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保鋒
摘 要:進一步優化大學生黨員隊伍的質量、規模與結構,使大學生黨員真正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是高校黨組織的艱巨使命之一。從理論和實踐上對發展大學生入黨過程中出現的“控制總量”和“指標限額”進行梳理和規范,是辯證看待大學生黨員規模、做好大學生黨員隊伍建設工作的必然要求。實際上,將結構與其質量和規模割裂開來單獨審視并不可行。通過調整結構,逐步實現大學生黨員隊伍在質量和規模上的進一步優化,是實現大學生黨員隊伍科學建設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黨員;質量;規模;結構
質量是發展大學生黨員的重中之重
黨員質量是黨建工作的基石。“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力量和作用,既取決于黨員數量,更取決于黨員質量。”在面向不同的社會群體發展黨員的過程中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黨員質量的標準,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高校是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和“蓄水池”。《中國共產黨章程》(以下簡稱《黨章》)對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基本要求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具有工人階級立場、共產主義覺悟和先鋒模范作用是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被發展入黨時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即以理想信念及政治立場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養和以學習能力及學習成績為主的業務素養。
1.思想政治素養是大學生黨員質量的首要內容
大學時期是每個青年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價值態度和思維方式并未完全成型。教育引導得當,可能步入追求進步的正途;一旦教育引導失當,則可能誤入歧途。大學生在追求政治進步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具有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覺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衡量一個人政治上是否成熟、能否加入黨組織的第一標準” [1]。大學生積極分子只有在符合《黨章》規定的黨員標準之后,才能培養、發展入黨;若未達到《黨章》規定的黨員標準,或者說理想信念不夠堅定、階級立場不很牢固,就被發展入黨,無異于為黨的肌體注入越來越多的泥沙,使黨組織逐漸成為“泥足巨人”,最終受到損害的還是黨和人民的利益。
對于思想政治素養的鑒別與考察,很多大學黨組織怕擔責任,不重視“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老辦法,照搬專業學習的考核辦法,將之簡化成貌似公平合理的“黨的歷史與理論”的筆試考試,這是對思想政治素養的庸俗理解。政治素養和思想素養只有在“為同學”“為社會”工作和服務的實踐中才能得到實質鑒別,考試和談話都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并不能作為判斷思想政治素養的主要依據。而在全社會志愿服務并未廣泛興起之前,“為同學”“為社會”工作和服務的實踐基本上只剩下“為同學”服務,因此各類學生干部在高校發展黨員過程中的優勢就得到了進一步凸顯。
2.業務素養是保證大學生黨員質量的重要內容
大學生經過嚴格訓練和層層考核,最終被大學錄取,成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社會上通稱為“天之驕子”,應該說其群體的整體素養(思想政治素養和業務素養)比同齡人群中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要更好。大學生以學業為第一要務,絕大多數大學生也能夠將學業擺在大學生活的首要位置,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素養。很多高校思政工作者和黨建工作者很容易直觀地認為成績越優秀就意味著先進性越強,從而容易簡單地將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作為大學生積極分子入黨的關鍵基礎。
實際上,黨員的先進性“一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二是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三是自覺地在生產、工作、學習、社會生活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2]。大學生積極分子在學習能力強、學習成績好的情況下,自然具備了發揮帶頭學習的先鋒模范作用的客觀條件,但黨組織不是個人主義的天堂,自己能力強、成績好只是開始,還必須具有凝聚力、團結力,積極主動地將先鋒模范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況且大學生黨員也不可能一直處在學習狀態,一旦畢業就要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其先進代表性又可能需要在新的社會環境中重新塑造和形成。從這一角度來看,在大學生中培養合格黨員確實需要在考慮學業因素的同時綜合考慮德、智、體、美、勞等多種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黨員質量是個動態的過程,并非入黨時達到了黨員標準就可以一勞永逸。只有將黨員的使命和責任牢記在心,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始終確保自己是一個“質量合格”的共產黨員。
辯證看待大學生黨員隊伍的規模
發展在校大學生中符合黨員標準的積極分子入黨,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發展黨員工作細則》(以下簡稱《細則》)實施兩年多來,高校黨組織嚴格按照《細則》提出的“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發揮作用”的總要求,在積極引導廣大進步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同時,也時刻嚴把質量關,力爭將好鋼用在刀刃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基本保證了大學生黨員發展工作的有序進行。同時,在兩年多的實踐中,大學生黨員隊伍建設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如發展黨員的指標大幅度縮減后,有限的黨員發展指標一定程度加劇了同一班級內部人才的相互競爭和耗散等。
1.黨員發展指標的總量控制應該是全黨范圍內總的控制,還是對每一個社會群體都分別進行內部總量控制?
《黨章》總綱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這也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黨員必須是覺悟最高、最忠誠于工人階級事業的先進分子,決定了黨員規模不可能無限制擴大,必須嚴格按照《黨章》規定的黨員標準發展黨員,并進行總量控制。如果把黨員發展工作的“控制總量”要求按照原有的黨員發展模式和渠道按比例減少,操作上也許更簡便,卻并不能從根本上有助于推動黨員質量、規模、結構之間關系的進一步優化,甚至會在客觀上將“控制總量”變為“各自控制”或者“分開控制”,使“控制總量”流于形式。
2.如何在理論上應對大學生黨員先進代表性可能存在的變化?大學生黨員發展的指標限制是否必要?
