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楊+金昌濤
摘 要: 《搖籃里的科學家》介紹了兒童怎樣了解人、怎樣認識事物、怎樣學習語言及科學家對兒童思維和大腦的認識,結合現實可以得出兒童具有強大的認知能力,成人在教養兒童的過程中要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
關鍵詞: 《搖籃里的科學家》 兒童認知發展 認知能力 發展規律
《搖籃里的科學家》由美國學者艾利森·戈波尼克所著,全國托幼教育機構專業委員會委員、華南師范大學袁愛玲教授翻譯。該書改變了很多人對兒童的傳統觀點,向我們展示了全新的兒童發展觀。它將兒童比為一種特殊的計算機,一種由神經元組成的生物計算機。書中介紹了兒童怎樣了解人、怎樣認識事物、怎樣學習語言及科學家對兒童思維和大腦的認識。書中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如何讓兒童過得更舒服、睡得更香甜,如何使他們變得更聰明、更美麗,或者如何讓他們今后功成名就等,但在細細品讀的過程中我們已經開始理解兒童,開始思考對兒童的認識,開始尊重他們的天性。
一、兒童擁有強大的認知能力
(一)兒童能夠認識外部世界
“嬰幼兒擁有強大的學習機制,允許它們自發地修改、重塑和重構他們的知識”。剛剛生下來不到一周的兒童就已經能夠區分一些物體的特征?!胺诸悓和念^三年是特別重要的。甚至很小的兒童已經能夠識別不同的物體和從一些方面概括物體了”。記得一位新生兒的奶奶曾向我抱怨,她的小孫兒竟然不吃母親的母乳,原因是剛剛生產完的母親沒有母乳,只好給寶寶吃了牛奶,而習慣了橡膠奶嘴的孫子卻不愿意再吸吮母親的乳頭。想想這真是令人驚奇,那么小的小孩就能夠分辨出這之間的差別。
“到他們18個月時,兒童能十分系統而整齊地將物體分成獨立的兩組”。讀到這句話時筆者想到了自己的女兒,大約在她20個月左右的時候,有一天我讓她在紙上拿著各種顏色的水彩筆涂鴉,然而她卻不畫畫,而是將所有水彩筆的筆身放在一起,將水彩筆的筆套放在另外一邊,并且樂此不疲,一次次打亂,一次次重新分開。我驚訝了,因為之前我從未教過她如何分類。而不到兩歲的她已經理解一個物體為什么屬于這一類。這可能如書中所說“即使是兩歲的兒童,也會像科學家對熊貓和鯨魚再次分類那樣分類物體”。
(二)兒童具有情緒識別能力
“兩歲的兒童剛剛認識到人有不同的喜好”、“他們堅定地看著你,是因為你和你的反應才是他真正感興趣的,而不是電視開關”。正如書上所描述的兩歲的淘氣包,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常常聽到家長抱怨兩三歲的孩子是多么不聽話,總是和家長們對著干。如果家長看過這本書,可能會轉變他們的看法。兩歲的小朋友并不是要和家長們對著干,更多的是在探索和研究我們成人,他們想了解我們成人,想知道我們的想法。他們是小小的科學家,在研究我們成人的思維?!皟蓺q的淘氣包顯示了幼兒學習的動力是多么有力而深刻。對于兩歲的兒童來說,就像科學家們一樣,找到真理比職業本身更重要。這就是熱情”。
“兩歲的兒童第一次開始對他人表現出真誠的感情”。我們通常會看到很小的兒童為了爭奪玩具互相打架的情形,可我們會發現兩三歲的兒童看到同伴摔倒在地,會跑過去安慰的情形,這就是孩子,他們是純真而可愛的。兒童經過兩三年的成長,已經開始體會到他人的情感,理解喜、怒、哀、樂等多種情緒,也懂得關心他人。
(三)兒童是最好的語言學習者
我們成人通常覺得學習第二語言是多么的困難,一遍遍地背誦單詞,一點點地學習語法……可能學得焦頭爛額卻不得要領,有的甚至學的是“啞巴外語”,為此我們又要感嘆,小小的、弱弱的兒童是如何習得語言的。書中給了我們很好的解釋?!皩W會理解一種語言就像是解開一個難懂的、加密的代碼。在我們甚至不能記事的年齡,我們毫不費力地解開了這種代碼”。從書中我們了解到,兒童學會語言是基于先天的生理機制、學習機制及成人的幫助實現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書中所說的“母親式的語言”,“母親式的語言”在成人與兒童說話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自發的。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以緩慢的、拉長式的語調與兒童說話,甚至還會模仿兒童的語調,用兒化式的語言與孩子們交流。通常我們在與孩子對話時并未察覺到,而事后想想,自己都覺得奇怪——“剛才是我在說話嗎?”這就是孩子的魅力,他們能激發成人的愛,讓成人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習得語言。
二、教育要符合兒童認知發展規律
(一)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天性
“人類的兒童在生命的頭三年里充滿了探索事物和實踐的欲望”,“我們常常會嘆息說,孩子‘總是在招惹麻煩”。只要是與孩子有過接觸的人總會對作者的這番話深有感觸,兒童們總是很淘氣,他們執著于探索事物的性質,好像充滿無窮的精力,反復地做一些成人認為很乏味的事情。其實他們是在研究世界,就像科學家們研究科學一樣,他們具有解釋的動機。成人不應該站在自己的立場阻止兒童探索的欲望。好比一些家長,一看到孩子玩水或玩泥,就大聲呵斥,擔心孩子將衣服弄濕或弄臟,其實相對于孩子對事物的探究認知來說,濕了或臟了一兩件衣服又算什么呢?如果成人總是按照成人的原則和觀念過多地限制孩子,又如何能培養出創新的人才呢?其實,有時成人應該學會放權而不是控制。當然,當孩子需要幫助與引導時,我們應該及時給予必要的支持,當孩子的行為違反原則時應該加以制止。
