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效率的作用機制

2017-02-17 09:13:19趙領娣張磊徐樂胡明照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6年11期

趙領娣+張磊+徐樂+胡明照

摘要 尋求經濟增長與環境改善的雙贏已成為中國推進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相互作用,均被視作改善綠色發展效率的重要支撐條件,然而兩者的相互作用能否促進中國綠色發展效率提升尚未得到關注。本文梳理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效率之間的作用機制,在使用包含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測算中國1997—2013年各省份綠色發展效率的基礎上,識別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及其交互對于綠色發展效率的作用方向與影響力度。結果顯示:總體而言,樣本期內綠色發展效率存在無效率狀態,這與中國粗放型發展方式有關;從空間尺度上看,綠色發展效率呈現出東部高于中西部的態勢;從時間尺度上看,綠色發展效率在樣本前半期與后半期的變動趨勢并不一致,前半期效率值呈現出下降趨勢而后半期則表現為波動變動;全國層面與東、中、西部人力資本水平以及人力資本結構未能發揮提升綠色發展效率的作用,產業結構調整的兩個維度——產業結構高級化與產業結構合理化在全國層面與東、中部均表現出改善綠色發展效率的態勢;人力資本水平(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交互項對于綠色發展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全國層面與東部有所體現但力度不強。應以聯動性而非割裂的視角看待中國所進行的人力資本培育與產業結構調整,應當努力減少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相互脫節、不相適應的狀況,不斷增進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適配性以提升中國各省份綠色發展效率。

關鍵詞 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綠色發展效率

中圖分類號 F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11-0106-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1.014

內生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能夠誘發持續增長。經歷相當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結構調整與動力轉換期。以20世紀90年代中央政府提出的人才強國與科教興國戰略為契機,中國人力資本培育進程不斷加速,為中國增長動力轉換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撐條件。《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更明確指出應當充分重視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重新審視人力資本對于追求增長與環境改善雙贏的綠色發展的作用已經成為拓展相關研究的要求。產業結構調整作為推動增長動力轉換、能源節約、污染物排放削減的重要驅動力,也被視作促進中國綠色發展轉型的重要抓手。值得注意的是,產業結構調整與人力資本并非孤立地在經濟活動中發生作用,而是存在著相互作用[1],一方面,一定的人力資本積累與相對合理的人力資本結構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必要的支撐條件;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所需要的多樣化勞動力類型又為人力資本培育指明了方向。一個疑問是: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否促進中國綠色發展效率提升呢?本文嘗試回答這一問題,以便為理解中國綠色發展效率變動提供新的視角。

1 文獻綜述

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存在著忽視能源耗費與環境成本的不足,如何進行資源與環境約束下的效率評價已經成為不少研究者關注的熱點問題。由于DEA技術存在的不先驗地設定生產函數形式等優點,早期的文獻利用DEA框架下的不同測度技術與分解手段開展了地區與行業層面全要素能源效率、環境效率以及綜合效率評價和效率變動源泉的識別,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果。需要注意到,僅在效率評價中考慮能耗約束或者污染物排放約束與實際經濟活動并不相符,不少研究者明確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同時面臨著能源節約與污染物排放控制的雙重約束。與僅考慮能源節約的能源效率以及污染物減排潛力的環境效率不同,一些文獻認為將投入既定下同時兼顧經濟增長、能耗節約與污染物排放削減的效率測度稱之為綠色發展效率更為合適[2]。綠色發展效率充分考慮了經濟活動所面臨的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代價,與學術界與政策部門關于綠色發展的相關論述相一致,與中國正深入推進的綠色發展轉型的內在要求相契合。經驗層面,既有文獻從地區、行業與城市等多個層面開展了綠色發展效率評價[2-7],識別其時空變動特征與演化趨勢,為從不同維度認知綠色發展效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概括起來看,將能源與環境約束同時引入效率評價之后,存在的差異包括:①投入變量選取 除勞動力、資本與能源投入外,部分文獻則使用了更為豐富的投入變量,如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技術投入[7];②非期望產出選取 基于數據的可得性,有的側重于工業“三廢”的總量指標,有的則使用了更為細化的化學需氧量以及氮氧化物排放量等數據;③資本投入 主要差異體現在基期年份存量計算方法以及折舊率的設定等方面;④效率評價方法 根據關注重心的不同,SBM模型以及環境范圍調整測度模型RAM等方法均有研究者采用。使用相對統一的投入與產出變量、優化測度方法是未來綠色發展效率評價的努力方向。

