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晶
(福建省晉江市第三實驗幼兒園,福建晉江 362200)
閩南本土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將閩南本土文化引進幼兒園,能讓幼兒吸納本土文化的豐富營養,從中領會到本土文化的精神與內涵,進而激發幼兒對于本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
對幼兒的音樂活動進行游戲化教學,并在活動中滲透、開發、利用閩南本土文化資源,關鍵之處在于無形的滲透,有形的融入——無形地進行環境、氛圍的滲透;有形地融入閩南本土文化資源,從而做到自然、親切地結合文化資源于教學中。同時,采用游戲化的教學形式,既活躍了活動,又彌補了教材中地方文化本土性的缺憾。將閩南本土文化與游戲化音樂活動相結合,能促進幼兒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的全面發展,對幼兒的成長及本土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了更好地結合閩南本土文化進行游戲化的音樂教學活動,我們應從閩南本土文化中選擇那些貼近幼兒的日常生活、幼兒當前最感興趣的、對幼兒終身發展有獨特價值的內容。我們可將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活動劃分為歌唱、律動、奏樂、舞蹈等,并從游戲角度認識音樂、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及閩南本土文化內容,我們可以結合閩南童謠等多種傳統文化形式來進行音樂游戲化教學,也可以將閩南民間游戲帶入到音樂教學活動當中。
閩南民間童謠具有朗朗上口的文字效果,雙聲、疊韻、雙關、諧音、對仗等手法的運用,既符合閩南文化資源的特點,“悅耳動聽”成為閩南童謠、歌謠的符號,又通過游戲化的教學形式,讓幼兒備感親切、深受幼兒的喜愛。將閩南童謠、兒歌等作為音樂教學活動的內容,讓幼兒在音樂游戲中感受音樂,在打擊樂活動中體驗音樂,在舞蹈活動中通過創編動作與隊形來實踐音樂[1]。
挖掘閩南鄉土資源開展的民間游戲活動,能夠將富有閩南鄉土氣息的現實生活呈現在幼兒面前,讓幼兒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家鄉優秀的地方文化資源的熏陶,對幼兒閩南文化精神的形成和延續起到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在音樂表演區可以投放閩南常見的民間樂器、表演道具、閩南特色音樂及具有閩南特色的表演服裝等,如來自閩南民間常見的幼兒玩具“貢球”“鐵棍”“竹板”甚至“小木凳”等。幼兒在區角活動中,進行音樂表演時可以通過服裝、道具、樂器和音樂的使用,感受服裝的特色美,音樂的韻律美及節奏的變化性,從而隨著音樂和節奏惟妙惟肖地模仿表演人物的動作神態,加深了幼兒對閩南民間音樂的了解,充分體驗閩南民間藝術的美感。
閩南本土文化資源作為音樂活動的教學內容,我們可以把教育活動的目標分為三部分:(1)情感態度層面的目標:引導幼兒樂于參與閩南音樂游戲化活動,萌發幼兒熱愛閩南文化的情感。(2)認知層面的目標:引導幼兒感知閩南本土文化的藝術美,初步熟悉與了解本土文化知識,能夠在閩南本土文化資源載體上進行音樂游戲化活動。(3)技能層面的目標: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愛的方式進行音樂游戲化活動,并掌握進行活動的相關技能。
(1)深入觀察幼兒,從幼兒的興趣著手,從閩南本土文化中選擇適宜的材料。要做到從幼兒的興趣著手,要讓幼兒做到在“玩中學”,體驗到活動的樂趣,在音樂活動中,要使活動設計具有趣味性,使活動過程能讓幼兒充分參與,讓幼兒成為音樂活動的主體,激發幼兒主動地感受、探索音樂,引導幼兒積極地表達自身的情感,從而讓幼兒在主動地探索、學習、體驗中感受到閩南本土文化資源載體下音樂活動的趣味性,從而給幼兒帶來快樂的活動體驗。
可以把一般化的閩南傳統游戲融合音樂教材加以改變,使其既富有閩南本土文化特色,又能體現音樂活動的游戲化;也可以把閩南童謠、舞蹈等作為音樂活動的內容,讓幼兒在活動當中感受到閩南傳統文化的詼諧有趣[2]。
(2)結合閩南本土文化特色,為幼兒營造和創設有利的音樂游戲化環境。首先是物質及音樂環境的準備,相關音樂活動的物質及環境準備要充分,創設一個與主題相呼應的環境,營造相符合的活動氛圍,并投放相關的物質材料,在環境與材料準備上讓幼兒能夠更好地投入到音樂活動當中。其次是做好知識經驗的準備。要在活動前先豐富幼兒相關的知識經驗,讓幼兒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活動當中,讓幼兒在獲取相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活動,可以更好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從而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地去探索、體驗及創造。教師是幼兒游戲化活動的伙伴,是幼兒的引導者,需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有效的引導,使幼兒在輕松愉悅的心理環境中體驗活動的樂趣。
教師應在音樂游戲化教學的過程中主動進行多種手段的滲透和運用,讓幼兒多聽、多看、多動手,從多種角度參與、感知、體驗音樂。
首先,結合多種形式的閩南音樂游戲,將其運用到音樂活動當中,豐富幼兒音樂活動的教學手段;結合不同曲調、風格迥異的閩南音樂,讓幼兒音樂活動的層面擴寬,豐富幼兒的知識面,豐富幼兒音樂活動的內容,開拓幼兒的思維及視野。其實,重視語言引導的重要性,通過恰如其分的引導既可以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又可以幫助幼兒理解、表現音樂作品。再次,結合形象的圖譜、圖片等視覺符號,有助于幼兒理解閩南文化音樂作品。最后,鼓勵幼兒用多種形式表達對音樂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包括語言表述、肢體動作表達等。以閩南本土文化資源為載體的音樂活動游戲化教學,可以是集圖譜、音樂、樂器、創編、表演等為一體的藝術表現活動,我們只有更好地運用多種手段、多種媒介、多種載體,才能更好地讓幼兒真正成為音樂活動游戲化的主體,轉變幼兒的身份,激發幼兒的主動性,體驗閩南本土文化背景下音樂游戲化的樂趣。
閩南本土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具有傳承的重大價值。以游戲化的形式將閩南傳統文化與幼兒的音樂活動相結合,是幼兒游戲化教學、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幼兒美感的重要手段。閩南地區幼兒園應在音樂活動中整合閩南本土文化教育資源,促進幼兒對閩南本土文化的接納,激發幼兒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使幼兒在閩南本土文化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并在輕松愉快的游戲化教學過程中認識、了解、學習和掌握閩南本土文化,將閩南本土文化與幼兒音樂活動游戲化有機結合。
[1] 陳燕.《指南》譜寫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新樂章[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05):80.
[2] 吳寶珊.淺談民間兒童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開發與運用[J].學前教育研究,2004,(7):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