(二)教育要把握好兒童認知發展關鍵期
“兒童大腦的改變是他們學習外界新事物的結果”,“早期經驗不斷改變著大腦”。這些都向我們說明早期的經驗和體驗對大腦的發育與發展多么的重要。書中提到的貓的眼睛與大腦之間的實驗向我們證實了這點。而現實生活中“狼孩”的例子正好反映早期學習的重要?!袄呛ⅰ眲偙话l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后來雖然經過人類的教育卻無法達到很好的效果。如果狼孩在出生時不屬于先天缺陷,則這一事例向我們說明,人類的知識與才能不是天賦的,直立行走和言語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這些都是后天社會實踐和勞動的產物。兒童早期的體驗與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極為重要。因為在這個階段,人腦的發育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人類社會信號的刺激,使大腦中的細胞與細胞之間建立連接的話,會給人的發展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因此長期脫離人類社會環境的幼童,就不會產生人具有的腦的功能,不可能產生與語言相聯系的抽象思維和人的意識。而成人如果由于某種原因長期離開人類社會后又重新返回時,則不會出現上述情況。這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人類社會環境對嬰幼兒身心發展所起的作用。對于成人來說,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提供孩子正常發展的社會性基礎,把握好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三)成人是兒童發展最重要的技術支持系統
“沒有其他生物比人類的兒童為了生存要花如此長的時間依賴他人,也沒有其他生物比人類的成人如此樂意長時間負擔這種依賴”。相對于其他動物來說,人類為成年后能獨立生存需要很長的學習期做準備,人類的未成熟期真的很長。這就需要成人給予兒童強有力的支持。成人不僅要撫養孩子,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物質支持,還要幫助我們的孩子去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父母在正常情況下需要安排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發揮天賦的能力幫助兒童學習。為此,我們不免要擔憂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將弱小的兒童托付給年邁的祖父母或者他人照顧。祖父母們由于年老體衰、精力有限,通常只能保證我們的孩子們吃飽穿暖,卻很難有余力給予孩子學習上的幫助。即使有時間,由于自身觀念滯后、知識有限,無法科學地指導孩子的成長。這將導致年幼的孩子日常生活質量下降,家務負擔加重;導致他們學業隱憂增多;導致他們性格孤僻、自閉、自卑者多,甚至違法犯罪,發生傷亡事故??墒蔷臀覈漠斍皣檎f,目前還缺乏很好的解決措施,在這只能呼吁國家、社會多給予關注,孩子的父母如非萬不得已,盡量將孩子帶在身邊,也盡可能地抽出時間多陪陪我們聰明而又充滿好奇心的小科學家們。同樣,那些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兒童,很多因為父母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而導致隱形愛與教育的缺失,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皟和俏覀儶氁粺o二的禮物”,“沒有什么事情能讓我們致力一生,但是我們卻能為孩子獻出一生的心血”,教養孩子是件辛苦的事,但充滿樂趣和驚喜,既然父母決定要一個小生命,就有責任給孩子提供他們成長所需要的空間和時間,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搖籃里的科學家》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示遠遠超過上面所述的幾點。作者通過細心的觀察、精巧的實驗,以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全新的兒童。兒童是可愛的、聰明的,他們充滿智慧與探索的欲望,他們擁有強大的學習機制和動機,而成人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們的天性,尊重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給予他們最好的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艾利森·戈波尼克.搖籃里的科學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
[2]張麗錦,陳亮,方富熹.“兒童認知發展水平診斷工具”動態測驗的初步編制與應用[J].心理學報,2011,43(9):1075-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