經濟增長動力與效率提升的源泉始終是相關領域的重要議題。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自Romer[8]與Lucas[9]以來,圍繞著人力資本是否能夠解釋生產率的跨國差距[10]以及人力資本是否促進了TFP增長展開經驗驗證[11]。中國經濟增長取得的驕人成績與各地區存在的發展鴻溝為驗證人力資本的增長效應[12-14]以及人力資本對于體現經濟發展質量的TFP作用程度提供了良好的試驗場[15-18]。國內外研究未能就人力資本在增長和效率提升中的作用方向和力度取得共識,這可能與人力資本測度方式以及樣本選擇等因素有關。一些文獻指出,將不同類型人力資本“一視同仁”的作法,可能掩蓋了人力資本的異質性。與人力資本水平相比,合適的人力資本結構對于TFP提升可能更為重要[19]。實際上,由于教育程度與技能的差異,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本所具有的技術外溢性、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潛力并不相同。作為驅動技術進步的重要承載體,人力資本也在環保實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系列經驗研究顯示,一地區的污染程度高低與當地人力資本狀況緊密聯系[20],具有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較多的企業更傾向于執行環境標準并加大環保力度[21],“污染天堂”假說是否存在也與一地區的人力資本供給狀況密不可分[22]。

“結構紅利假說”認為產業結構調整在增長進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產業結構調整是中國近四十年增長歷程的典型特征,研究者繞著中國是否存在著“結構紅利”開展了大量討論。既有文獻中同時存在支持與反對“結構紅利假說”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堅持“結構紅利”效應存在的研究多使用回歸分析技術[23],而采用因素分解法的一些研究則傾向于反對“結構紅利”效應的存在[24]。能源消費以及污染物排放的快速增加引發了各國的擔憂,如何降低能耗與減少污染物排放成為各國能源與環境政策的主要關注議題。由于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之間存在的聯動性,不少文獻采用因素分解模型以及地區與行業數據,將產業結構調整引入能耗強度與碳排放強度的分解之中[25-26]。由于樣本選擇以及時期選擇的差異,對于產業結構調整多大程度上減少能耗和碳排放存在分歧,一些文獻認為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能耗節約效應并非總是存在[27]。鑒于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可能存在著生產率提高、能耗節約與污染物排放削減的多重作用,現有文獻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對于環境績效[28]、碳排放效率[29]的影響作用開展經驗分析,這為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視域下的效率提升研究提供了參考。

概括起來,既有文獻圍繞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與效率提升展開了有益的討論,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參考。不過既有文獻分別單獨討論了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效率(或者環境效率)的關系,由于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1],忽視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將割裂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在綠色發展效率提升中的作用,無法從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相互作用的角度觀察和理解中國綠色發展效率變動。有別于既有文獻,本文將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效率納入統一分析框架,梳理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效率之間的作用機理,遵循王兵和黃人杰[2]關于綠色發展效率的定義,使用SBMUndesirable模型測度1997—2013年中國省級綠色發展效率,識別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其交互項對于綠色發展效率的作用方向與力度,以進一步拓展相關研究。

