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新
摘 要:實驗室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是高等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尤其是高校實驗室建設和實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趨勢與要求。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持續進行實驗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建設了系統的、具有規模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實踐基地,積極推進優質實驗教學資源開放共享,發揮了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的示范輻射作用,加強了高校間的實驗教學交流。
關鍵詞:資源整合;開放共享;“實培計劃”;“雙培計劃”
自教育部2005年正式啟動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評建工作以來,高校實驗室建設進入了飛速發展期,實驗室的實力與規模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1]。國家及各級政府部門在不斷加強實驗室建設投入的同時,也對實驗資源的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在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中明確提出了“科學規劃、資源整合、開放共享、高效管理”的要求與原則。
傳統的小而全、分散建設、自有自用的實驗室建設與發展模式已無法適應現代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整合與優化配置實驗資源,避免重復建設,逐步推進多元化的實驗教學資源開放共享,是高校實驗室建設與發展以及實驗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是手段,開放共享是途徑,兩者缺一不可,其最終目標是為了通過實驗資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實現實驗室自身建設發展與資源開放共享、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構建規模性實驗教學中心
實驗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動態優化過程。學院不斷加強實驗室建設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6年,學院工程訓練中心獲批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012年,地面機動裝備實驗教學中心獲批為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兩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尤其是地面機動裝備實驗教學中心的建設,是機械與車輛學院持續進行實驗教學改革,對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2]實施資源整合與優化配置的重要成果,大幅改善和提升了學院實驗教學基礎條件水平,完善了實驗教學體系,為學院乃至學校的實驗實踐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地面機動裝備實驗教學中心(以下簡稱教學中心)以機械工程及動力機械與工程等優勢特色學科為龍頭,以車輛工程、地面武器機動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工業工程和機械電子工程等專業的實驗教學和科研基地為依托,基于一個中心(一流人才培養)、三個面向(復合人才、拔尖創新人才、高素質專業人才)、五個層次(認知與感知、學科基礎、專業知識、創新實踐、綜合運用)的教育教學一體化培養模式,構建多層次、漸進式的培養體系,創建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的一流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打造立足學科、支撐專業、服務全校、回饋社會的“感知認知引領基地、實踐能力培養基地、創新創業支撐基地”。教學中心打通專業與科研壁壘,拓展提高建設了強化認知與感知的拆裝實習基地、針對共性的跨專業學科基礎實驗教學平臺、支撐學生創新創業的創新訓練實踐平臺、完善凸顯各領域特色的專業知識實踐平臺和瞄準社會服務的綜合應用實踐平臺,形成了多層次、全覆蓋、協調共享的規模性實踐教學平臺體系。
拆裝實習基地是教學中心統一規劃建設的集典型系統拆裝實習、汽車結構認知、檢測功能于一體的認知與感知實習基地,不再將五個類似的專業拆裝、檢測、診斷實習進行分離,強化專業認知與感知,加強對低年級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
學科基礎實驗平臺是為滿足各專業共性基礎實驗教學需求而搭建的實驗教學公共服務平臺,即根據不同專業共性實驗教學需求,將各專業原有教學實驗室的專業基礎實驗教學資源整合為五個實驗教學公共服務子平臺,形成了共性實驗平臺、按技術領域分類的實驗子平臺、按實驗內容與性質分類的實驗室三級體系,服務于教學中心各專業本科生課程實驗、開放創新實踐、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等實踐活動。
專業知識實踐教學平臺依托各專業科研實驗室與基地建設,堅持國防特色,并利用軍品研發設備與研究的優勢服務地方、支持教學,保持實驗教學和科研試驗的高水平。教學中心依托學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條件和實驗內容、開設實驗選修課和開放實驗課的獎勵政策,投資建設必須考慮教學服務功能的政策,實驗設備優先用于本科教學的制度以及教師的考核文件中明確規定教師既要承擔教學任務也要承擔科研任務的要求等,從政策上為科研成果向教學實驗轉化提供了支撐。經過多年的運行,使科研條件成為本科教學實驗實施、改革與提高的強大后盾。
