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沐軒
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田地,吸收來自老師、家長播撒的種子。如何讓這種子深深地埋進地里,萌發出健壯的嫩芽,就要看“農夫”的本領——正確的為田地澆灌肥料,即:發展孩子的興趣。
愛迪生曾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孩子們不斷探究他們所生存的這個“未知”世界的動力源泉,是開展各項活動的前提和保障。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2000多年后,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從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得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扼殺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
一、什么是興趣
興趣是指對事物的正面態度,是一種由事物引起的注意傾向;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傾向性的心理特征。興趣是人的一種內驅力,這種內驅力是學習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講,幼兒的學習是一種興趣的學習。通過老師、家長引導,讓孩子對某一方面的知識產生興趣,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就可以調動他學習的積極性。當前的幼兒教育活動,要求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為幼兒提供相關的材料和動手的機會,讓幼兒通過自身感官探索周圍世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孩子興趣的產生往往是在小時候。不同的年齡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質,孩子的興趣往往有自己的獨特性。孩子興趣的發展和表現,往往是他天賦和素質的先兆。
二、興趣有多重要
新《綱要》較多地使用了“體驗”、“感受”、“喜歡”、“樂意”等詞語,這既突出了對幼兒情感、態度、興趣等方面發展的重視,又體現了發揮幼兒主體作用的理念。培養孩子的興趣,首先是老師教育孩子的第一課。有了興趣孩子才會積極關注,主動思考,并自覺采取行動。久木本一朱鉏著的《早期教育與天才》寫道:“天才就是興趣、入迷、勤奮、毅力、忘我性格的人,而勤奮、毅力,忘我的出發點實際在于興趣。”因此,對于老師來說,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想方設法地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調動向上的積極性,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三、興趣培養面對哪些問題
無意識地打擊幼兒的興趣。現階段的幼兒對涂鴉非常感興趣,喜歡拿著五彩的蠟筆在白紙上涂涂畫畫,幼兒那充滿奇思妙想的小腦瓜有時不為老師和父母所理解。有一位孩子畫了一只橘黃色的蘋果,媽媽什么都沒有問便直接責罵道:“你畫的什么蘋果?蘋果要么是綠色的要么是紅色的。”孩子也很生氣,不再自己畫圖,以后都是照著老師教的固定模式畫圖。其實家長不知道的是孩子其實畫的是削了皮放了一會的蘋果,我們都知道削了皮的蘋果遇到空氣表面會氧化成類似的橘色。這位孩子是家中的獨子,奶奶寵著的寶貝,每次吃蘋果,奶奶都會幫忙削好皮,孩子吃得慢就會看到那“橘色”的蘋果,原本一個愛畫畫的孩子在母親的責罵下消失了。
孩子太多老師無暇應對的“粗魯應對”。年幼孩子具有天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驚奇。好奇心重的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會在任何時候想到任何的問題就會丟向你,甚至會直接拆掉他有興趣的東西,這些孩子的“破壞力”是超強的,速度快得你來不及阻止。如我所帶的班級就有45名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要求他們保持安靜,別出什么岔子,哪管孩子的興趣,和那些不知從哪里冒出來的千奇百怪的問題。在孩子多的教室中最常出現的話就是“不知道現在是上課嗎?哪來那么多問題”或是“哎呀,老師真的很忙,你自己去看嘛”甚至“你不可以把這個拆壞了……”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的好奇心被打磨掉了,孩子慢慢地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都成為流水車間出來的一樣的“物件”。
家長喜好加之于孩子。很多時候會聽到家長說:“我小的時候非常喜歡鋼琴,但是家里沒有條件,所以現在讓孩子來學鋼琴啊。”“別的孩子都去學畫畫、學跳舞,我家的孩子也不能落于人后。”“我覺得珠心算對小孩數學的發展挺好的,也讓他去學吧。”這是我們家訪時常聽到的,本來是玩的年紀,可是升大班的孩子被父母這樣的想法塞進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里,本來喜歡畫畫的有很多想法的林馳越說:“我不喜歡畫畫了,一點都不好玩了。”是呀,本來喜歡的一件事規定了地方、時間和主題,再沒有了興趣。
