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晶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而如何導入新課更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第一步。一個好的開頭往往會起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它既能使學生情趣盎然,又能激發(fā)學生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創(chuàng)建和諧的教學氛圍,構建有效愉悅的教學情境。還會提高學生的注意力,為整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文導入沒有固定的或一成不變的方法,即使是同一篇課文,不同的教師也會使用不同的方法。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運用生動有趣的導入形式,就顯得極其重要。那么,如何設計引人入勝的導入呢?我覺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特點,結合不同的課文內容,精心設計新穎獨特、風格迥異的導入方式。下面結合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探討一些常用的導入方法。
一、情景導入法
語文教師在情境導入時,用深情的語言,把自己的情感與文章的情感溶化在一起,來打動學生的心,激發(fā)學生的情,使文章與學生的“心”,教師與學生的“心”,發(fā)生共鳴,形成一個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比如在講《十里長街送總理》時,當視頻里出現周總理的遺像后說:“1976年1月8日,為人民勞累了一生的周總理去世了。他靜靜地躺在鮮花翠柏中,紅旗覆蓋著他的身軀。1月11日,周總理的遺體送八寶山火化,披著黑紗的靈車,緩緩地開出來了,那年冬天特別冷,寒風猛烈地吹著,十里長街到處是白花,就像鋪了一層厚厚的白雪,到處都能聽到人們在低低地哭泣……同學們,你們沒有經歷那令人悲痛、叫人心碎的日子,但是《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會叫我們重現當年的情景……”這段導入語緊扣課題,用富有濃郁感情色彩的描述,生動再現了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幾組鏡頭。
二、謎語導入法
古人云:“學貴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就給他們展示謎語,巧設懸念引起其注意,使其處于一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狀態(tài),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識,既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維處于一種激活和躍躍欲試的理想狀態(tài),拓展了思維跨度,又體現了寓教于樂的這一教學理念,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再者謎語內容簡單,讀來瑯瑯上口,許多學生都十分喜歡。比如在教學《落花生》時,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猜謎活動入手,先出示了一則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打一個植物)學生猜謎語的興致很高,一下子點燃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然后提示:花生又叫落花生,從謎語中就可以看出它的特點“花落結果”。接著引導學生說說花生的好處,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暢所欲言后,然后話鋒一轉,引出父親的話,用父親這句飽含哲理的話語引出課題,激發(fā)起學生閱讀課文的強烈興趣。這樣的導入新課的方式既增加了課堂上生活的氣息,又巧妙地和課內學習結合起來,易于為學生接受。
三、提問導入法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運用提問質疑的方法,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在質疑的同時,適當運用懸念,還能激起孩子們的好奇心。問題是思維的開端,一個恰當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南宋時的教育家陸九淵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它是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來進入課堂。教師可對學習內容進行提問,通過設立一個疑點激發(fā)學生的思考,也可以單刀直入,直接提出問題,使學生在積極思考中迅速進入新課。如在教《海底世界》時,一走進教室就用興奮的目光掃視學生,然后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大海嗎?”學生說:“喜歡”然后老師也興致勃勃地說:“我也喜歡大海,大海是那樣的遼闊美麗,望著這美麗的大海,我忽然產生一個想法:這大海的深處是什么樣子呢?”當學生說也想知道時,老師便說出:“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課文《海底世界》,它將向我們介紹海底深處許多新鮮、有趣的事,那么海底究竟什么樣呢?讓我們來細心讀課文吧!”一進課堂便向學生提問,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調動著學生的思維能力,引導著學生深入課文的學習。
四、參觀訪問法
臺灣的日月潭、山清水秀,風景如畫。新疆的吐魯番,牛羊成群,瓜果飄香。首都北京,車如水,人如潮,繁華而熱鬧。我們的祖國多么可愛!小朋友們,你們愿意和老師一起去看看祖國的美麗河山嗎?那今天,老師就先帶小朋友們去看看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日月潭。出示課題《日月潭》齊讀。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學過的知識出發(fā),并結合所授課文的內容及其特點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順利地過渡的過程,從而學好知識。
五、故事導入法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小學生比較愛聽故事,用講故事的方法導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定會一下子全部集中起來,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有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同時也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課堂產生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
六、借用媒介法
巧妙地運用電視機、錄音機、電腦等電教用具通過欣賞音樂、觀看電視、錄像、電影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語文課堂導入的方法還有許多,如實物演示法、引用警句法、錄音導入法、實驗操作法等。無論使用哪種導入方法,首先,要有針對性,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導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機動。其次,要明確“導入”與“整個課堂”的關系,不能讓“導入”淹沒整個課堂的教學。“導入”只能是“導火索”。時間方面亦應控制在3-5分鐘以內,不能太長。再者,對于可供操作的導入,為保證課堂質量,要精心設計,有時還需預演摹擬,做到“萬無一失”。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但無論用何種形式和方法導入新課都是為了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力求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我們要在瞄準教材的重點、難點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靈活設計,巧妙運用導入語,敲在學生心靈上,迸發(fā)出迷人的火花,讓語文課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