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紀寧
摘 要:以《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為起點,從意義、責任、抓手和路徑談我國大學的“雙一流”建設,為《方案》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關鍵詞:雙一流;意義;責任;抓手;路徑
2015年11月5日,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國家將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總體規劃,分級支持,每五年一個周期,2016年開始新一輪建設。根據《方案》,到2020年,我國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到21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方案》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建設與改革任務、支持措施和組織落實等方面提出了明確意見,為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描畫了清晰的路線圖。特別是《方案》貫穿著改革創新的主線,明確提出要破除制約大學快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創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為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這必將為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路注入強大的動力。
“雙一流”建設的意義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國家全面崛起的迫切要求。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尖端科學研究、技術發展的主要力量,不僅是科學、技術和教育的搖籃,而且是現代人類文化、思想的重要源泉。中科院院士徐宗本教授認為:“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軟實力的競爭,是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競爭,而大學的責任,就是為國家富強和經濟發展,為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培養出符合需要的創新者、勞動者和推動者。”目前我國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數量過少、水平偏低,尚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長遠發展戰略的需要。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對于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奠定長遠發展基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方案》要求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第二,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行建設與改革并重,《方案》確定了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五項建設任務;明確了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實現關鍵環節突破、構建社會參與機制、推進國際交流合作五項改革任務。
第三,《方案》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的深遠意義不僅在于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更重要的是以“世界一流”建設帶動高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最終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第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方案》提出,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加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積極采用第三方評價,提高科學性和公信度;資金分配要更多考慮辦學質量特別是學科水平、辦學特色等因素,動態調整支持力度等,這為打破高校身份壁壘、最大限度釋放高等教育改革紅利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障。《方案》為我國建成高等教育強國明確了任務路徑。啟動實施、統籌推進兩個一流戰略,是中國大學沖刺國際前列、打造頂尖學府的“沖鋒號”。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意在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雙一流”建設的責任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迫切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與學科的道路上摸索了很長一段時間,通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等項目,一批重點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有些高校和學科已進入世界一流行列。但總體上看,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需要,必須要統籌謀劃,完善推進機制,加快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努力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第一,《方案》提出的指導思想、原則、建設任務、改革任務等既指向“世界一流”建設,也對高校改革發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座談時曾指出:“黨中央做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決策,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堅定不移前進。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沒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依樣畫葫蘆,是不可能辦成功的。這里可以套用一句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第二,《方案》著力推進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這本身是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標志,進入“世界一流”的數量越多,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就越高。同時,應當認識到,我們的“世界一流”建設根植于中國本土,只有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才能提供“一流”成長的豐厚土壤,也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后備”進入“一流”。
第三,《方案》明確要破除身份固化,促進公平競爭,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鼓勵高校根據自身實際,合理選擇“一流”建設路徑;同時,強調要強化績效,動態支持。這就突破原有“985工程”“211工程”格局,使得更多高校有機會參與到“世界一流”建設中來,充分激發廣大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的動力和活力。
《方案》的落實和實施不只是少數“尖子”高校的事,原有高水平大學也要不甘掉隊,一批有實力、有特色的院校有望沖擊“世界一流”,這樣我們就能在“世界一流”建設的過程中帶動高等教育水平整體提升,最終實現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創建世界一流學科也是行業高校實現自身使命的迫切要求。高水平行業特色型高校的發展必須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需求同呼吸、共命運,始終站在行業領域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前沿。以北京郵電大學為例,學校應積極推進通信、計算機、電子信息特色鮮明的一流專業、一流學科建設。努力培養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艱苦精神,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行業精英人才,以及行業技術領軍人才或領導人才。產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識與技術,緊貼行業、服務社會,“縱向頂天”與“橫向立地”,為行業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奠定扎實基礎。
