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移焜
(廣東省廣州市第三十七中學,廣東廣州 510000)
我校地處廣州市老城區中心,學生屬于全電腦派位的生源,外來工子弟較多,是數量眾多的普通初級中學的典型代表。隨著中心城區布局調整進程的不斷深入,生源數量和質量日趨下降,導致在校生整體基礎知識水平不高,綜合能力較差。面對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教材內容多時間少的問題,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樹立自信,提高學習興趣,積極參與其中,既掌握學科知識,又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一直是我們教師不斷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潤澤課堂”著重體現的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里,每個學生都能安心地、輕松地、愉悅地學習,每個學生都會在課堂中有存在感和獲得感。用心構建一個“潤澤課堂”,讓教師和學生一起無拘無束地參與學習,參與知識構建,相互傾聽,相互理解,相互溝通,最終必能教學相長,享受美好、快樂而有效的課堂[1]。
我們將“高質教學”與“輕負學習”在中學課堂教學中實現有機整合,大膽地進行嘗試和實踐,提出了“薄弱初級中學高質輕負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這項研究是在對我校課堂教學現狀、生源和師資背景進行分析及思考而提出的,是延伸和提升我校已經完成的“廣州市越秀區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課題“學習方式的選擇與匹配研究”的成果,將“高質教學”與“輕負學習”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有機整合起來,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和優質化,促進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提高。
編制一份有針對性的導學案,是實現“潤澤課堂”的關鍵環節?!皩W案”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學習能力等,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構建而編制的學習方案。它能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的課堂學習做到有備而來,給學生以知情權、參與權[2]。導學案以學生為中心,具有互動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如數學學科的“導學案”,教師在撰寫時注重一課時一份導學案,兼顧到知識和能力培養、情感價值三維目標。教師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互動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激思,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創新素質,通過交流互動培養學生的交往、合作意識。在編寫導學案時還要突出分層的特點,將難易不一、雜亂無序的學習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編制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不同層次的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務求做到讓每一位學生都有題可做,學到知識,有所收獲。此外,導學案注重學法指導,教師通過學案來導學,引導思考,啟發思路,歸納方法,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
教師根據任教班級學生的人數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4~6名學生,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使每個小組都有好、中、弱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的分組有利于學生間、學科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奠定基礎。
首先,學生獨立自主完成導學案上的學習任務;其次,各小組討論、交流、分享,再共同討論完成本組的學習任務,確定匯報發言的同學;再次,每個小組發言同學上臺展示學習結果及思維過程,把小組同學討論的思路、觀點、方法以多種方式展示出來;最后,其他小組同學提出質疑或新的疑問,小組發言人進行解釋,本組其他成員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在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時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啟發、點撥。在學生展示時,教師全程傾聽,根據學生展示情況,結合學生在學習討論中遇到的問題、新生成的問題以及學生未講到的問題進行點評和拓展。這種教學流程的改變,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培養他們互助合作、交流表達等綜合素質,使其終身受益,同時也對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應變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斷學習,實現師生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面。
在進行“高質輕負”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中,我們在條件允許的一些學科教學里,大膽地嘗試同一個學科每個班級安排兩個教師進行任教。這兩個教師共同參與備課、上課、課后批改作業、測驗評卷、成績統計與分析等,甚至是評價共享。在具體操作中,有的學科的兩名教師在課堂里分為主教和助教,課堂上分擔不同的側重點,有的學科教師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和學生接受能力進行分層——分兩個小班上課,以便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授課內容。
在實踐過程中,雙師班教學的兩點效果是比較明顯的。一是更多地關注到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由于教師的不斷巡查、提醒和點撥,讓學生感受更多的是重視,使其始終保持大腦活躍,保持高漲的學習情緒,而無暇開小差和分神。二是“即時反饋”率大大提高。一個教師在課堂上繼續本節課的授課內容,一個教師就可以快速地進行批改,那么在本節課下課前,用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馬上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對通過率較低的問題即時分析糾正或點撥,對個別問題學生也可以當天課后談話和輔導。實行雙師班教學,由于對學生的關注度加大了,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投入、更專注、更高效,同時學習困難也能得到及時解決,課后學習負擔自然而然地就減輕了,使得高質輕負課堂教學效果就慢慢地顯露出來。實行雙師班教學,不但對學生有效,對教師能力提升也很有效。通過共同參與同一個班教學的整個過程,兩個性格、教學風格、能力不同的教師能夠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和總結反思,教師結合學科教學特點,逐步形成了各自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認真投入、主動參與,輕松愉悅地學習,成績也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這幾年,比較學生的出口成績與入口成績,我們發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在區初中畢業班工作綜合評估中均獲較好成績。
“高質輕負”課堂教學模式的終極意義,是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個自我發展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堂中有充實感、愉悅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讓學生在課堂上激發興趣,找到自信,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是我們的愿景,也是不斷努力的方向。
[1] 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