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青
(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幼兒園,江蘇南京 210043)
走進自然物與美術區的稚趣對話
——農村幼兒園美術區域中自然物的開發與運用
趙 青
(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幼兒園,江蘇南京 210043)
農村幼兒園地處生態農業經濟特區,各類農作物與經濟作物欣欣向榮,自然物資源非常豐富。我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提出通過自然物的收集與整理激起幼兒探究興趣、創設特色的區域環境激活幼兒創作激情、教師適宜有效地指導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運用策略來構建適合農村幼兒的美術區域游戲活動,讓幼兒在美術區域活動中自己去感知、去思考、去發現、去體驗成功,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和協作精神,使幼兒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農村幼兒園;自然物;美術區域
所謂自然物就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天然生成之物,如人類、禽獸、魚介、草木、礦物等,在這里主要指農村幼兒易于收集到的農作物、土石、貝類等,如:花生、葫蘆、絲瓜、玉米、種子、石頭、竹子、樹葉等。而美術區域活動是指幼兒在教師創設的具有兒童特點的、適宜的活動場地中,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提供畫筆、顏料、紙張、自然物等多元化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可以按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去進行材料的選擇,在繪畫與手工制作的過程中有更大的自由發揮空間,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喜歡的形式進行創作和表達,讓幼兒感受美、創造美。
教育應該給兒童提供一個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適合其興趣和認知水平的寬松環境,而自由、自主的區域活動正是適合幼兒發展的需要。農村幼兒園中的美術區域活動不僅僅是以往單一的美術材料,而是教師與幼兒一起進行身邊易得自然物的收集,并將收集來的自然物進行分類和整理,再與顏料、畫筆、剪刀、漿糊等美工材料充分地融合,進而大膽地創作。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教師應給予幼兒有效的啟發式指導,探索用游戲的方式,研究出適合幼兒的運用自然物進行美術區域活動的方式和相關指導策略。
目前國外關于美術區域活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區域活動的實踐探索,也有類似大型美術區域的兒童館和兒童博物館的美術教育,運用很多自然材料、生活工具,讓孩子自由探索、創造,使孩子在適應現代社會等方面有很大的發展。但在我國類似的孩子可動手操作的大型兒童博物館還沒成型,因此還要依靠幼兒園中的美術區域活動來彌補不足。國內的孔起英老師主編的《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教育》材料運用篇就提出了哪些可供幼兒操作使用的材料,其中就有很多的自然物。且通過網上了解,全國許多幼兒園利用自然資源開展美術活動,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把自然物作為一種繪畫載體進行教學的層次上。在針對多種自然物的投放,自然物在美術區域運用的指導策略研究不多,也缺乏具體而有效的操作途徑。
我園地處南京郊區,所在街道是一個生態農業經濟特區,各類農作物與經濟作物欣欣向榮。各種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村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為孩子所熟悉和親近。因此,我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提出通過自然物的收集與整理激起幼兒探究興趣、創設特色的區域環境激活幼兒創作激情、教師適宜有效的指導激發幼兒自主學習,來構建適合農村幼兒的美術區域游戲活動。讓孩子感受自然淳樸的美,體檢收集的樂趣,以玩色、手工制作、造型等游戲方式,創設一個有特色的本真環境,讓幼兒自己去感知、去思考、去發現,去體驗成功,從而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和協作精神,使孩子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
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里,花草、果蔬、沙石等自然物應有盡有,品種繁多,這些自然物收集與整理的過程對幼兒來說就是一種發現、探究的過程。
陳鶴琴曾說過:“大自然是我們的知識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幼兒年齡雖小,但對變化萬千、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最是親近與好奇,讓幼兒與家長、老師一起去收集、整理自然物,既是為我們的美術區域增加材料,也是讓陽光、土壤、植物帶給幼兒無盡的探索樂趣。
