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江蘇省宜興市陽羨高級中學,江蘇宜興 214200)
以學為本視角下高中物理作業的現狀與設計策略
王 波
(江蘇省宜興市陽羨高級中學,江蘇宜興 214200)
以學為本視角下,物理教師如何有效設計作業,從作業的質和量上做文章,讓作業成為課堂的內在延伸和學習催化劑,這既是高效課堂的內在需求,也是教師專業水平和學科素養的直觀體現。
高中物理;作業設計;現狀;策略
作業作為鞏固、檢測、強化課堂所學知識的一種手段,與課堂教學有關,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發展學生獨立自主探究的能力,實現轉識成智,形成必要的學科素養。但當下高中物理作業已偏離了作業的初衷,由于教師安排的作業過于求量,設計的作業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相脫節,造成學生作業負擔重,有的還適得其反,對作業敷衍了事,甚至養成抄襲習慣。長期以往,學生做得累,老師批得累,教師和學生“互相傷害”。
筆者發現,教師平時在教學中太過于重視課堂教學,對作業的研究和設計關注太少,對作業的設計理念也少有研究,更沒有對作業設計的反思。有的畢業班老師在看到高考試卷后發出感嘆:高中三年,我們給學生布置了那么多作業,到底有多少是我們自己編寫的?哪些作業是有效的?哪些是與課程理念相一致的?我們有沒有想過學生在面對大量的物理作業時有何感想?我們是否研究過作業的量和質之間的關系?其實,只有不斷對這些與學生最有關聯之問題的思考,我們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才能不斷地提升。
以學為本要求突出學生的學,從學生的學中找問題,發現問題,從而在教學中不斷改進,最終服務于學生的自主學習。高中物理作業主要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和運用,同時也反映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的能力。但現在的物理作業往往與教學相脫節,對于相當部分學生來說已是不能承受之重,因為作業與課堂、課程和學生認知間缺乏聯系,偏離了作業的價值和意義。
一般來說,一個班的學生物理水平分上中下三個層次,教師的作業要遵循面向全體的原則,要“著眼中間,兼顧兩頭”,既要讓中間的同學“吃得好”,讓潛能生“吃得了”,也要讓優秀生“有得吃”。在此基礎上,作業適量適度適中,這才是作業的準確定位。但很多物理老師為了追求升學率、優秀率,任意拔高作業難度,布置超時超量的作業,以培養“精英”和“尖子”為目標,讓相當一部分學生望而卻步。還有的物理老師課堂上效率較低,指望“堤內損失堤外補”,課后布置海量的補充習題,“多、難、偏、怪”,讓學生覺得不堪重負。
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六節內容為向心力,此章節教材編排的課后鞏固性作業共有五道題。此五道題由易到難,且無論是量和質,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全面性,其目的是讓所有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第1題旨在熟悉公式,讓學生引用公式直接計算;第2、3題是理解運用,讓學生研究充當向心力時,力和運動間的關系;第4題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是變速圓周運動中最低點的情形;第5題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定性研究變速圓周運動中合力的方向問題。此五道題承前啟后,一環套一環,符合學生解題、溫習和鞏固知識的規律,但很多老師舍近求遠,用訂購的“課課練”或“堂堂清”資料來替代教材,時而還有高考真題光顧,這無疑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甚至澆滅了學生的物理學習熱情。
學生的個體特征、認知能力和風格是有差異的,這是一個客觀存在。但教師往往只看到“教”的相同性,忽視了學生“學”的相異性。以學為本要求教師要以不同的作業方式來督促學生學習。有句名言說得好:“好的教學不是以一種方法去教育所有的學生,而是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同一個學生。”例如,有些學生依據江蘇高考模式,對選考學科的等第確定了自己的定位,此定位是學生綜合自己各學科成績和自己的實際情況而設,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但在高三復習時,教師將作業的設計標準皆指向A,以流水化的課課練、模擬卷、講評卷下發給學生,這對定位于“C”的學生來說既是一種學習浪費,也是一種失策。以學為本視角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因生而異,設計的作業要有梯度性、層次性和選擇性,有必做題、選做題之分,并針對不同的學生水平,不同的考試目標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基于自己的學情而努力。
由于教師批量購買試卷,造成學生會做的題常常“重復建設”,反復做。而不會做的題若提前講評,很多學生往往形成“習得性無助”,一錯再錯。題目還是那個題目,但學生卻提不起精神,更沒有趣味可言。其實,新授課、專題課、復習課皆有不同,教師要根據課型的不同設計不同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發掘自我物理學習的潛能,找到學習物理的自信心,品嘗作業完成的獲得感。
以學為本關注下的物理作業設計要考慮到學生已學了什么?學得怎么樣?還想學什么?因此,作業要突出“生本”特色,好的作業應集趣味性、開放性、整合性和科學性為一體,既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讓學生跳出教材,進入實際問題的案例解決中。同時,教師在作業的形式上,要引進開放題、實驗探究題、信息題,激發學生的潛能和思維。作業的要求上也要體現個性化,給學生預留自主選擇的空間,因此,每節課作業都可設計不同層次的“菜單式”題型。教師在設計題目時不要總是“拾人牙慧”,要有創意,做作業設計的有心人,平時收集一些與物理學科有關的資料,如航空航天技術、納米技術、暗物質等,還可關注自然現象,如地震和火山爆發等,從而巧妙地與作業相結合,讓學生在作業完成中既鞏固知識,又形成學科科學素養和思維品質。
針對目前物理作業太多的“重復建設”問題,教師要有整合的眼光,要分階段、分學時、分專題,各個擊破后再系統整合,盡量做好讓作業質優量適,低耗高效,讓學生品嘗到獲得感。零碎的作業往往“只攻一點,不及其余”,很難形成系統性,教師要以系統論為原理,重新編排作業,變無序為有序,變點狀為塊狀,要站在高中三年的全局高度來設計作業,并以塊狀來整合,如新授作業、分章節小測題、期中期末綜合復習題、分專題復習題等,知識點在作業中的深淺度要適中,難易度要適切,從而激活學生的高階思維,形成對知識的整合認知。
教師要改變以“練”為主的作業形式,設計符合學生興趣、關注到學生生活的作業,讓作業有挑戰性,與生活息息相關。如收看網上特級教師視頻課,幫老師收集整理科技類、生活類和人物類資料,寫物理小論文。暑假作業還可以復習知識為主軸,讓學生模擬出復習測驗卷,互交互做,相互評分等等,這些富有創意的多元化作業真正體現了以學為本,以生為本。
[1] 王麗君.淺談提高高中物理作業的有效性環節[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04).
[2] 李貴安,周詳.高中作業情緒的實證研究——以高中物理作業為例[J].當代教師教育,2015(01).
王波,1978年生,男,江蘇宜興人,現任江蘇省宜興陽羨高級中學教師,無錫市教學新秀,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