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了“四個轉變”。
一是由“主糧區”向“優品區”轉變。圍繞“中國粳稻貢米之鄉·吉林市”物產名片,推廣優質稻花香品種,試點全產業鏈訂單農業經營模式,多渠道開展品牌推介。全市綠色有機水稻種植面積達到77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34%?!氨本?3°香大米”銷售到新加坡、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
二是由“特色區”向“高效區”轉變。研發并推廣以地中熱交換技術為核心的新型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實現了寒地設施農業生產歷史性新突破,已快速發展到5.1萬畝,帶動農民增收1.5億元。
三是由“農品區”向“加工區”轉變。著力建設了蛟河、舒蘭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區,樺甸、磐石長白山特色產品加工示范區,環城肉蛋奶都市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初步形成了糧食、畜禽、特產三大龍形經濟,分別以年銷售收入181億元、42億元、55億元,占據龍頭企業總銷售收入的79%。建成各類特色基地近200個,帶動農戶35萬戶。
四是由“種植區”向“旅游區”轉變。圍繞霧凇、溫泉、寒地三大特色,規劃形成 “一帶一圈兩縣”的發展格局,打造了旺起濕地、金珠花海、神農稻鄉、二道采摘“四大景區”,推出了霧凇島雪鄉、萬昌稻夢天地農業園等一批特色田園生態新景觀。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401戶,星級企業達75戶,居全省首位,其中國家級星級企業21戶;年帶動農戶1萬戶,接待游客400萬人次,營業收入12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