農村自然物種類繁多,隨著季節的交替常年不斷、形態各異。家長常常與孩子們一起走進田野采摘金黃的稻谷、打著穗的玉米;走進自家小菜園尋找大大小小、色彩各異的瓜果、種子;就算在放學回家的小路邊也習慣性地找找漂亮的小石頭、曬干的黃豆莢、小草和野花。在采集自然物的過程中,家長自然而然地會向孩子介紹這些鄉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但有時又是家長極易忽略的美好事物,這對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發現美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幼兒收集的自然物越來越多,分類擺放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環節,我們根據當地自然物資源現狀,對自然物進行了有效分類。于是,教室里擺放著大大小小的自然物分類箱,并貼上幼兒自己設計的標簽,幼兒把采集到的自然物按照不同種類放進分類箱中。(見表1)
家長與幼兒收集來的自然物大多是沒經過處理的原生態產品,我們不能盲目地放到美術區域中,而是要經過教師細致的檢查,有的自然物還要經過加工處理消毒,確保自然物材料的安全、衛生。例如:貝殼、樹枝、竹子等材料都要經過教師的打磨,使其光滑以后才能投放到區域中去。而絲瓜、玉米等自然物則需要教師經過初步的加工變成絲瓜瓤、玉米粒、玉米芯等不同形態以后才方便幼兒操作。
表1 自然物分類表
國內學者華愛華認為:低結構材料更有助于兒童進行發散思維。而自然物材料大多是結構化程度最低的游戲材料,可以讓兒童任意造型,對兒童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同年齡段幼兒在自然物材料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差異,不同年齡班的幼兒對同一種自然物材料操作有不同的方式,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美術能力發展程度,同時考慮自然材料的年齡適宜性,預設一些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內容,然后投放到區域中,再觀察幼兒對材料的興趣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幼兒操作。(見表2)
通過常態化采集與分類和有效的整理與運用,可以充分利用地域自然物資源,既降低了教育成本,減輕了幼兒園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又養成了和諧溫馨的親子關系,還激起了幼兒發現自然之美、體驗生活樂趣、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
所謂師幼共創就是教師與幼兒一同參與美術區域環境的創設,或將幼兒收集的自然物原件布置在美術展示區、操作區,或鼓勵幼兒大膽創作并用作品布置美術區域環境。通過創設具有鮮明特色的區域環境來激活幼兒的創作激情。
兒童心理學及腦科學有關研究表明:“幼兒是有能力的、主動的學習者,他們能夠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各方面的發展?!眹庥變簣@非常倡導用自然物參與環境布置,這種理念也越來越為國內學者接受和嘗試。
要想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表現能力,就要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感知素材,營造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氛圍。因此,師幼共同布置充滿自然氣息的美術區域環境,發揮墻面、桌面、空間的作用,讓美術區域的每一個角落都給幼兒帶來美的體驗。例如:大班的主題“秋天到了”,我們把幼兒和家長一起收集樹葉、蘆葦、玉米、豆秸等秋天的自然物布置到美術區,或把豆秸、蘆葦插在孩子們裝飾的美美的花瓶中,或把樹枝樹葉插在奶粉罐中擺放在地面上給孩子們用水粉裝飾,或用玉米芯制作成蜻蜓、蝴蝶懸掛在空中,或是把最生態、最真實的自然物讓幼兒用喜歡的方式布置到美工區,使得幼兒在進行美術區域游戲時享受到自然、自我和教師相互融合的和諧狀態。
在研究過程中除了不斷挖掘自然物進行美術區域環境布置,對于環境創設還進行了區域特點的深度挖掘。美術區域環境借鑒了園所周邊的各類農莊、蔬菜基地、花卉中心的環境和主題,蘊含了濃濃的地域特色。例如:有的班級借鑒“紅杜鵑花卉基地”的環境布置,在美術區域擺放形態各異的花卉,幼兒在美術區中用玉米皮、蘆葦葉、狗尾巴草、枯樹葉等結合水粉和彩紙等手工操作材料制作出各類花卉。有的班級借鑒“俊紅生態園”的環境布置,在美術區域擺放大小顏色各不相同的水果,幼兒既可以用石頭、紙團、葫蘆等來制作繪畫火龍果、草莓等特色水果,還可以用水果來制作水果娃娃。此外還有“派緣有機蔬菜館”“虹彩盆栽園藝”“種子農資廠”等。幼兒在這樣熟悉、寬松的環境中自由、愉悅的進行藝術創作,更能爆發出更多的創作靈感,而各班級在選擇各類地域資源的基礎上也形成了每個班美術區域活動的特色。
師幼共創的具有自然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美術區域環境近距離地展現在幼兒的眼前,讓幼兒沉浸在充滿藝術氣息的環境中,充分感受自然物的色彩、線條、形態,既從不同方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又能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與創作的愿望。
在美術區域活動中,幼兒不僅需要豐富的物質材料,還需要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因此,教師要觀察兒童、追隨兒童的基礎上,適時地介入,用開放性的語言、游戲化的方法進行有效的指導,啟發幼兒自主學習,積極思考,藝術創新。
美國的戴安·翠斯特·道治指出:“當幼兒獨立探索時,教師要追隨兒童的興趣,而不是引導兒童。教師要觀察兒童的活動,做出評價,適時提出能激發兒童真正好奇心的問題,并且在兒童遇到困難時能給予鼓勵和支持。”
表2 不同年齡班運用同種自然物材料的不同方式
