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沖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充分體現(xiàn)了黨對現(xiàn)階段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思想品德課作為學生德育的主渠道擔負著促進學生學習知識,提高思想品德,塑造健康心理品質,樹立正確的“三觀”的重要職責,其目標是系統(tǒng)引導學生形成符合特定社會和時代以及人類自身發(fā)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觀點和行為品格。從某種意義上說,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居于統(tǒng)領性地位,因為只有在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引領下,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信念堅定、社會責任心強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一、樹立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通過制定“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實施方案”,激勵全體教職工以高度的責任感積極參與德育工作,并要求部分黨政和學生黨團政工干部必須承擔思想品德理論課相關教學任務,寓德育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對學生開展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良好學風、政治思想品德、意志品格等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并通過挖掘不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所蘊涵的豐富倫理道德、科學精神、人文思想等內容,春風化雨,潛移默化間使學生敬畏并遵守社會公德、規(guī)章秩序、憲法法律等,形成一種內在的自我約束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實現(xiàn)思想品德理論課專任教師與學校黨政人員、各科專任教師的互為補充,理論教育與日常思政教育、專業(yè)教育的有機結合。還可聘請校外有關政府部門、高等院校、民間慈善公益組織等相關人員擔任兼職思政理論課教師,通過參與教學實踐指導或是開設專題講座,進一步充實優(yōu)化思想品德課教師隊伍和結構。
二、整合思政課教學資源,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以學校黨委行政為領導、思政課教研室為核心、整合教務、學工、團委在內的相關部門力量的組織管理系統(tǒng),解決思想品德理論課教學與思想品德工作、學生管理工作“各自為政”的問題,從領導體制機制上形成齊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同時加強思政課教學研究機構的組織建設,突出其教學主體地位。可由校黨委書記或副書記兼任教研室負責人,成立“大思政”教研部,由專兼教師共同承擔思想品德理論教學、心理健康與公共安全教育、社會實踐等任務,教研室負責教學任務中課程方案及標準的制定、選配教師、編寫或選訂教材、排課、考核等具體工作,教務處全程督導教育教學質量。
三、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思想品德課只有教學方式和方法真正貼近學生實際和社會生活,符合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學習特點,用學生易懂愛聽的語言,整合生動鮮活的案例,在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中啟發(fā)學生思考,才能讓學生真心喜歡上思想品德課,感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自己息息相關,對促進自身全面成才具有推動作用。
1、教學手段現(xiàn)代化,拉近師生關系。加大教學硬件設施投入,實現(xiàn)每班都安裝有多媒體教學設備,每幾名學生就配置一臺電話,課堂上借助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動靜皆宜的PPT課件,使整個教學過程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增強教學的情感性和吸引力,使學生在輕松活躍的教學氛圍中將基本概念、核心觀點、主要方法、重大事件牢牢“入耳”、“入腦”和“人心”。針對目前學生家庭大多配有電腦的現(xiàn)狀,思想品德課老師還可延伸校外“第二課堂”,通過組建班級或年級QQ群、MsN群等,圍繞教學基本要求和教學目的設計、制作各種學習欄目,展示教學資源,供學生隨時自主安排和選擇學習內容,同時通過即時聊天、電子郵件、語音聊天等形式,師生間進行信息交流,打造一個針對性、個性化、開放式的網(wǎng)絡學習空間。
2、突出實踐教學,重視學生的德育養(yǎng)成教育。提高參與實踐活動的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實踐能力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不僅僅局限于上好一堂課,保證學生拿到一個理想的分數(shù),只有將理論運用于實踐,通過實地考察、調查研究和參與實踐等,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更好理解和融會教材中提出的理論觀點與思考問題的方法,加深對知識的鞏固、系統(tǒng)和拓寬,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增強自身綜合素質。課堂、校園和社會是學生踐行日常道德行為的三個不同場所,三者具有教育承接和互為影響的內部聯(lián)系,課堂是基礎,校園是重要實踐場所,而社會則是檢驗和培育學生全面綜合素質的大舞臺,只有當走出校門的學生思維方式、言行舉止、價值取向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要求并能在日常生活和突發(fā)事件中展示出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就表明學校思想品德教育是成功的。由此可見,學生離不開這個三個相關場所的教育和影響,如果三個場所所給予或滲透的教育是一致的,則學生會加速成長,反之則會抵消教育正面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三結合”原則,即將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堂實踐教學相結合、課堂理論教學與學生校內實踐相結合、課堂理論教學與校外社會實踐相結合。
四、多管齊下,建立高素質專任教師隊伍
新課改能否取得成績和實效的關鍵在于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思想品德理論課專任教師隊伍。高素質體現(xiàn)在:一要責任心強。如果專業(yè)教師缺乏起碼的自信和責任感,那么,在教學中就不會投入極高的熱情并付出辛勤的汗水,在自身業(yè)務上也不會深入鉆研,講課也必然空泛雜亂,更毋庸談講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了。二要業(yè)務精通。思想品德理論課的新課程體系與舊版相比,內容更綜合、更系統(tǒng),一些重點和表述都有所變化,尤其是科目考試題型中主觀分析題分量加重這一趨勢,都對教師知識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師必須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做到對馬克思主義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同時持續(xù)關注研究專業(yè)理論發(fā)展、課程教學改革成果及學生思潮動向等發(fā)展變化,在學習思考中不斷提高運用理論解答實際問題的能力。三要勇于創(chuàng)新。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以“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在教學上不斷尋求適合學生特點的方法,在師生、生與生之間的交流與啟示中完成學習任務。鼓勵并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室參與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開闊視野,豐富體驗,鞏固知識。
學校應嚴格思想品德課任課教師的準入資格,真正將那些責任心強、業(yè)務精通、勇于創(chuàng)新的高素質教師納入思想品德課專任教師隊伍,并通過制定相應的考核與激勵措施,鼓勵教師通過在職進修、參與專業(yè)培訓、參加企業(yè)實踐鍛煉和社會實踐活動等,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擔當起推進教學改革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