創新訓練實踐平臺是教學中心建立的以車為主,不以車為局限的科技創新實踐基地,該基地以“汽車電子技術創新中心”和“新概念車輛創新設計開放實驗室”為核心,建立了1,000余平方米的大學生機械創新實踐中心,面向全校選拔隊員,根據各方面的需求,通過技術方案評選、競爭選拔不同學科的學生組成團隊,綜合各學科學生的優勢力量進行合作創新。大學生機械創新實踐中心于2014年12月由北京市教委批準為北京高校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
綜合運用實踐平臺建立了高層次的學校和企業實踐基地,實現了校內外實踐能力培養的無縫聯接。教學中心除了大力推進和擴展建設校內的各專業實踐平臺、創新訓練實踐平臺外,還積極與校外企業,如江麓機電集團合作建設并獲批了一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與北汽福田合作建設并獲批了一個北京市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和多個穩定的生產實習和坦克駕駛實習等基地。
革新理念,構建多層次、漸進式實驗教學模式
學院依托兩個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與實踐基地,緊緊圍繞實驗教學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改革,根據學生學習認知和能力提高的規律和過程,利用建設的平臺,按層次、分階段實施和完成實驗教學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把培養的內容融入以下三個過程中:系統的認知與感知過程、全面的實踐能力鍛煉過程和全程化的創新能力培養過程,建立了多層次、漸進式的系統感知引導、全面實踐鍛煉和全程創新培養并重的實踐教學新模式,形成了跨三個一級學科,面向全校機電類、近機類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進行實踐教學和創新活動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教學中心通過采用修訂培養計劃,增加實踐、實驗環節,增加企業專家講座、講課,實施導師制指導學生課外研究,結合條件建設和校外實踐基地建設,為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提供必要的條件,在政策上采取對課外研究和創新進行積極鼓勵和指導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研究和創新能力。
推進實驗教學開放共享,發揮引領與示范作用
學院在不斷整合與優化配置實驗教學資源,完善自身實驗教學體系的同時,在積極推進實驗教學開放共享,發揮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示范輻射作用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
1. 實驗教學開放共享課程體系
實驗教學是多要素、多形式、多層面、范圍廣泛的綜合作用體系[3-4],實驗教學開放共享同時也可以促進和完善高校自身實驗教學體系。學院總結近年來實驗教學開放共享經驗,初步形成了包含專業認知與感知、工程訓練、綜合應用、科創訓練四個大類共計30余門實驗課程/項目的梯次化開放共享課程體系,并將持續動態豐富與完善。梯次化開放共享課程體系具有注重特色、模塊化課程設計、內容與資源柔性開放等特點,能夠適應不同層次與需求的開放共享實驗教學需求。
第一,發揮機械與車輛實驗教學資源優勢與特色,強化專業認知與感知、綜合應用與創新實踐。第二,定制式課程體系,模塊化課程設計,實踐內容與資源充分柔性、開放;注重持續改進,動態優化課程體系,服務不同層次與需求(高校、中小學、社會)的實踐教學環節,注重培養與發揮學生的實踐、設計、創新及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
2. 實驗教學開放共享運行與保障機制
實驗教學開放共享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學院在實驗教學開放共享實施過程中,逐步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運行管理與保障機制。
一是專項管理。2015年,結合學院承擔的實陪計劃—“機械與車輛實驗教學開放共享項目”建設與實施,學院成立了實驗教學開放共享專項工作組,由教學副院長擔任組長,兩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相關管理人員擔任組員,負責學院實驗教學開放共享相關工作的組織協調與實施管理等工作。
二是信息化管理。學院基于開放共享實驗教學基本流程與實際需求規劃設計并搭建了實驗教學開放預約管理系統,其主要功能包括實驗課程/項目管理、實驗開放預約管理、排課管理、實驗過程(考勤)管理、實驗報告管理、成績管理、信息查詢與統計等。該系統同時服務于校內實驗教學和實驗教學開放共享,在加強實驗教學規范化和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提升了實驗教學管理水平。
三是精細服務,保障到位。實驗教學開放共享工作實施過程中,學院強化過程管理,精細服務,通過編制開放共享項目校園地圖、編制開放共享實驗專用教學日歷、為參加項目學員集中辦理臨時校園一卡通等措施,不斷完善實驗教學開放共享運行條件,保障開放共享工作的順利實施與教學質量。
3. 實驗教學開放共享實施成效
學院實驗教學開放共享工作成效顯著,承擔了“雙培計劃”“實培計劃”、北京市初中開放性社會實踐活動等系列實踐教學面向社會開放共享項目。
一是“雙培計劃”。“雙培計劃”作為北京市教委啟動的“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的第一個子項目,由北京市屬高校與在京中央高校雙方共同培養優秀學生,包括長期訪學、短期訪學和輔修培養三種形式[5]。針對“雙培計劃”輔修培養形式,學校以“開放辦學、共享資源、創新實踐”為宗旨,開設了暑期實踐創新培養夏令營,學院承擔了其中的大學生機電綜合實踐與創新訓練子項目。
