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磊
(江蘇省邳州市八義集鎮中心小學,江蘇邳州 221361)
當前小學生的思維現狀堪憂,他們在思考問題時往往表現為惰性思維、淺層思維、線性思維等特征,而缺乏思維的主動性、深刻性與發散性。筆者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思維的訓練,努力構筑指向品質思維的數學課堂,本文就這一話題談談自己的見解。
學生知識的獲取不能靠他人的灌輸,而要靠自己積極的思考,主動地建構。傳統的被動接受式學習,使得多數學生惰性思維嚴重,他們的思維變得慵懶、遲鈍,喜歡盲目跟從他人思維,缺乏自己的個性思維。我在數學教學中設法激活學生思維,杜絕惰性思維,提高思維主動性。
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大腦如同池塘,要讓學生遠離惰性思維,首先要融化思維的堅冰,打破思維湖面的平靜,喚醒學生的思維意識,讓思維湖面蕩漾波浪。我通過趣味活動誘發學生思考,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1]。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我給每組學生提供一套三角形: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兩個。首先組織學生玩拼圖游戲,學生在自由的拼圖中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有趣的拼圖活動,引發學生好奇,激發探究欲望,激活學生思維。之后,我組織學生討論每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圖形之間的關系,學生在自主思維下探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要實現從惰性思維向主動思維的嬗變,必須從外部驅動轉向內部驅動,讓學生體驗思維的價值,享受思維的愉悅,讓他們真正成為思維的主體,積極主動地進行思維。我通過合作討論、競爭激勵、鼓勵評價等方式,融合外部刺激與內部驅動的力量,掀起學生思維的旋渦,調動他們內在思維動力,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讓他們樂于思維,善于思維。
譬如,在教學《角的度量》一課中,我在向學生介紹了量角器后,沒有直接講授量角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在匯報交流中,我邀請學生演示講解,在學生展示過程中適當評價,對操作正確的學生給予贊賞,表揚他們愛動腦、會思考,我的評價激發了學生探究熱情,學生在積極思維與實踐中掌握了量角器的擺放方法,總結出讀數時的注意點,自己歸納出使用量角器的正確方法,學會了各種角的測量。
雨果說過:“在深入縝密的思維中,才能發現真理。”學生思維深刻性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當今小學生心態比較浮躁,他們的思維也相應膚淺,對事物和問題的思考往往停留于表面現象,處于原始的淺層思維,不能夠深入思考。深刻性思維是一種品質思維,思考問題具有深度,習慣深入剖析事理,善于透過表面看到本質。為避免學生淺層思維,我借助問題驅動下,提升學生思維深刻性[2]。
問題是思維的種子,若要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必須提升問題的含金量。具有高含金量的問題不會讓學生止于表象的一步思維,而會促使學生展開深層次的思考。我們在數學課堂中要盡量減少那些用“是或不是”“對或錯”來回答的問題,我們要多設計一些開放性問題,將學生思維引向廣闊天地。
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表整理》一課時,我在出示了例題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原本設計的問題是:“題目中的條件比較多,你們能夠用列表整理嗎?”后來考慮到這樣的提問過于直接,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于是在教學時改變了提問:“題目條件比較多,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讓條件變得清晰有序?”這樣的提問比較開放,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深度,“我們可以畫出表格,一一對應地寫出來。”“我們還可以用線段圖來表示。”學生提出不同的方法,“那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試著將條件整理一下。”我趁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考方法進行嘗試……
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刨根問底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他可以推動思維向縱深發展,能夠有效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在數學教學中,我經常通過追問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思維,或激發引導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在不斷追問中促進學生深思熟慮,使其思維達到一定的深度。
例如,在教學《升和毫升》一課時,我在出示了兩個大小不同的水杯后提問:“哪個水杯盛水多?”甲同學說:“左邊的水杯盛水多。”“你有什么方法證明嗎?”我追問道。“把左邊的杯子盛滿水倒入右邊的杯子,一看就知道了。”“那就請
你演示給大家看。”在甲同學演示完畢后,我又追問:“你有辦法知道大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嗎?”這個問題難住了甲同學,“可以用量杯測量,科學課上老師教我們用過量杯。”機靈的乙同學給解了圍。“真聰明,那就請你用量杯量出大杯子里的水,好嗎?”我邊夸贊乙同學,邊邀請他來操作。可見,追問是一種技巧,不能一下子就把學生難住,讓他們卡在那兒不能前行,而要注意問題的梯度性,由淺入深地提問,引領學生的思維逐級而上。
“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方向。”學生思維的方式決定了思維的境界,要想抵達靈活、敏捷、獨創思維的境界,必須改變傳統的固化思維方式,采用輻射思維方式。線性思維比較單向,缺乏思維的變化,而發散思維是一種網狀輻射思維,有助于思維的變化。為減少學生線性思維,我采取辯論碰撞的方法,拓寬學生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發散思維意識,引導學生從線性思維轉向發散思維。
“百家爭鳴”是促進思維碰撞,實現思維發散的途徑,我在教學中經常開展辯論活動,組織學生對問題展開辯論,激勵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辯論中展開豐富聯想,踴躍展示個人觀點,促進個性思維的發展,催生獨創思維的滋長。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一課時,我給學生出示了例題:“鉛筆的單價是0.5元,橡皮的單價是0.50元,它們的單價相等嗎?”隨后,我直接讓學生匯報交流各自想法,甲同學斬釘截鐵地說:“它們的單價相等。”“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若同意請說出理由?”“0.5元是5角,5角就是50分;0.50元是50分,所以單價相等”。甲同學自己說出理由。“理由非常正確,其他同學還有不同觀點嗎?”我激勵學生繼續辯論,“0.50元是50分,50分是5角,0.5元就是5角,所以橡皮的單價與鉛筆的單價相等。”乙同學不甘示弱,道出了自己的想法。“乙同學的思路與甲同學稍有不同,也非常棒!”我及時予以表揚。“根據0.5元=0.50元,你們發現小數有什么性質嗎?”我將學生思維的觸角引向問題的核心。學生很快發現了“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這一性質。辯論中的碰撞讓學生的思維從線性變得發散。
克萊因說過:“數學是一種理性的精神,使人類的思維得以運用到最完善的程度。”訓練學生思維是數學課程的重要價值追求,讓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思維培養,讓學生遠離惰性思維、淺層思維與線性思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1] 唐喜玲.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將課堂生活化[J].吉林教育,2016,(12):53.
[2] 戴國軍.提升兒童數學閱讀力的策略舉隅[J].基礎教育研究,2014,(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