四、如何培養孩子的興趣
鼓勵幼兒找到自信。新《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每個年齡階段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地方,老師要有善于發現孩子長處的眼光而不是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孩子在立體層面上的創造(如用積木的建構)有獨特的想法,我們可以說:“你的想法真不錯,如果可以將你的想法畫在畫里讓大家都可以看到,就更好了。”孩子會因為這樣的夸獎積極發揮神奇的想象力,并嘗試用各種方法進行表現。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孩子由于其生理特點和自身的局限性,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如果看到孩子一塌糊涂的繪畫作品時,給孩子介紹作品的時間,你會發現孩子的想法特別的奇妙。中班下學期,我們開展“小鳥的家”的繪畫,我讓孩子畫一畫自己看到的一些小鳥的家,很多孩子都畫了樹枝間一個小小的鳥巢,可是平時繪畫很出色的王子君卻畫了一個像木板一樣的東西。我忍不住詢問:“王子君,你這個小鳥的家在哪里呀?”“我上次幫張老師送東西到電腦房,看到那邊日光燈管上小燕子做了一個家,里面住著4只小燕子。”孩子的回答太讓我吃驚,我一直在那里作材料卻沒有注意過,我拿起她的畫向班級中的孩子做了介紹,并夸獎道:“王子君的小眼睛真厲害,看到了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接下來的幾天時不時地會聽到王子君來“報告”“老師我今天看到菜場里的屋角里也有一個燕子窩”“老師……”我非常慶幸那天我聽了孩子的想法而不是責怪她胡亂涂鴉,在不經意間我讓孩子對周圍的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沒有遮住她那雙善于發現的眼睛。
和孩子一起找答案。興趣是學習知識的最大動力,一個孩子如果對一種活動感興趣,毫無疑問,他一定會學得主動、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如果一個孩子對某一門課程產生興趣,老師應充分調動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從“要我學”的狀態轉變為“我要學”。幼兒有的時候會提出一些我們也回答不出來的問題,老師不應該逃避,那樣會讓孩子在以后面臨問題時也學著躲避。比如:孩子吃綠豆芽會問:綠豆芽為什么叫綠豆芽呢?“因為它是綠豆孵出來的芽?”綠豆怎么孵出芽來呢?“那我們一起來找方法試一試。”帶孩子找幾個盒子,一個里面就放綠豆,一個里面放上泥土埋進綠豆,一個里面放水放入綠豆,每天帶孩子觀察,放在水里的綠豆一天后就有了一點點的小芽,多了幾天芽越來越長……帶著孩子一起找到問題的答案,在獲得新知識的同時,激發幼兒了解自然界事物的興趣,也萌發幼兒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的想法。
滲透式的教育。把對幼兒興趣的培養滲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進行隨機教育。幼兒日常生活游戲活動交往中存在的偶發事件情境中教育機會的充分利用,一起發揮教師在幼兒日常活動中,交往中隨時抓住一定時間或時機對幼兒園進行即時教對潛在的教育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保持對幼兒活動、行為及周圍活動的敏感性,隨時注意觀察、了解,以及隨時發現,隨機把握教育契機,進行更有針對性、及時有效的教育,以激發幼兒的興趣。
根據幼兒的興趣培養興趣。幼兒興趣的培養不是家長說了算的,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上“興趣班”主要以他們的喜好來,比如我們班的林馳越特別喜歡圍棋,參加過一期后積極讓媽媽給他報考級,報二期,她媽媽在家訪時也說兒子在圍棋班里面的表現是頂呱呱的,根據格賽爾的“成熟理論”,幼兒不要過早地學習拼音、英語單詞、算術,這是他們玩的階段,孩子在學習自己喜歡的圍棋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在培養他的邏輯思維、精心探究等能力,這樣的培養對他以后的學習不是更會事半功倍嗎?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有興趣的材料是學習最好的刺激。”比如在游戲活動中,老師可以提供各種維度的材料(即:空間、圍合、層次等)讓幼兒探索,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慢慢摸索自己的一套問題解決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他沒有限制,按照自己的節奏,通過感知-發現-思考-嘗試-再思考-再嘗試-成功,對各種事物都容易有興趣,愿意進行各種嘗試。
總之,要讓孩子更好地學習,有更出色的表現,教師和家長不能忽視興趣的作用。在幼兒園階段,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比讓孩子掌握知識更重要。要找到正確的適合的方法培養、發展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任孩子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