大學生機電綜合實踐與創新訓練子項目依托地面機動裝備實驗教學中心和大學生機械創新實踐中心,緊密圍繞大機械群學科特色和近年來形成的學生創新實踐優勢,接納一定數量的北京市屬高校學生到校開展實踐創新活動。2015年、2016年暑假期間,項目接收了來自北京工業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物資學院等高校的20余名在校生與學校學生一起進行了主題機電產品設計與制作、方程式賽車、智能車、節能車等科技創新團隊隨隊訓練等創新實踐活動。為豐富學生實踐內容與活動,活動過程中安排學員同步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暑期夏令營系列活動,包括與全國各高校的大學生一同參加學院各類學術交流會議、創新科技互動和觀看文藝演出等。
二是“實培計劃”。“實培計劃”是“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的第三個子項目,以提高學生實習實踐和科研創新能力為目的。學院承擔的“機械與車輛實驗教學開放共享項目”是市教委首批啟動的“實培計劃”項目之一。“機械與車輛實驗教學開放共享項目”依托地面機動裝備實驗教學中心、工程訓練中心、大學生機械創新實踐中心,通過向北京市屬高校學生、社會普通市民與中小學生提供以機械和車輛為背景的實踐訓練項目,將學校優勢學科所具有的特色實踐課程與優質實踐教學資源服務、回饋北京社會,實現中央部屬高校與市屬院校在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協同育人,推動北京市人才培養工作。目前,項目建設已初步建成了面向市屬高校、北京市中小學以及社會人員的開放共享實踐基地。項目實施以來,面向北京聯合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物資學院等高校提供了累計10,941人時數的開放實踐課程;為北京市大峪中學工程師班開設了定制式機械與車輛特色假期集訓實踐課程,利用高一、高二兩年的假期分四期完成,每期為一周時間;為北理工附中高一學生提供了“科創開放日”課程和“機械與車輛特色實踐體驗”課程;面向北京小學、通州區后南倉小學等學校的小學生開設了操作體驗性實驗項目。
三是初中開放性社會實踐活動。學院本著提供優質實踐教學資源服務與回饋社會的理念,積極參加北京市教委開展的初中開放性社會實踐活動,面向初中生開放高校實驗室與實踐體驗課程,結合專業特色開設了難易度適宜的巧拼生活小裝置模型、趣味機器人、神奇變換的幾何圖形、自動感應小夜燈、“汽車為什么會跑?”汽車構造及行駛原理科普講座、3D打印與藝術設計制作、激光內雕藝術設計制作、激光切割與激光打標藝術設計與制作、電火花線切割創新設計與加工制作、數控銑削創新設計與加工制作、藍牙控制智能小車競技等系列實踐項目。自2015年6月以來,累計接待了來自趙全營中學、良鄉第二中學、一六六中學、航天中學、清華附中等學校的初中生共計2,300余人次的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
四是其他實驗教學開放共享工作。2015年6月和2016年6月,學院連續舉辦了兩期教育部組織的香港與內地高校師生交流計劃項目“京港理工大學機械與工業工程夏令營”,面向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工業及系統工程專業師生開設了系列共享實驗課程。2016年7月,在學校與四川優促會聯合舉辦的“學業生涯指導·高大銜接特色課程暑期營·北京理工大學站”活動中,學院面向近20名四川高中生開設了車輛特色暑期課程營,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來,機械與車輛學院通過實驗教學開放共享工作的實施,探索了高校將優質教學資源服務與回饋社會的有效途徑,并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實驗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是一項持續發展的系統工作,對于加強高校間實驗教學交流并促進和提升自身實驗教學水平,乃至推動區域教學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下一步,學院將繼續扎實推進實驗教學開放共享工作,為高水平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系北京高等學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實培計劃”:機械與車輛實驗教學開放共享項目、北京理工大學第十批教改立項重點項目(項目編號:BITJG2015ZD004)、北京理工大學實驗室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4BITSYC01)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馬傳峰. 實驗室資源的開發與開放[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12):1-3.
[2]黃剛, 尹嬋娟, 郭盛,等. 整合實驗室資源 構建多層次實驗平臺[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5):235-238.
[3]彭志平,李紹平,柯文德. 高校實驗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9):123-125.
[4] 陳阿梅,秦軍偉,呼漢衛,等. 實驗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與探索[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7):251-252.
[5]北京市教委高教處. 啟動“高水平人才交叉培養計劃”實現高教人才培養機制創新[J]. 北京教育(高教),2015(5):19-20.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