2 作用機理分析

2.1 人力資本與綠色發展效率

第一,人力資本有助于使用外來清潔生產與治污技術,為節約能源和削減污染排放提供必要的支撐。外來先進清潔生產與治污技術能否在技術引進國落地生根、被當地企業吸收與利用存在著不確定性,而具有一定的人力資本積累有助于降低這種不確定性。一般認為,外來技術的消化、吸收與模仿需要一定的人力資本門檻條件,人力資本所具有的外溢性特點能夠加速外來先進技術的擴散,推動本地企業采用更高的環境標準,建立綠色生產方式。研究顯示,外來技術溢出的實現程度與技術引進國所具有的人力資本相關[30]。第二,人力資本有助于內部技術積累和進行持續技術革新[31]。除外部技術引進外,本地生產與環保技術的革新受制于內部技術積累。具有產權私有屬性的人力資本的跨地區流動和空間聚集減少了本地進行人力資本積累時間,為進行技術研發創造了條件。專業化與體系化的技術改進同樣離不開本國所擁有的人力資本條件,只有人力資本積累以及內部構成達到某種程度,本地才能夠進行原創性技術開發,才可建立起持續且可靠的技術更新體系。需要注意,由于技術鎖定效應的存在,人力資本所引發的外來技術擴散與內部技術革新可能誘發“回彈效應”,這實際上體現了人力資本的增長效應與節能減排效應的沖突,從而可能限制了人力資本對于綠色發展效率提升的作用。

2.2 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效率

從產業結構變遷的角度看,產業結構調整實際上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兩個維度[32]。第一,產業結構高級化有助于能源節約與污染減少。產業結構特征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能耗與排放的產業分布格局[33]。具有資本與能源密集特征屬性的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是主要的能耗與排放大戶,而知識與技術密集特征顯著的高技術行業所需能源與產生排放相對較少。產業結構由勞動與資本密集型向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的演進不僅是要素組合方式更替的過程,也是能耗減少與污染物排放削減的過程。需要注意,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推進模式、推進速度與演進階段對于能源節約與污染減少的作用程度也不一致。過度依賴政府推動的產業政策容易干擾基于市場需求以及技術積累而內生的產業結構高級化進程。因地制宜的產業政策是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必要基礎,也是建立綠色發展模式的內在要求。第二,產業結構合理化有助于優化要素配置。產業之間地位與關聯方式的相對協調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的重要體現。若一地區工業比重過高,那么該地區能耗節約以及污染物排放削減的實施難度較大。如果工業與其它產業之間或者工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分布不合理,產業之間的前向與后向關聯不夠通暢,技術關聯形式單一,那么無法利用產業之間的技術關聯推動能源節約與減排任務的分解與落實。

2.3 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效率

首先,人力資本是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要基礎,決定著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34]。一方面,由于不同行業之間所擁有人力資本規模與結構的差別,行業之間利潤率的分化推動了生產要素的跨行業配置、影響著產業之間的興衰交替。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資本的流動性與外溢性特征,人力資本的聚集地能夠利用自身以及遷移而來的多樣化勞動力,降低了進行技術學習的時間成本,為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提供了人才支撐。其次,產業結構調整為人力資本培育指明了方向。由于不同產業之間對于人力資本的需求類型并不一致,現有的人力資本供給(包括人力資本水平與結構等)與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推動過程中所需要的勞動力類型存在差距、并不匹配。為滿足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所需要的規模化、多樣性的人力資本需求,各個人力資本投資主體需要進行具有針對性與前瞻性的人力資本培育,如縮小各地之間的初、中等教育質量、增強高等教育與市場需求的聯動性、增加員工在職技能培訓等。再次,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相互作用影響資源節約與要素配置。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缺乏前瞻性與系統性的人力資本培育,如出現人力資本超前投資、人力資本規模供給不足、人力資本結構不合理等情形,新型產業形態的出現與產業之間配置優化所需要的勞動力支撐條件也無法得到滿足,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的進程將會受阻。與此同時,產業結構調整滯后或產業結構不合理無法為人力資本培育提供激勵,無法反向帶動人力資本積累與內部優化,會導致部分類型人力資本的閑置。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的良性互動并不能夠自動實現,當兩者之間的聯動性不足時,兩者共同促進綠色發展效率的格局就難以實現。

3 變量測度與數據來源

3.1 地區綠色發展效率的測度

Tone[35]提出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BM效率測度模型,對于效率評價中的松弛問題給予了較好的處理,可對包含多投入、期望與非期望產出的效率進行評價。具體形式如下:

