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萍(北京語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目前,中國留學生在歐美及亞洲多個國家穩居國際生占比首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留學生輸出國。在這背后,我們也看到了中國留學歸國人員的數量逐年上升,近三年歸國人員高于出國人員。中國學生赴海外學習,既是中國社會逐漸開放、與世界共舞的表現,也是中國科技進步和人文交流提升的結果。經歷了海外留學的中國學生,回國后能夠以更為開闊的視野和包容的心態看待社會,同時也更善于在比較中發現中國社會之不足,成為促動中國發展進步的動力。就中國留學生本身的素質來說,他們有的出國前就是學校的佼佼者,在海外接受教育后,有望成為世界頂尖人才;有些留學生在出國前并非高素質人才,在海外接受的教育也難以比肩國內。一方面,這些留學生歸國后,社會能否為他們提供符合預期的工作條件、生活待遇、發展機會,取決于未來中國民主法治的建設;另一方面,他們帶回的新的教育理念,將極大地沖擊中國現有的教育觀念,其中如何將西方教育理念本土化,將構成對中國教育體制的最大沖擊。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中國在國外留學生總數排名第一,這是水到渠成、大勢所趨、不可逆轉的,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天比原來預想或期盼的日期似乎更早了些。中國是人口大國,當然也是求學人數最多的國家。當中國人有能力為世界范圍內的優質教育資源買單,當中國人思想更加開放、具有了國際視野,當中國人意識到投資教育比投資任何領域都具有更加持久而優厚的回報時,中國的學生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國去求學,而且人數遠超其他國家,就一定是順理成章的事。更多的學子走出國門求學,是以國家經濟發展為支撐的;反之,國家經濟持續發展則需要更多的包括眾多的留學生在內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二者是互為因果,而且是同向同行的。當然,更多的學子走出國門求學,對中國的國內教育是一種極大的挑戰和競爭,能很好地激勵國內教育揚鞭奮蹄,提高辦學質量。我們需要關注和解決的是,與日俱增的中國海外學子學到了什么?學成之后怎樣更好地報效生他養他的家國?如何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 藍曉霞(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走出國門,踏上留學之路是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眾日趨多元的教育選擇的充分體現,對于培養學貫中西的國際化人才一定是有利的。但是,初中甚至小學階段的低齡留學漸呈上升趨勢還是令人不無擔憂。一是小留學生心智發展不成熟,自我約束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以及適應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較欠缺,過早離開原生家庭,過海外寄居式生活,對孩子的適應性是個極大挑戰,也必然導致其長期缺少父母關愛和家庭溫暖,這種國際性的反方向的“留守兒童”同樣會出現很多成長的問題。二是初高中是孩子價值觀形成,奠定深厚文化與學習基礎的重要時期。過早讓孩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和影響,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的主動摒棄,更是大大增加了其全盤西化的可能。文化和價值觀的沖突很可能造成留學生回國后無法適應國內的社會生活,出現事與愿違的后果。所以,還是等孩子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后,再出去留學會比較穩妥。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中國赴海外的留學生在全球居首,此事有喜有憂。一喜,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們的腰包鼓了,可以支付海外留學的費用。二喜,中國人的國際化意識不斷增強,不再固守故鄉,而是愿意走出去看世界,學習他國的先進文化和前沿知識。三喜,中國學生的文化素質不斷增強,能夠符合或滿足世界各國大學的要求,能夠和世界各國的學生同臺競爭和角逐。當然,在我們送走一批批優秀學生遠渡重洋之際、之后,內心或多或少還是該有些惆悵。一憂,還是應該想一想中國高等教育和世界相比還有哪些差距。辦好我們的大學,縮小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是當務之急。我們不能只是把自己的學生送出去,而要把世界各國的學生吸引進來。二憂,我國的高考制度改革刻不容緩。暢通學生的大學之路,而不是人為地設置各種障礙。許多低齡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就是為了規避其中的各種問題而選擇出國的。三憂,進一步擴大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讓更多希望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能夠進入中國大學的校門,而不是只能去國外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