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群體的存在是有時間期限的,學業完成后就將回歸社會,分散到各行各業的工作戰線上,即并不會作為一個穩定的社會群體長期存在下去,依托于大學生群體之上的大學生黨組織使命一旦完結,其中的大學生黨員馬上就需要融入到其他社會群體的黨組織中去。理論上來講,絕大多數黨員能夠在新的崗位環境中重新建立和形成自己的群眾基礎,但也不能排除個別黨員難以適應新的社會工作環境而不能夠充分發揮其黨員作用。
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將每一個經過嚴格訓練和種種考核選拔而來的優秀大學生,培養成“又紅又專”、完全具備共產黨員應有的先進代表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既是我國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學生工作和黨建工作隊伍為之奮斗的直接目標。然而,黨員發展指標的存在似乎又透露出另一種傾向:無論培養多少大學生達到共產黨員的標準,都至少在原則上不能突破指標限制。兩者之間的明顯張力又該如何理解?
上述兩方面問題的核心指向是我們應該根據工作需要發展黨員還是根據指標限額發展黨員。中國共產黨在高校大學生中發展黨員始于民主革命時期,基于實際革命斗爭的需要,高校大學生黨員基本上按照當時在高校開展革命宣傳、組織、情報等工作的實際需求而發展黨員,很多時候出于安全需要甚至不得不謹慎發展黨員。和平時期,高校大學生黨員在讀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學業,并不存在必須以黨員身份才能開展的明確任務;其先進代表性在步入社會之后,又必須重新塑造和形成,因此在讀期間發展大學生正式入黨的必要性似乎并不突出,完全可以等到畢業步入社會之后,在新的社會環境和工作崗位基于新的群眾基礎之上,塑造和形成新的先進代表性之后再正式發展入黨。
實踐中似乎可以將發展大學生黨員的總量控制比例下放到高校黨委,由高校黨委依據學生每年的整體政治進步情況制定具體的發展計劃;同時,延長高校大學生黨員的預備期(3年~5年),職業為學生者只發展到預備黨員,待其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再由所屬黨組織依據實際工作需要正式發展到黨內。這樣既可以延長對大學生黨員的考核期限,事實上提高其入黨的門檻,彌補其缺乏實踐檢驗的不足,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畢業后的工作分配而造成的組織關系混亂和丟失以及高分低能等造成的在黨內的影響。
調結構是優化大學生黨員隊伍質量與規模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黨員隊伍的結構是制約大學生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的關鍵因素。從全國黨員、全體大學生和全體大學生黨員三個層次,分別思考大學生黨員在全國黨員內部結構中、在全國大學生結構中和大學生黨員內部的結構問題,可以為我們深入思考大學生黨員隊伍結構問題提供一些啟示。
1.大學生黨員在全國黨員中的結構比例
學生黨員是黨員隊伍中非常特殊的群體。在《2015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中,按照“職業”類別進行的統計顯示,學生與工人等并列為黨員的八種職業之一。全黨范圍內黨員發展工作的“控制總量、優化結構”,首先要按照黨章中對黨的性質和宗旨的規定,對不同職業類別的黨員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動科學發展”“為人民服務”維度上的能力和潛力來制定傾斜引導發展計劃。《公報》顯示:大專及以上學歷黨員3,932.4萬名,只占黨員總數的44.3%,而2015年新發展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黨員77.7萬名,只占年度發展黨員總數的39.6%。進一步發展優秀大學生入黨,仍然有較多空間可供挖掘。
2.大學生黨員在全國大學生中的結構比例
大學生黨員被學校的黨組織發展入黨,在開展學業期間能夠聯系、影響和凝聚的主要群眾就是其同學。《公報》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黨共有學生黨員203.4萬名,除少量中學生黨員外,絕大多數為大學生黨員。教育部網站發布的《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2,625.30萬人,研究生在學191.14萬人,共計2,816.44萬人,大學生黨員總體占比7.22%,僅比黨員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高出0.9個百分點。鑒于大專及以上學歷黨員僅占黨員總數的44.3%,將大學生作為知識經濟和科學發展時代提升全黨整體知識水平的重要發展對象群體,進一步提高在大學生群體中發展黨員的比例,對于優化黨的知識結構和人才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3.大學生黨員隊伍的內部結構調整
高校大學生黨員隊伍的內部結構是大學生黨員隊伍戰斗力充分發揮的重要制約因素。大學生黨員隊伍內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結構矛盾,主要表現在不同類型院校、同一院校內部不同專業之間在發展黨員時未能因校制宜、因專業制宜,基本上依據學生數量按統一比例發展,政法類院校和理工類院校、農林類院校大學生黨員比例沒有明顯差異,思政類專業與理工類、外語類、藝術類專業大學生黨員比例也差別不大。過于嚴格的指標限制,極易在將積極追求政治進步的熱血青年拒之門外的同時,又將并不熱衷于黨的事業的大學生“動員”到了黨組織中來。因此,只有在盡可能高的層次統籌大學生黨員的發展比例,對不同類型院校、不同學科專業實施實事求是的差異化發展模式,才能實現進一步優化大學生黨員隊伍整體質量的目標。
總之,進一步優化大學生黨員隊伍的質量、規模、結構,核心在黨員質量,關鍵在結構調整。通過確保黨員質量、深化結構調整,高校黨組織將能夠源源不斷地將最優秀的大學生培養成黨和人民事業的新生力量,同時能夠源源不斷地為全社會各條戰線輸送一批又一批政治堅定、素質過硬的大學生黨員。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評論員.質量是發展黨員的生命線[N].人民日報,2014-06-11.
[2]王庭大.試論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先進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8.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科研處)
[責任編輯:李藝英;實習編輯:劉繼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