上式中只有ρ*=1時評價單元才有效率,ρ*的分子和分母依次表示被評價單元實際投入和產出相對于生產技術前沿的平均可縮減比例和平均可擴張比例。

開展地區綠色發展效率評價涉及到投入與產出變量,投入變量包括資本、勞動力與能源等三種,產出變量則包括期望與非期望產出。對于勞動力投入,由于中國統計資料中并未報告標準化的勞動投入時間,本文使用年末就業人數表示勞動力投入。對于資本存量,借鑒單豪杰[36],將各地區資本存量數據延伸至2013年并折算成以1997年為基期。對于能源投入,使用標準煤為口徑的一次能源消費量表征。以GDP為期望產出(1997年為基期),非期望產出的選取應當兼顧可比性和代表性,本文選擇二氧化碳與工業“三廢”表征非期望產出,各省二氧化碳的估算方法參考IPCC[37],分類能源的選取借鑒劉華軍和趙浩[38],包括數據相對完整和連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三種分類能源。

3.2 模型設定與變量測度

根據研究目標,本文的計量模型設定如下:

式(2)中i與t表示省份與年份,gde表示綠色發展效率,hc、hcjg、gjh與hlh分別表示人力資本水平、人力資本結構、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interact包括人力資本水平、人力資本結構分別與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的交互項,X為控制變量,vi表示個體非觀測效應,uit為隨機干擾項。

人力資本水平(hc)與人力資本結構(hcjg)作為廣為接納的測度思路,Barro and Lee[39-40]開展的教育獲得的跨國比較系列研究為測度人力資本提供了一種近似替代。借鑒Barro and Lee[39-40],結合中國的教育年限設定情況,將小學、初中、高中與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等教育層次所對應的教育年限設為6年、3年、3年與4年,以《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公布的各省份不同教育程度勞動力占比為權重,計算各省份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表征人力資本水平(hc)。根據Ang et al.[41],不同教育程度的勞動力在技術模仿、吸收與學習中的作用并不相同,本文使用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勞動力占比與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勞動力占比表示人力資本結構(hcjg)。

產業結構調整(hlh和gjh)產業結構調整包含高級化與合理化兩個維度,前者作為衡量產業結構優化的代理變量,為研究和政策部門所關注,后者體現了產業之間的協調度,折射了不同產業之間投入與產出的耦合性。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一個典型體現是服務業部門的擴張,本文借鑒干春暉等[32],使用第三產業產值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衡量產業結構高級化(gjh)。對于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衡量,早期的研究中多使用結構偏離度表示,但結構偏離度所暗含的各產業等同的假設與實際并不相符,本文借鑒于斌斌和金剛[42],使用泰爾熵指數的倒數表示產業結構合理化(hlh)。

借鑒既有研究,本文還控制了經濟發展水平、能源消費結構、要素稟賦結構、外商直接投資與貿易開放等變量。對于經濟發展水平(pgdp),使用人均GDP表示(以1997年為基期)。對于能源消費結構(es),使用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量之比表示。以資本勞動比表示要素稟賦結構(kl)。外商直接投資(fdi)使用實際外商直接投資與GDP之比表示,外商直接投資的原始統計單位為美元,按照美元與人民幣之間的年度均價進行數據轉換。貿易開放(trade)使用進出口額與GDP之比表示,數據轉換過程與FDI相同。

3.3 數據來源

兼顧數據的可得性,本文的樣本時間范圍為1997—2013年。數據主要來自《中國統計年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以及《中國環境年鑒》。根據資本存量估算的需要,將四川與重慶數據合并,且不包括缺失數據較多的西藏,共獲得29個省份的數據。中國的區域劃分有多種分類,本文使用三區域劃分法,即除廣西之外的沿海11省市為東部地區,黑、吉、晉、鄂、徽、豫、湘、贛8省為中部地區,其余省份為西部地區。