《綱要》指出:教師要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我們也要給幼兒留下探索材料的機會,而不是直接教授幼兒該怎樣運用自然物材料進行美術操作,這種完成任務式、強調美術技法的美術活動會扼殺幼兒的興趣和創造力。我們應當創設寬松的區域活動環境,讓幼兒自由地選擇材料進行探索,體驗不同的操作方式,鼓勵幼兒的主動思考,鼓勵幼兒創造性的表現,追隨幼兒的興趣多觀察多支持,盡量減少教師的主動干預。但是,幼兒對于游戲材料的興趣和關注度不是一成不變的,他們會因為自己水平的提升而改變。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的發展狀況和興趣指向,提供豐富的自然物材料,并在發現孩子們對這一種或幾種自然物興趣減退時及時添加、更換新的材料或是增加新的方法,讓幼兒在豐富多變的區域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并時刻保持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師給大班美術區域投放了葫蘆作為操作材料,由于大班近期的美術教學活動是繪畫臉譜,因此幼兒在探索過“葫蘆”這一材料后,開始嘗試在葫蘆上進行臉譜創作,用水粉繪畫出形態各異的鬼臉葫蘆。一開始孩子們的興趣都很濃,也做出了很多有特色的作品,可是慢慢的我發現,有些孩子已經不能專注于這一種活動了。于是我們適時地添加了一些玉米葉、玉米須進去,孩子們在看到了新的游戲材料以后,又重新產生了興趣,在已有基礎上進行想象、創作,有的幼兒為鬼臉葫蘆上制作出各種不同的發型,有的幼兒為葫蘆制作領帶、領結,有的幼兒為葫蘆戴上了有趣的帽子,使得鬼臉葫蘆生動可愛、妙趣橫生、充滿創意。
我們開展的美術區域活動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美術教學活動的延伸,當那些常規的材料不容易激發幼兒的主動學習時,我們可以嘗試用自然物來代替一般材料來激發幼兒操作的興趣,使美術教學活動在區域活動中更接近幼兒生活,更能引起幼兒藝術創作的情感共鳴。例如:小班幼兒集體學習用玩具印畫裝飾爸爸的領帶,到了區域活動時再用積木印畫,幼兒的興趣就不濃了,但當我們投入青菜梗、玉米段、青椒、秋葵等自然物時,他們產生了好奇,當用青菜梗印出玫瑰花、用玉米段印出太陽花、用青椒印出月季花、用秋葵印出小星星,幼兒立刻都想來試試了。這時老師適時的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印出的花紋和相應自然物之間的關系,啟發幼兒回家再找找身邊還有哪些事物可能會印出什么樣的花紋,幫助幼兒掌握事物的規律,擴展思維的寬度。
在美術區域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主動探索材料,自己去觀察、體驗和動手實踐,但是當幼兒的探索游離于美術活動之外時,教師就要選擇合適的時機,抓住美術領域的核心要素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特別是針對個別特殊需要幫助的幼兒,進行語言、動作、情景干預等方式的指導,最后再用贊賞的語言、表情和動作進行評價。例如:同樣是提供給幼兒石頭,有的幼兒可以充分發揮想象,用水粉、勾線筆等進行石頭畫的創作,而個別能力弱的幼兒就拿了一個石頭左看右看,還會扔著玩。這時教師就應當適時地干預,問問幼兒:“你看看這個石頭像什么呀?我覺得像小魚哦!你想畫什么呀?可以怎么畫呢?”等等,或是個別幼兒半成品進行創作,“你看看它上面有什么花紋?什么顏色?你想畫什么顏色的花紋呢?”用開放式的語言或是游戲化的方法來進行有效指導,這樣既能把握美術區域活動的核心要素,也可以滿足班級里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需求,促使每一位幼兒在其原有基礎上得到提升。
區域活動的核心就在于幼兒的自主學習,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時時刻刻都處在一個主動、開放的狀態當中,我們在觀察兒童的基礎上追隨幼兒興趣需要,用自然物代替一般材料激發幼兒興趣,把握核心經驗有效的指導,讓幼兒在美術區域的游戲中真正從被動地接受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指南》中指出:“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繪畫、手工、唱歌、表演等藝術活動,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區域活動在幼兒園的開展真正體現了《指南》的精神,體現了“幼兒是活動的主體”這一教育原則。在農村幼兒園的美術區域活動中,能夠充分開發和利用好自然物這一有利資源,對于園本課程的建設,對于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以及積極改變幼兒的學習方式,促進幼兒快樂健康的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我們還將繼續研究探索,使自然物在美術區域活動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1] 伊麗莎白·瓊斯.小游戲大學問[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 孔起英.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戴安·翠斯特·道治.幼兒園創造性課程(上)[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趙青,1980年生,女,江蘇高郵人,現為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幼兒園園長,棲霞區優秀青年教師、棲霞區幼教學科帶頭人,幼兒園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