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茹+李雅茜
摘 要: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的職務犯罪問題在農村中比較突出,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從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的主體地位出發,分析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特點和原因,提出了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財務管理、實現村務公開等預防措施和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基層組織;職務犯罪
中圖分類號: D91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4-92-2
0 引言
2013年至2014年11月,涉及農村基層組織職務犯罪的案件共12起,總金額達22億。根據各地方的調查研究,最近幾年的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情況日趨嚴重并呈上升趨勢,不僅破壞了國家法令和政策在農村的實施,嚴重影響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而且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因此,把打擊和預防職務犯罪向農村延伸,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背景下,值得我們廣泛關注。
1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的主體認定
2000年4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九屆十五次會議通過的《關于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該解釋將村委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在其執行法律規定的七種情形的公務時作為一類特殊的主體第383條貪污罪、第384條挪用公款罪、第385條和第386條受賄罪的規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并沒有將農村基層組織人員作為一類特殊的犯罪主體加以規范,一般來說,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主體主要包括以下人員。
1.1 村民委員會工作人員
從刑法規定來看,當其所從事的是《解釋》規定的協助政府行使某種職責與權利時,應屬于“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當其作為村自治組織行使組織與管理職責時,屬于“其他單位的人員”。所以,村委會工作人員并不能在任何情形下都是職務犯罪的主體。
1.2 村黨支部工作人員
村黨支部工作人員具有“協助人民政府從事法定行政管理工作”的職責,而實踐中其更是在村級層面對“協助工作”擔負領導職責,因此,村黨支部工作人員法定情形下構成職務犯罪的主體身份。
1.3 村經濟合作社工作人員
經濟合作社工作人員的職責主要是“代表全體社員行使集體財產所有權”和“協助和配合村民委員會工作”,因此,在工作的過程中如果有犯罪的行為,也應按職務犯罪的法律行為負擔刑事責任。
1.4 村民小組和下設委員會人員
對于村民小組和下設委員會人員是否是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尚且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所以,其不應納入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的范疇,當然,也就不能成為職務犯罪的主體。
2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特點
2.1 職務犯罪的案發領域相對集中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涉及到了農村各個領域,但隨著近年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農村征地、開發、惠農資金的管理和農村宅基地的改造成為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犯罪的頻發領域。
2.2 人員分布相對集中
從涉案人員看,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犯罪主要發生在村支書、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會計這些重要的崗位,這些人員掌管著農村的財務大權,這也促使他們犯罪的途徑更為便捷,更容易受利益的驅使產生犯罪行為。
2.3 窩案、串案多
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政府對制度實施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強,這使得一兩個人很難單獨作案,一些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受利益的驅使,逐漸聯合起來,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共同謀取非法利益,共同犯罪。
2.4 涉及罪名多為貪污、受賄、挪用三個罪名
近年來,農村的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國家支農惠農資金數目劇增。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管理這些資金時,就容易心生貪念,利用職務便利挪用資金并收受他人賄賂。
2.5 涉案金額相對較高
隨著國家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加大,使得涉案人員涉案資金數額越來越大,有的甚至高達上百萬元,近幾年發生的案件涉案金額還出現了上億元。
3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原因
3.1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整體綜合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淡薄
由于農村基層組織人員是村民們投票選舉出來的,而村民的文化素質普遍不高,以致選舉的時候只選那些能給自己好處的人,而被選舉出來的人也是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識淡薄,不懂法,所以意識不到犯罪的嚴重性。
3.2 財務制度不健全、不規范,財務管理混亂
發生了職務犯罪案件的村基層組織,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財務管理制度混亂的情況,管理人員在做賬的時候往往不按財經制度,致使村里的財務制度形同虛設,賬目管理沒有條理,收入支出記賬不清,對村民公開的賬目遠遠不是實際賬目,公開不全面,不真實,這就造成一些別有用心的管理人員從賬本的混亂中渾水摸魚,謀取私利。
3.3 民民主監督不到位
農村有些地區村務公開落實不到位,村民發揮的監督作用有限,一般都是流于形式,一般農村群眾只關心個人的生存以及生活條件,對村里的干部人員工作不關心,只有基層組織人員的犯罪行為嚴重侵害到了自己的利益,村民們才會想舉報揭發。
3.4 內外監督不力
各級部門和鄉鎮政府監管不到位,對農村基層財物管理沒有進行實質上的監督審查。農村基層組織人員之間相互監督意識也更為淡薄,為了私利往往置自己的職責道義于不顧,管理人員之間實質上就是互相包庇,共謀私利。
3.5 涉農案件的查辦遇阻多,助長了一些人的僥幸心理
村級財產管理混亂,不同種類資金一起管理,使得涉案資金性質難以界定。再加上涉案主體的認定存在法律上的爭議,司法實踐中,基層組織人員挪用公款和挪用資金、貪污和職務侵占等界限難以界定,更加使辦案的難度增大。再加上農村基層組織特殊的地位和農村特殊的環境,調查取證較為困難。還有刑罰處罰力度不大,對其量刑輕,起不到應有的警示作用,致使涉案人員得不到悔改,涉案人員增多。
4 針對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提出的對策
4.1 加強對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的思想教育和廉政教育
農村基層組織人員大都文化素質低,法律意識淡薄,需要通過教育不斷提高其素質和能力,引導農村基層組織成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構筑牢固的思想防線,增強抵御犯罪的能力。
4.2 加強法制宣傳,提高群眾反腐意識
采取多種措施開展農村法制宣傳,如可以安排司法人員進村,多多開展法律咨詢等活動,讓農民知法,懂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保護集體的利益不受侵害。
4.3 加強對農村基層組織的監督管理
一是要提高村民群眾的監督意識,增加村委工作的透明度;二是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嚴格執行財經紀律;三是保障村務公開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四是加強鄉鎮黨委、政府對農村兩委的監督職責等。
4.4 加大打擊力度,增強法律的威嚴
檢察機關應當加大對涉農案件職務犯罪的查處力度。對情節惡劣、犯罪金額巨大、群眾反映強烈和嚴重影響國家三農政策實施的案件,要堅決依法判處,情節嚴重的更應從重處罰,以有力懲治和震懾罪犯。
4.5 創新預防監督機制
充分發揮駐村檢察室的作用,做好預防農村基層組織職務犯罪工作。同時加強與紀檢、監察、公安、司法、審計等執法執紀部門和農業、林業、水利、民政、扶貧等涉農部門的協作配合,合力構建預防監督機制。
5 總結
從近年來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的案件來看,可以看出農村基層組織人員犯罪成本低,但收益高,而目前的刑事處罰對涉案人員還不足以構成威懾力,和涉案人員所獲利益相比,刑事處罰對其來說,根本不足以使之屈服。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犯罪的屢禁不止。因此,為保障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在當前的社會形勢和立法格局下,望能夠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有效遏制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案件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劉勇,何偉偉.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現狀分析及對策.[DB/OL].正義網.(2014-12-05)[2016-7-15].http://www.jcrb.com/prosecutor/thepractice/201412/t20141205_1456660.html.
[2] 肖新階.淺談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主體的界定[DB/OL].正義網. (2011-10-14)[2016-7-15].http://www.jcrb.com/procuratorate/procuratorforum/201110/t20111014_735217.html.
[3] 喬澤華,李俊峰.當前農村基層組織人員職務犯罪問題剖析[J].法制博覽,2014(17).
[4] 李永紅.農村基層組織職務犯罪探析[J].人民檢察,2010(8).
[5]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