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朗朗(北京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高校科研工作下一階段的重點是什么?科研工作如何推動社會進步?《規劃》全面深刻地回答了這兩個問題,可謂為今后高校的科學研究畫下的“道”。明道方可行。首先,就要繼續做強做大。“十二五”期間,高校成為推動我國科技進步的主力軍。但是,相對于發達國家高校的科研水平與成就,中國大學的科研之路道長且遠,尤其是在基礎研究、“大科學”研究和交叉科學研究三個方面存在明顯短板。《規劃》指出,要繼續堅持創新引領,“搶占原始創新戰略制高點”。其次,要在“轉化”上下功夫。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是國家發展改革的重要任務,需要高校等創新主體向社會轉移、轉化科研成果。一些優秀科研成果由于缺少轉移、轉化的機制,只能在實驗室里“睡大覺”,這是對科研成果的嚴重浪費。《規劃》指出,要加強科研成果支撐社會發展的能力,鼓勵并指導科研人員把科研成果向產業技術轉化,提升經濟增長的動能。
@張佐(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新《規劃》用五個方面的“融入”與“引領”,有力地支撐這些目標之達成。一是融入國家發展偉大進程。緊扣“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南,在現代農業等民生關切領域作出部署,從而引領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二是融入世界科技重大創新。將全球氣候變化等世界前沿重大問題,以及智能制造等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放在重要位置,必將引領國際創新版圖發生變局。三是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根本。不忘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對青年學子包括青年教師的培養,堅持走科教融合道路,科研反哺教學,由此引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四是融入國防安全強基建設。號召高校服務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倡導開展軍民融合研究,這將引領高校重構科研評價指向。五是融入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僅部署了“硬”技術研發,還支持了高校智庫、校地研究院等“軟”實力建設,鼓勵高校師生面向地區、行業開展科學研究、提出政策建議,不斷服務地方發展,引領社會生態文化和諧共進。
@ 劉長旭(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新《規劃》在理念上呈現出三個突出變化:一是強化了服務需求導向,強調聚焦國家目標和社會責任搞科研。首次聚焦服務國防建設,更體現了教育部動員高校發揮學科優勢、服務國家安全大局的責任與擔當。二是拓展了國際比較視野,強調代表人類文明和國際一流搞科研。在科研價值定位上,明確要以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為目標;要力爭產出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大科技成果,歷練出一批中國的世界知名學者。三是突出了科研文化建設,強調培育卓越文化和工匠精神來搞科研。強調要營造崇尚專業的社會氛圍;甚至在學術自律方面,明確要求科學家須遵守人類社會和生態的基本倫理準則,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規劃》描繪了2020年中國高校科技發展的藍圖。《規劃》突出強調,堅持引領創新、搶占原始創新戰略制高點,特別提出要大力發展眾創空間,支撐大學生創新創業;提出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更加明確了高校科技繁榮和發展的歷史責任和神圣使命;要求堅持科教融合,支撐高質量高等教育,較好地協調了高校科技與“雙一流”建設等的關系;著重闡述“堅持追求卓越,營造崇尚創新的文化氛圍”,特別提出了加強科學傳播和科學普及,這對高校科技發展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當然,千萬不能“規劃規劃,墻上一掛”。只有扎扎實實加以落實,規劃才有意義和價值。
@ 周曄(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自1088年博洛尼亞大學創辦至今,縱觀高等教育歷史可以看出,大學始終在履行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其在《規劃》中的表述就是“教學決定生存、科研決定水平、服務決定地位、質量決定興衰、制度決定成敗的辦學理念”。首先,《規劃》畫下了一條紅道: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其次,畫下了一條藍道:要堅持支撐發展,服務國家從海洋到空間的全面戰略需求;最后,畫下了一條綠道:提出推動新技術到新業態發展,實現動力轉換,直接體現高校科技的支撐發展,營造崇尚創新的文化生態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