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全方位闡述了遼東山區林地經濟發展的現狀、林地經濟主要發展模式和林地經濟發展的優勢與潛力,從而探索促進該地區林地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林地;經濟;現狀;發展
中圖分類號: S73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02.025
遼東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林業在農村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該地區林業用地面積大,活立木總蓄積量大,森林覆蓋率高。如何有效地發揮遼東山區森林資源優勢,提高林地綜合效益,大力發展林地經濟,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遼東山區林業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本文以鳳城市為例,探索制約遼東山區林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以及促進林地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 遼東山區林地經濟發展的現狀
根據遼東山區林地經濟的發展實際和地理區位,宏觀地確定林地經濟發展方向和重點項目,因地制宜,制定發展目標要和 “十三五”規劃相銜接,既要有中期目標,也要有長期目標。在制定發展目標上,對遼東山區林地經濟發展面積、建立林地經濟示范基地數量和實現產值都要有所表述和確定,著力推進林地經濟發展。
1.1 商品林基地建設初具規模
以世行貸款項目造林為龍頭,大力開展退耕還林、荒山造林、跡地更新及四旁綠化。以落葉松、紅松、楊樹、刺槐等為主的人工用材林和速生豐產林已發展100萬畝,林木蓄積量300多萬立方米,年生產木材產值5000多萬元。
1.2 板栗基地建設成果顯著
目前全市板栗栽植面積已發展到60萬畝,3300萬株。其中嫁接栗樹15萬畝,800萬株,總產量1000噸,總產值7000萬元。
1.3 林木種苗花卉基地建設發展迅猛
林木種苗花卉基地發展到2萬畝,年產值達9000萬元。建成國家級特色種苗基地和省級骨干種苗基地各一處,花卉種栽品種已達12個類別數百種。
1.4 林地中草藥材基地建設步入快速發展階段
以移山參、遼細辛、遼五味為主的林地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年產量4000噸,年產值7000萬元。
1.5 山野菜、食用菌基地建設勢頭強勁
以刺嫩芽、大葉芹、蕨菜、刺五加為主的山野菜種植面積2.5萬畝。以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為主的食用菌類種植面積達250萬平方米,年產山野菜和食用菌2萬噸,年產值1億元。
1.6 紅松果材兼用林基地建設向精深發展
全市紅松果材兼用林基地面積12萬畝,年產紅松籽1600噸,年產值3000萬元。
1.7 依托森林資源的養殖業基地建設勢頭迅猛
在林蛙等養殖業的帶動下,全市林蛙、鹿等野生動物養殖戶達3000余戶。現有蛙塘5000個,產商品蛙4000萬只,產值達到8000萬元。
1.8 森林旅游業基地建設呈現新的發展趨勢
隨著鳳凰山山城被列為國家重點100個大遺址,大梨樹國家級農業生態旅游示范點的確立,賽馬蒲石河國家森林公園的申報晉升,新建帽盔山省級森林公園和鳳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改建,使生態旅游、森林旅游不斷增加新的看點和亮點。
2 林地經濟主要發展模式
2.1 林果模式
林果模式,即在薪炭林中培育栽植小堅果類喬木。從目前情況看,重點是發展野生榛子產業。為防治病蟲害,農戶定期噴灑農藥。實行科學采收,同一株榛子樹外圍及頂部的堅果先成熟,下部及內膛榛果成熟較晚,采果時按上、中、下三層分期采收,保證了榛果的成熟和產量。
2.2 林藥模式
主要是在林地栽植各類低稈藥材。例如玉竹,玉竹為草本藥材植物,有藥食功能,玉竹的莖葉可食用,是營養豐富的綠色佳肴。經深加工的玉竹,可成為飲料、小食品和化妝品的原料。玉竹產業成本低,效益高,農民可自己采挖玉竹根苗,在荒山坡地,板栗園復合栽植。
2.3 林菌模式
部分農戶學習黑木耳種植技術,利用自家林地,發展黑木耳人工種植場,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國家。
2.4 林菜模式
林菜模式是在林地上栽植大葉芹、大耳毛、刺嫩芽、刺五加等山野菜,發展山野菜產業。
2.5 林養模式
發展養殖梅花鹿、馬鹿,同時進行鹿產品開發,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該地處林區,荒坡面積大,為養鹿提供了充足的飼料來源。
3 林地經濟發展的優勢與潛力
3.1 林地資源優勢
鳳城市現土地總面積為806萬畝,其中林地面積580萬畝,農民人均林地15畝,已成為快速發展林地經濟的優越自然條件。如果林地經濟發展到有林地面積的20%,即適宜發展林地經濟的林地面積可達110多萬畝。
3.2 比較優勢
在林地綜合發展種養業,與單純種養業相比,經濟效益更加可觀。以板栗樹下栽植玉竹為例,每畝玉竹地的種苗、種栽、勞務和肥料等費用不超過1200元,年畝收入可達4000元左右。林地種植玉竹的經濟效益是單純種植糧食作物的5倍以上。鳳城市60萬畝板栗,按50%面積發展林地經濟,每畝按產值1000元計算,年收入可達3億元,全市農民人均收入可增加700多元。
3.3 地理優勢
鳳城市地處長白植物區系與華北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帶,森林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鳳城屬中溫帶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無霜期156天,降水量860~1230毫米,非常適宜發展林地經濟。經過多年持續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一定發展,發展林地經濟的專業戶和科技人員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已基本完成,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正在推進,這些都為林地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簡介:紀鷹翔,本科學歷,林業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林地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