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權
(江蘇省海門開發區中學,江蘇南通 226100)
試論中學歷史教學與語文教學互利雙贏
嚴 權
(江蘇省海門開發區中學,江蘇南通 226100)
文史互證、文史相通,歷史和語文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應互相學習、借鑒、促進。將一些語文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課中,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中學歷史教學與語文教學間進行文史結合、優勢互補、學科借鑒、他為我用,可以促進素質教育,實現互利雙贏。
文史結合;歷史教學;語文教學;素質教育;互利雙贏
《中考大綱》在語文部分明確指出,“在文學常識和名篇名句要求中,強調考生要有識記中外重要作家的時代背景及代表作的能力”。在歷史部分則指出,“在材料處理能力要求中,就強調考生能閱讀、理解歷史材料;能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能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說明、論證。能史論結合,在文字表達要求中,則強調要語言準確、邏輯嚴謹”。
文史結合為新的中考形勢所要求,也符合新時代綜合性人才的培養取向。高考更強調將文史結合起來考查學生的知識面及綜合分析能力。跨學科教學不僅互利雙贏,更是當代世界培養人才的大趨勢。中學歷史教學與語文教學互利雙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華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教師可以讓學生大量閱讀歷史名作,比如諸子百家的代表作品《論語》《孟子》等,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曹雪芹的《紅樓夢》……
歷年的高考作文,有的題目中就包含著對學生歷史素質的檢測,例如2004年浙江卷以“人文素養與發展”為話題,福建卷讓學生任選一人物或文學形象為話題,全國卷以《韓非子》中的寓言材料為話題等,故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需要重視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重視對歷史名作的閱讀,在潛移默化中不斷積淀歷史底蘊,還能從中汲取中外名作中至真至情、愛國大義等人文精神的力量。這樣,作文的創新與突破自然會水到渠成。
第一,中學語文教材中不少文學作品均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些經典作品如果缺乏歷史知識和人文精神的支撐,就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材中,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公認的最難把握的,他的語言或諷刺或隱喻,如果缺乏歷史知識的積淀,僅僅依靠語文教師滔滔不絕地對文本分析,想要達到教學中師生的共鳴是不可能的。
《藤野先生》一文是魯迅回憶當年日本留學期間,老師對他的關愛之情以及他棄醫從文的經歷。假如不了解中國近代史,不知道日俄戰爭的爆發,就不會理解魯迅棄醫從文的決定和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又如《故鄉》是作者回到紹興,目睹現實的黑暗后,悲憤至極而創作的。它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所以說,了解文學作品創作的歷史背景,會大大有助于對這些經典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在歷史教學中適當地穿插一些語文課文(或文學作品)的精彩片段,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恰當地引入語文課文,以加強對歷史的理解和認識。
例如,(1)學習近代歷史上的“戊戌變法”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變法維新意義的理解,可引用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學生感受到了維新派要求剔除因循守舊思想的決心以及勇于改革創新的精神;(2)學習《抗美援朝》時,為了讓學生對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有深刻、真切的認識,筆者引入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學生能回憶起其中的感人場面,并且給學生機會談他們的想法,同時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達到雙重目的;(3)在學習普法戰爭對法國的影響時,可引用都德的《最后一課》,感受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相關文學作品的引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詩歌是傳統文化的精粹,在中國史教學中有機地穿插相關詩歌,不僅能讓學生汲取知識,而且還能調動學生的思維,增強其藝術感染力。如講到歷代王朝更替時,可引用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興盛到衰敗的轉折點,可結合杜甫《春望》《哀江頭》等詩歌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這一歷史事件及其產生的嚴重危害。
毛澤東的詩詞激昂澎湃,在近現代歷史教學中要注重對其詩詞的引用,這樣必然會增強說服力和震撼力。如學習20世紀60年代前后的這段歷史:經歷“大躍進”的失敗后,又遭遇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再加上國際上掀起的反華逆流,但中國人民最終經受住了這一“內憂外患”最嚴峻的考驗。教師可朗讀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這首詩。學生從中不但能夠領略到廣大人民群眾勇于挑戰困難的大無畏精神,而且借助托梅言志的藝術手法,更能具體形象地感知共產黨人樂觀豪邁的魅力。
毛澤東詩詞是歷史教學不可缺少的珍貴資料,他的許多詩詞對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評價,是中國近代現代史的偉大史詩。我們在歷史教學中科學而合理地運用,能幫助學生感受歷史、理解歷史、記憶歷史。
毛澤東在1927年曾寫過一首詞《西江月·秋收起義》,詩中對本次秋收起義的軍隊名稱、旗號以及起義的過程都給予了高度的濃縮,并勾勒出一幅秋收起義的畫面,而這些正是學生應當掌握的知識點。結合歷史理解了這首詞,運用它又輕松地記住了所要掌握的知識點,同時也鍛煉了分析材料的能力。學習紅軍1934年北上長征,可播放毛澤東的《七律·長征》的朗誦視頻。通過這首詩,學生能深刻地記住紅軍長征的路線圖,同時還能領略到紅軍大無畏的精神,從而達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的效果。
