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勇良
摘 要: 五年制高職和本科中專不太相同,有自己的特殊性與層次性。對于這方面問題的研究,更好地促進五年制高職教育在我國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五年制高職 特殊性 層次性
一、五年制高職特殊性與層次性的分析
首先,需要明確五年制高職的具體概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也就是五年大專,是初中畢業生上大學(大專)的最快捷徑、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即前三年的中專學習高中文化知識,后兩年的大專學習大學專業理論知識,五年畢業后,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監制、國家承認、普通高等學校統招的大學專科文憑。
其次,五年制高職對學生是如何開展教學的呢?五年制高職又稱中高職,它的優勢是中等、高等教育貫通,五年制高職有“五年一貫制”和中高職“三二分段制”兩種主要形式。五年一貫制由部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本科學校獨立舉辦,學生連續五年在同一所學校就讀,修業期滿成績合格者,由學校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大專畢業證書。中高職“三二分段制”也叫“中高職五年制連讀試點”,是近年來省內實施的一項改革措施。即經省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由部分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合作,以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名義招生,學生前三年在中職學校學習,按中職標準收費,后兩年在高職學校學習,按高職標準收費。修業期滿成績合格者,由高職學校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大專畢業證書。
再次,五年制高職的特殊性和層次性在哪里呢?(1)特殊性五年制高職的特點在于將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貫通,學生及其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較低,而教育效益和回報較高,這是一大優點。整體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并且統籌安排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在這五年時間里,既保證教育的文化素質要求,又達到國際上培養同類人才專業技術課程有效學時三年以上的要求。在專業設置方面,以經濟與社會需求為導向,支柱產業應用、機電一體化、精密模具制造、電子商務、汽車營銷及旅游管理等,體現適用、新興、復合這些特征,密切聯系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求,所以受到社會的歡迎。畢業生供不應求。用人單位評價,五年制高職畢業生“動手能力比本科生強,知識結構比中專生完善”,被稱為“中專大學生”,就業形勢很好。(2)層次性由于五年制高職招收的大多是中考后普通高中落榜生,生源有一定的局限性,這些學生屬于知識掌握不牢固,學習興趣不積極,學習方法不到位的一批,各科學習成績及能力分化嚴重,差異比較大,更有甚者,一部分人已經產生厭學情緒,這些情況與現如今主導的素質教育完全沖突,因此需要對學生分幾個層次分析,每個層次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也就是自古就有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正以學生為本,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既可以為學生打好共同的基礎,又可以發展每人的個性與特長,個人的小我與集體的大我都可以在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被分層次地進行教育后得到同步提高,很好地解決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因為存在的差異性而產生的問題。這種差異性更應該利用分層次的理念,區別對待,因勢利導,努力轉化,促進個人和整體和諧發展,這就是五年制高職分層次教學的分析。
二、五年制高職特殊性與層次性的實踐
我供職于江蘇省宜興中等專業學校,我校五年制高職教育起步較早,始于2000年,經過16年的發展,現已具有幾十個招生專業,合并幾個學校,在校生近4500人,在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形成了很多自己的特色。
針對五年制高職學生年齡小,心理和生理都處在發育轉型階段,文化基礎相對差一點的特點,我校五年制高職圍繞“做人”和“成才”兩條線索開展管理與教育。在生活上,設置獨立校園,實行封閉管理,配備專職班主任,指導和幫助學生健康陽光的成長,并突出人文教育,嚴而有規,嚴而有情,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寓管理于精彩的活動之中。在教育上,統籌協調五年的時間,實行二三分段的教育模式:前兩年,學生在我校部實施素質教育,學習高中課程(也就是中專課程),為大學階段的學習打好文化基礎。后三年實行五年制職業教育,以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為體系,合理安排教學模式,形成特色方法,以因材施教,瞄準職業崗位群,不斷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培養,真正貼近社會,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與社會的熱門專業教育需要同步。
五年制高職教學條件優越,設有音樂、美術、計算機、形象訓練等綜合實訓樓和各個專業的專業實驗室。每個班級配有電腦、多媒體等教學設備。學生公寓里,每個學生擁有獨立的寫字臺、書架、衣柜等生活設施。針對學生年齡小,自理能力弱的特點,學院還為學生公寓每個樓層配有宿舍管理老師,對學生在生活上予以照顧,心理上進行關懷,行為上實施指導,針對這些特殊性展開針對性非常強的教育與管理,從而和諧學生在校園的學習生活,達到非常好的效果。
了解了這些特殊性,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層次性教育與管理。那么,怎么分層次呢?
以“因材施教”為原則,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并對取得的問題和效果及時地加以反饋和調整。可以按照以下三個步驟進行:(1)學生分層。在深入了解學生自身情況和特點的基礎上,把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具體分層標準是:A層學生基礎薄弱,學習困難大,學習積極性不高,消極厭學;B層學生基礎較好,接受能力一般,情緒不夠穩定,學習成績中等;C層學生基礎好,接受能力強,學習興趣濃,成績好。(2)目標分層。“彈性要求”、“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是分層教學中的基本要求與原則,它在認知和能力兩個目標上,對不同層次學生有不同的要求:根據課程標準和內容,綜合班級各個層次學生的已有水平,以“面向全體,兼顧兩頭”的原則,制定與各個層次的學生“最近發展區”相吻合的分層教育目標,并在“分層講授新知”時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學目標的功能,使學生都得到提高。(3)教學分層。“一個課時一個教案、一個層次一個教案”,對于教學設計要做到四個認識:其一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水平有清醒認識;其二對教學的知識點在學科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有清醒認識;其三對教學方法有清醒認識;其四對學生的個體輔導和鼓勵方法有清醒認識。
總體來說,五年制高職學生確實存在比較大的特殊性,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性,所以針對這些特殊性和差異性,才有了分層教育與管理的理念,有些學校嚴格按特殊性和層次性的理念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取得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很多成就。
參考文獻:
[1]張莉.五年制高職開展教學建模的思考[J].數學通報.
[2]張九桐.論五年制高職教育的特殊性[M].職教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