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永慶
(江蘇省高郵市送橋鎮送橋小學,江蘇高郵 225600)
閱讀屬于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語文教師對于學生獨有的閱讀體驗應予以一定的重視。而閱讀的載體就是抽象文字組成的書本,對于學生的閱讀體驗產生制約。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由書本語言中來發掘,拓展出學生閱讀體驗的資源,進而為體驗式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率。
體驗是學生通過自身的感官來對書本中所表達的意境進行感知。面對書本中抽象的文字,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生學會一邊閱讀一邊對閱讀的內容進行聯想,將精力置于書本中的情韻之中;讓學生學會在應用視覺對文字進行閱讀的條件下,用心靈與文字接觸;正確幫助學生將文字里描述的畫面完美顯現在其腦海中,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美好感覺,從而激起學生的價值體驗。
例如在學習《莫高窟》時,作者對天王、力士等典型人物進行詳細的描述,賦予莫高窟強大的生命力。筆者在教學此篇文章的過程中,會對學生提問:“在閱讀課文時,我們能夠從課文中看到哪些彩塑呢?可選取具有鮮明特點的彩塑來進行補充說明,告訴同學們在你眼中的彩塑形象是什么樣子。”隨后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以及相關圖片,并且在學生觀看視頻及圖片的過程中進行適當的解說,以幫助學生聯想文中的景象。
傳統閱讀就是學生手拿書本,眼看書中文字,雖然物理距離較短,但是心靈的距離卻相對遙遠,導致學生無法進入文章中的意境,沒有辦法實現與文章齊呼吸,與作者同闖蕩。如果讓學生變身人物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故事中,就能夠與課文中的其他人物的聯系產生微妙的變化,讓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例如《哪吒鬧海》中的主人公哪吒是一個頑皮天真的孩子,同時也是一個懲惡扶善的小英雄。此兩種形象均是學生喜愛且崇拜的對象。筆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特意將文章中哪吒這一稱呼轉變為“我”,讓學生從自我意識中來感受哪吒在故事中的言行,從而讓學生在角色互換中獲得初步情感體驗之后,再對學生進行“你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當時你是怎么想的呢”等類型的提問,讓學生站在哪吒的角度來對問題進行梳理,借學生之口來表達哪吒之感受,從而讓學生形成強烈的情感體驗。
課文朗讀屬于以情感體驗以及生活經驗的累積來對文章中的語言進行觸碰和感知,屬于領悟語言、品味語言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單調的傳統閱讀模式難以讓學生表達情感,從而導致學生朗讀文章的路徑逐漸窄化。沒有投入感情的朗讀,導致學生在朗讀課文期間較難與課文中所表達的情感聯系起來。因此,語文教師可用表演式朗讀來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并且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對文章表達的情感再一次進行領悟。
例如,在學習到《黃鶴樓送別》時,語文教師可將內容分為目送和踐行兩方面。在學生表演朗讀之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人物的一言一行所包含的情愫,讓學生形成文章情感體驗,再將情感體驗轉變為其表演的內容。
為提升學生寫作的能力,讓學生寫作的形象更為生動,雖然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部分課文均起到典范的作用,但是課文描述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較大的距離,從而導致原先的實寫演變為脫離生活的虛寫。如此一來,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文章內容作為出發點,與實際生活鏈接以及形象的畫面展示,以彌補學生在經驗方面的不足之處,讓學生與課文內容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例如,《金蟬脫殼》這篇文章對金蟬脫殼的全過程進行細致的描寫,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利用多媒體來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金蟬脫殼的過程,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一過程,最后教師再對課文中的描寫進行講解。由此可知,對學生而言課文教學屬于將虛景轉變為實景,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得到深刻的情感體驗。
體驗式教學是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切身感受課文內表達情感以及嘗試運用的有效教學手段,因此,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幫助提升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以提升閱讀效率。
[1]苑國瑩.興趣引領閱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我見[J].中華少年,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