自古文史相通,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歷史課中適當運用語文教學方法,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一,首先指導學生學會整體感知歷史框架。語文課上學習文章,務必引導學生第一步整體感悟其結構、內容、立意等,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細化分析就順理成章了。學習八年級上近代史時,讓學生首先瀏覽目錄,然后教師提問:帝國主義發動了哪幾次侵華戰爭?中國人民面對外來侵略,依次掀起了哪些自發或自救運動?通過思考、分析、整合,學生就能得出這樣兩條線索:中國近代史既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又是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歷史。比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可以運用記敘文六要素讓學生講述鴉片戰爭發生的時間、地點、戰爭的雙方、起因、經過與結果。這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歷史教學中適當滲透語文教學方法,大有裨益。教師引導學生搭建整體框架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學生對每一章節的理解就更清晰,既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二,從分析關鍵詞句著手。語文課上,老師常帶著同學分析重點詞句。在歷史課中有時很有必要這樣做,尤其比較長的句子。如,學習到1931年根據地土地改革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變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煩瑣難記,但只要做一番分析,每個句子都是動賓式短語,只要記住關鍵的動詞“依靠……,聯合……,限制……,保護……,變……為……”就會很容易記住了。現在好多同學仍能熟練地背誦出來。
在做習題時也鍛煉學生像語文那樣分析關鍵詞語,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題意。有這樣一道題:為了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共產黨在政權建設方面的重大創造是( )。
A.實行“三三制”原則 B.實行減租減息
C.開展了大生產運動 D.開展了整風運動
學生認為這都是共產黨采取的措施,很難區分哪個是重大的創造。在試卷講評時,筆者指導學生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語是“政權方面”,這樣就輕松選出正確答案了。
第三,分析標點符號。標點符號在歷史中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做正確的分析有助于歷史的學習。如,學習中國近代史時,國民黨對中共先后進行了五次“圍剿”,“圍剿”使用了引號。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圍剿國民黨的殘余勢力”中的“圍剿”就沒用引號。經過對比,學生就更能增強正義感。再如,通過“文化大革命”中引號的分析,可以向學生糾正錯誤的理解,“文化大革命”并不是一場革命,而是一場內亂。
第四,材料解析能力的提高有賴于語文中的語段訓練。無論歷史中考抑或是高考,材料解析題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確實,科學合理地對學生進行這種題型的練習,可以更有效地培養學生閱讀文字、理解材料、分析整合的綜合能力。實際上每一個材料,即使是一個短小的語段,我們都可以遵循語段訓練的方法:首先是泛讀,整體感知;其次是精讀,提煉有效信息;最后是仔細審題,分析思考,準確組織語言。由此可見,歷史教學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才能適應歷史素質教育的需要。
歷史課思想教育的最高境界、層次是使學生逐步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分析評價某篇文學作品,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揭示作品主題的時代意義著手,更要學會用歷史的觀點去分析作者的情感傾向。分析評價要實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貶低也不拔高。
例如在分析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影響時,我們既要看到它的積極意義,即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黑暗社會的憎惡,又要看到它的消極避世的局限性。又如看了《三國演義》后,許多人都認為曹操陰險、狡猾、殘酷,是“亂世之奸雄”。這時教師應給學生講清:說他是“奸雄”是受《三國演義》中抑曹褒劉的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是小說中的形象;而歷史上的曹操是三國時期一位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引用曹操的一些詩來更全面地了解這一歷史人物:“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蒿里行》詞中反映了他關心人民疾苦,同情勞動人民悲慘境遇的思想。他的《短歌行》則表現了他的統一天下的雄心和頑強的進取精神。這樣,學生不僅能正確區分歷史人物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且更加全面科學地了解曹操這個歷史人物,從而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價。這樣,學生的歷史評價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中學歷史教學與語文教學一定要相互結合,才能相輔相成、互利雙贏,才能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發展的大趨勢,才能最大限度上滿足時代和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
[1]卞孝萱.略談文史互證[J].東南大學學報,2004(02).
[2]卞孝萱.鄧之誠“詩證史”的理論與實踐[J].燕京學報,2002(3).
嚴權,1972年生,女,江蘇海門人,江蘇省海門開發區中學教師,本科學歷,中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