4 實證結果與分析

4.1 綠色發展效率核算結果分析

圖1匯總了使用MAX—DEA軟件計算的各區域綠色發展效率年份均值。可以看到:①綠色發展效率存在無效率狀態。這一發現與既有文獻相似,表明中國綠色發展效率尚有改進空間。另外,正如已有文獻指出的那樣,即便部分省份如上海位于隨機前沿,這只說明其效率與其它省級單元相比的相對位次。②綠色發展效率的區域差異不可忽視。綠色發展效率呈現出東部高于中西部、中西部較為接近的局面,這與既有研究相似,效率的區域差異可能與三區域所擁有的技術水平、所處發展階段以及生產要素配置等眾多因素相關。③年度平均綠色發展效率值在樣本前半期與后半期變動趨勢并不一致。樣本前半期,年均綠色發展效率值存在下降趨勢,而在樣本后半期,年均綠色發展效率值呈現出波動變動。

4.2 全樣本檢驗

對于受限數據,使用OLS進行參數估計可能引發有偏和非一致問題。本文使用Tobit模型檢驗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其交互項對于綠色發展效率的沖擊方向與影響力度。

表1所報告的全樣本估計結果顯示人力資本水平系數表現為負但不顯著,這意味著以平均受教育年限衡量的人力資本水平未能促進綠色發展效率的提高。樣本期中國各地區以要素數量驅動的低效增長模式尚未出現根本性改變,即人力資本使用中所面臨的運行環境沒有顯著改變,如各地區為追求GDP規模,依賴于物質資本投入,形成了發展的路徑鎖定效應。盡管樣本期內人力資本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但除京滬等少數東部地區外,多數地區人力資本水平偏低的格局尚未出現根本改觀。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力資本支撐條件,人力資本在生產率改進、資源節約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最大化利用。人力資本結構的系數為負但不顯著,這意味著勞動力中受高等教育比例與未受高等教育比例之比的提升尚未帶來綠色發展效率的提高。盡管樣本期內勞動力中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有了一定的提高,不過這部分勞動力中從事技術研發的比例仍然偏小,另外,長期以來國內技術研發通常在外來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吸收、模仿以及再創新,國內原創性生產技術與節能技術的開發能力較為有限,限制了人力資本結構變動對于綠色發展效率的作用。

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的系數均為正且表現出統計顯著性。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能耗與污染排放增速、改善要素配置,進而提高綠色發展效率。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提高表明一地區各產業之間處于相對協調的狀態,暗含著生產要素投入與產出之間能夠實現某種程度的匹配性,有利于提高要素利用效率。需要注意,產業結構合理化的系數要小于產業結構高級化,這可能與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調控難度大、引導舉措相對偏少,而產業結構高級化方向較為明確、政策措施較多有關。進一步地,人力資本水平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合理化的交互項系數依次為正、正,但兩個交互項均未表現出統計顯著性,這意味著人力資本水平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合理化之間能夠協同改善綠色發展效率,但是作用力度并不顯著。如果人力資本水平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滿足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或者,產業結構調整與人力資本水平保持了某種適配性,那么兩者之間可以協同促進綠色發展效率提升。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合理化的交互項均為正但不顯著。產業結構高級化與合理化所誘發的勞動力需求是多樣的,當人力資本供給中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時,可能出現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合理化協同驅動綠色發展效率提升的狀態。概括起來看,全樣本中人力資本水平(人力資本結構)分別與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協同改善綠色發展效率的態勢已經有所顯露,不過這種效應仍然較為微弱,需要進一步增強。

4.3 分區域檢驗

表1中的分區域的結果顯示,三個地區中人力資本水平、人力資本結構的系數均為負但不顯著,這與全國層面的結果相似。產業結構高級化的系數在三區域中均為正,且在東部中部具有顯著性,而在西部不具有統計顯著性。出現這種區域差異性可能與東中部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較高有關。東中部產業結構合理化的系數為正但不具有統計顯著性,出現這種情況可能與各區域產業之間的技術聯系形式單一、均衡發展程度不足且產業結構合理化尚處于波動頻繁、未進入較為穩定且持續的發展階段有關。與總樣本相似,分區域中人力資本水平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交互項均為正但不具有統計顯著性。產業結構合理化與人力資本水平交互項的系數在東西部為正但不顯著,在中部為負也不顯著,這表明人力資本水平與產業結構合理化的交互作用對于綠色發展效率提升的作用并不顯著、較為微弱。

