信息的輸入,而是對信息的整合。在這一階段需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表現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實際上表達行為是與輸入相反的輸出過程,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掌握能力。
在課堂上,筆者一般會以一些問題作為引導,例如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ood aid and development aid?/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function of history and culture?問題的提出往往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再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實現關于內容的深入探討和交流。在學生具備語言基礎的初級階段以后,筆者開始針對閱讀內容布置一些任務,這些任務只有在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之后才能完成,主要包括文章的改寫、續寫和讀后感等,通過這些任務來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高中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語篇閱讀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這種閱讀方式不但能夠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而且能夠將零散的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整理,幫助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英語的學習中去,不斷提高其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1]顧麗文.充分運用語篇進行閱讀和聽力教學[J].瘋狂英語:教學版,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