“雙一流”建設的抓手
一個國家能否在世界舞臺上全面崛起,核心是教育,關鍵是能否擁有世界一流大學。綜觀近代世界歷史,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可以在高等教育落后的情況下能真正成為全面領先的世界強國。正因為如此,黨中央、國務院在“十三五”開局之年明確提出了要“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雙一流”大學建設目標。
世界一流大學并不只是科學、技術和教育的搖籃,而且是現代人類文化、思想最主要的源泉。2015年,國家科技三大獎高校獲獎項目占七成以上,勢頭很好。若全社會都關注中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中華大地一定會早日擁有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學科關系著大學的生存和發展,是大學的根基和細胞,也是建設“雙一流”的抓手。學科建設是大學全面建設的核心,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離不開世界一流學科的創建與發展。大學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一流的專業造就一流的培養質量,人才培養是衡量大學水平和形成大學聲譽的關鍵。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與建設世界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密不可分。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學科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學科水平的高低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服務社會的能力、科學研究的水平,都直接或間接地起著重要基礎性作用。世界一流水平學科具有開創性、對世界具有高貢獻率的特點,它是一種比較的結果,即世界范圍內同類學科之間通過不同指標的綜合排序產生出來的。任何一所大學,即便是世界一流大學,也并非在所有學科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是憑借幾個頂尖學科的優勢迅速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應集中財力、人才、精力、資源,重點支持能夠率先沖擊世界一流的優勢學科,重點支持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交叉學科,重點支持能夠有力支撐學科整體發展的基礎學科,以局部突破帶動學科水平的整體提升。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建設世界一流專業。由于行業所具有的專業獨特性,專業技術人才往往需要在具有所屬行業特色和優勢的大學進行專門的培養。一方面,要注重專業類型培養,特別是要依托優勢學科專業培養不同類型的高精尖人才,來打造行業特色高校的人才培養品牌和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綜合素質培養,使其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打造一流專業必須要依據行業和區域發展需要。一要建立專業結構動態調整機制,以厚基礎、寬口徑為特征,優化專業培養方案,建立人才培養機制;二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課程動態調整機制,促進專業結構優化和辦學特色培育,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三要強化學科專業評估與監控,完善專業建設評審保障機制,保證新設專業的辦學條件;四要對教學質量低下、辦學條件嚴重不足的專業限期整改,不斷健全學科專業進入和退出機制。
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是服務行業的需要。行業特色型高校根源于行業,科研創新和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創新項目建設的平臺也在行業。針對自身學科結構特點,就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發展方向主動探索,使學科專業結構始終體現行業的最新發展方向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從而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具有前瞻性的人才與技術支撐。建設世界一流學科要努力形成學科“高原”。行業特色型高校不能將其發展完全定位在服務行業人才培養和直接解決技術問題上,應站在本領域學術前沿,以團隊建設、平臺建設及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以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為牽引,重點建設特色學科群。同時,要強化交叉學科研究,加強理科對工科的支撐與輻射作用,加強學院之間的交叉建設和溝通融合,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互為利用,實現多類型學科交叉協同和相互滲透。
“雙一流”建設的路徑
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政府、社會、學校相結合的共建機制,形成多層次推進、多元化投入的格局。
推進“雙一流”建設必須全面提高辦學質量。不僅要全面提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水平和質量,還要實現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眼點應放在人的積極性發揮和創造力的激發上,要采取切實步驟,直面問題,建設符合一流大學標準的體制、機制和管理體系。同時,要在以下幾方面發力:一要明確自身辦學定位。應本著“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原則,積極主動地融入行業和區域經濟,以提高辦學質量和內涵發展為戰略重點,彰顯學校的獨特優勢。二要高度重視培養和引進杰出人才,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構建一流團隊,應依據不同學科發展階段和水平采取務實的隊伍建設策略。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強化高層次人才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培養和引進一批活躍在國際學術前沿、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三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將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科學有效、導向清晰的評價體系。四要建設一流科研創新平臺。緊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領域,圍繞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高端技術研究和行業區域共性、關鍵技術問題,以應用技術開發為目標,以服務產業技術創新為前提。五要產出一流的科研成果。要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鏈條,加強行業急需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研發應用,健全市場導向、社會資本參與、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轉化機制,推動重大科學創新、關鍵技術突破轉變為先進生產力,增強服務行業和社會的能力。在注重成果與知識技術原始創新的同時,行業特色一流高校還應重視“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流程再造,中國高鐵發展就是行業與行業高校共同再造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很好例證。六要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整合優勢資源,積極參與國際教育規則制定、國際教育教學評估和認證。
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政策引導與支持力度。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后,行業特色型高校、行業以及政府之間的既有關系被打破,原行業部委對行業院校的支持弱化,尤其是經費的減少和政策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繼續為所屬行業服務能力的發揮和加強,影響并制約了行業特色型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創新能力的提高。國家相關部門應從高等教育全局考慮,加大對行業特色型高校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力度,支持不同類型高水平高校和學科加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作者系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