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英
【摘 要】隨著教育行業的發展和進步,如何更好的開發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已經成為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對于正處于啟蒙教育中的小學生來說,個性培養更應把著重點放在集想象力與創造力于一身的語文學科當中。因此,本文對怎樣通過小學語文教育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個性進行了研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個性培養
引言
要想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型人才,就要把握好素質發展教育的黃金期——小學教育,而優質的語文教育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
一、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個性培養的現狀
(一)教學方法傳統單一
在部分地區的小學語文教育中,某些教師的教學形式較為僵化、單一,以傳統的“灌輸式”為主,通過“聽說讀寫”的方式,用“考試成績”檢驗學生,反復的強調和講授知識,讓學生不斷的記錄和記憶,學生經常疲于應付各種考試,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本身為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追趕教學進度,一味單一的要求學生提升考試成績,導致學生缺乏理解和自學能力,抹殺了學生個性,進而使學生難以系統的掌握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發揮創造性與主觀能動性。
(二)語言文字的運用的不規范性
社會在不斷發展,網絡科技在不斷進步,電腦、手機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互聯網更是被廣大學生和家長應用于日常的學習和生活當中,網絡的發展、社會語言的豐富、人際交往頻繁促使了網絡流行語的興起,這種不規范的文字形態、搭配用法、語言邏輯、構成框架頻繁的出現在媒體報道、日常交流、甚至政府的公文當中。它不僅導致了垃圾語言的產生,更對小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正確應用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三)語文教育中缺乏互動性
小學生剛經歷過幼兒園的游戲教育,顯得活潑、主動,再加上小學生年紀小,心理發育不成熟,自制力差,而小學教師通常運用些批評教育的手段,不斷的樹立自身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畏懼心理,進而約束了學生。這種環境和氛圍上的巨大落差,使得學生對老師產生一種不信任、不喜歡的心理,陷入一種畏懼的狀態,最終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學生在課堂當中和教師互動減少,教師無法對學生的特點和個性進行深入了解,也無法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個性
(一)采用多樣的教學形式
想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由內而外的發出對知識的渴望,使得學生樂于學習、樂于了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個性在語文教育中得到更好更有效的發展,就要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擺脫傳統語文課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用充滿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代替枯燥乏味的傳統課堂,通過語文學習給學生帶來的種種樂趣,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例如:教師在講到《小動物過冬》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猜謎語的形式將動物導入,再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青蛙、燕子、蜜蜂等動物圖片,激發學生探究自然的興趣,通過分別賦予學生“小青蛙”、“小燕子”、“小蜜蜂”這三種身份,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身份并闡釋選擇的理由以及其特點,教師可以揭題:“今天我們就和這三個小動物一起學習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過冬”,然后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問題:“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呢?”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一邊朗讀一邊思考教師之前的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回答錯誤時教師應及時鼓勵,再接再厲,回答正確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表揚,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的自信。想要提升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的精神,可以通過分組方式,三人為一組,分角色朗讀課文,小組與小組之間相互比拼,同時,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小組內部也可以相互討論,從而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以及學生的個性。
(二)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想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因為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學生大多從小接受家長的溺愛,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想要和現在的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真正做學生的引路人,就要從心出發,走到學生心里去,關心學生、多和學生溝通、多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與學生溝通,深入了解學生的個人情況、興趣愛好以及其性格特點,這樣教師就可以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幫助。
(三)創建豐富的課余活動
想要鞏固學生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不斷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的個性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得到培養,僅僅依靠課堂的時間是不夠的,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舉辦一些課余活動。例如:通過讓學生飼養一些小蝌蚪、小蝸牛等動物,讓其觀察小動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的各種生活習性、生長變化、興趣愛好,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突破了課堂時間不足的障礙,促進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然后把學生所記錄的日記進行展覽,制作植物標本、動物模型,手腦結合,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加深學生對事物的理解。還可以放映小朋友喜愛的動畫片,觀后以辯論會的形式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動腦處理問題,把課堂的理論和課余的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勇于創造、積極探索的精神。
結論
小學語文教育在中華文化傳承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效率,將學生培養成祖國未來的棟梁之才,養成良好的個性,教師必須推陳出新,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個性教育。
【參考文獻】
[1]李瑩瑩.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風格現狀及形成路徑探究[D].魯東大學,2015
[2]谷艷慧.探析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對學生個性的培養[J]. 中華少年,2016.06:87-88
[3]羅涌良.淺談小學語文對學生個性的培養[J].新校園(中旬),2015.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