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敏
(江蘇省江陰市成化高級中學,江蘇江陰 214423)
隨著教育體制改革進程的推進,傳統的以講述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暴露出許多方面的弊端,難以滿足當前生物教學的需要。為此,教師在開展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1]。下面主要圍繞著理性思維的基本內涵展開簡單的分析。
理性屬于人類的心理過程與心理活動的重要表現,最初來源于生活中的失敗經歷與挫敗經歷等。據相關心理學研究顯示,人類在經歷挫敗之后出于對自我的保護潛意識中會采用措施以防止再次受到傷害。為此,理性是人類避免挫敗與失敗的心理活動。
總之,理性思維是一種基于對事物或者是問題進行深入觀察、分析后形成的思維方式。在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中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水平。
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轉變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學主導者轉變為教學引導者與組織者,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2]。
現實情況是,大多數生物教師對于新課程理念的認識十分模糊,一直沿用傳統的以講述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忽視學生的主體位置,不僅難以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而且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生物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得高中生物教學課堂的質量一直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吃透教材是生物教師開展生物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然而,當前許多的生物教師往往難以準確地把握生物教學的新要求與新內容。
隨著新生物課程標準的提出,生物教學內容與要求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但是多數生物教師認為這些內容抽象性過高,且缺乏良好的可操作性。由于生物教師無法恰當把握好生物教材內容的深度,相應地也就難選擇與新課程內容相配套的輔助教材。為此,對于生物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教師往往難以很好地把握。
生物實驗是生物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是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生物知識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開展生物理論知識教學同時,應提高對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視。
然而,由于受到實驗裝備不足限制,許多生物教學實驗難以得到有效實施,不僅影響著高中生物教學質量的提升,而且不利于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
生物作為一門重要的科學知識,在人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師在實施生物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至各種實踐活動過程之中,讓學生在提出問題、驗證問題以及獲取信息過程中探究與總結生物學科的知識與規律,點燃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調動學生參與生物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習慣的培養,從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于生物課程學習之中,進而為生物課程教學質量與效果提供重要保障[3]。
教師在開展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重視理論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活動的結合,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勤動腦、勤動手,促使學生展開對問題的深入探究,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從而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高質量的生物教學課堂的重要保障,為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生物教學內容精心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加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認識的同時,提升學生生物學習與復習的效率。
概率統計屬于一種常見的生物技術方式,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在生物學科中非常高,其中,系統性思維具有復雜性、多元性以及不確定性等多種特點。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讓學生能夠對生物學科中的隨機問題與現象做出十分理性的分析。
例如,光合作用在缺水的環境下會下降,對于這個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時,絕大部分學生會說是由于水分減少的原因造成的,這是因為水是光合原料,造成其自身的原料數量減少,由此給光的溫度與反應造成不良影響。但實際上學生的分析是片面的,學生未能將問題的主次因素分清楚,在思考與分析問題時僅僅考慮到了部分因素。實際上植物本身具有良好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在水分不足的情況下,植物會通過對自身的氣孔大小進行調節來控制水分的蒸發量,最大限度地減體內水分的流失與耗損。此外,在氣孔開放程度不斷縮小的狀況下,二氧化碳吸收量也有所縮減,相應地就會減弱光合作用,以上是理性分析方式。為此,教師在開展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習題講解的環節中,要引導學生以思維源點為出發點分清楚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
教師在開展生物課程教學中,除了要重視向學生傳授豐富的生物理論知識,更要重視開展生物實驗教學活動,在豐富的生物實驗教學活動中提升學生理性思維。
例如,在質壁分離與復原實驗之中,學生應在教師指導下自主設計實驗步驟與相關操作流程。通過不同溶度的蔗糖溶液的應用,查找出教材中最為理想的濃度。此外,在分析以及研究實驗內容過程時,觀察在濃度高的情況下細胞自身所產生的變化。經過對實驗的分析可以發現,過高的濃度將會造成細胞本身的嚴重失水,細胞大量死亡,使得質壁難以進行分離復原;而過低的濃度,無法取得明顯的實驗現象。在實際開展生物實驗過程之中,可利用KNO3開展實驗,可以呈現出自動復原的現象,并相應地找出解決方式。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與積極探索的能力,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而且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實驗技巧與生物知識,進而從整體上提升生物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綜上所述,伴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教師應創新生物課堂教學方式,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位置,加強對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在保障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綜合素質的提升。
[1] 李儷君,李冬陽,魏琪,等.多媒體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選擇及應用[J].才智,2014,(31):27-28.
[2] 袁萍,劉玉英,徐作英.高中生物教學中PBL教學法應用初探[J].學周刊,2016,26:101-102.
[3] 趙卓,湯婷婷.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6,(30):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