控制變量中,人均GDP的提高能夠促進綠色發展效率,這一作用在全國與分區域檢驗保持了一致。全國與東西部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比重的提高不利于綠色發展效率的改進,這與多數研究相似。體現要素稟賦結構的資本—勞動比的系數顯著為負,且系數大小存在區域差別。全樣本與東西部外商直接投資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外商直接投資能否提高綠色發展效率要依賴于其進入規模、空間集聚狀態、FDI的行業分布特征等因素。全國與東部地區貿易依存度能夠微弱地改善綠色發展效率。當進口貿易所蘊含的知識與研發資本所帶來的資源節約與能耗減少大于出口所引發的能耗與排放增加時,貿易依存度可促進綠色發展效率。

4.4 穩健性處理

DEATobit兩步法是目前文獻進行效率變動因素識別的常見思路。不過,Tobit模型對于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內生性等問題無法予以緩解。借鑒查建平等[29],利用位似變換的思路,將測算而來的綠色發展效率擴大100倍,并使用系統GMM中的一步估計進行參數估計。表2的檢驗顯示,工具變量設定合理、殘差不存在二階自相關,符合系統GMM的使用約束條件。本文所關注的人力資本水平、人力資本結構以及產業結構高級化、合理化的系數符號沒有發生改變,交互項的系數符號也基本保持了一致,可以認為本文的結論穩定。

5 結論與政策建議

提升綠色發展效率已經成為中國轉型進程中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力資本相互作用,均被視作綠色發展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撐條件。本文梳理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與綠色發展效率之間的作用機制,使用可處理非期望產出的SBM模型,測度1997—2013年中國各省區包含能源與環境約束的綠色發展效率,考察了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兩者交互項對于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方向與作用力度。結果顯示:樣本期內中國省級綠色發展效率存在無效率狀態,且效率得分表現出東部高于中西部的格局;綠色發展效率在樣本前期存在下降趨勢,而在后期則表現出波動變動;無論是全國層面還是分區域中,人力資本水平與人力資本結構未能促進綠色發展效率提升;產業結構高級化能夠改善綠色發展效率,這種作用在全國與分區域中均得到體現;除西部外,產業結構合理化能夠改善綠色發展效率;全國層面與東部人力資本水平(人力資本結構)分別與產業結構高級化、合理化的交互項對于綠色發展效率的提升作用已經顯現但尚不顯著。

本文的研究顯示應以人力資本培育與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推動中國綠色發展轉型與效率提升。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1)人力資本培育應充分考慮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產業結構調整呈現出全局性、交互性以及復雜性的特征,這為人力資本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認為,單一的人力資本類型無法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對于勞動力的多樣化、規模化要求。政府應根據勞動力需求類型的變化,及時對人力資本培育計劃進行適度調整。這種調整既要考慮到產業結構演化的一般性趨勢,也要結合本地區未來一定時期內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目標以及現有人才供給狀況,針對存在重大供給缺口的人力資本類型開展前瞻性的培育,以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實現提供人才支撐條件。比如,技能型勞動力供給存在的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已制約了中國工業的提質增效,政府應從政策、資金等多個方面扶持技能型教育,鼓勵學校—企業采取定向、委托培養等形式進行人才培育,提高人力資本培育的針對性,減少特定類型人力資本的供給不足或過度供給,尋求人力資本的供需協調。

(2)產業結構調整目標設定應與人力資本供給相適配。產業結構調整有其自身規律,必要的產業政策可加快產業結構向預期政策目標邁進,而忽視本地人力資本供給與培育狀況,設定過高、過快的產業調整目標則會導致既有資源閑置、誤配以及效率損失。從各地區產業錯位發展的思路看,具有較多高等教育程度勞動力的東部,可以發展高端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知識密集型行業,而中西部可利用自身中、初級人力資本較多的特點重點發展傳統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根據自身人力資本培育狀況,合理設定產業結構調整目標,不斷推動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本的動態適配,不斷增強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的交互作用對于綠色發展效率提升的促進作用。

如何驅動中國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各界討論的熱點,本文從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其交互作用是否有助于綠色發展效率提高這一問題開展了探索。鑒于本文所使用的SBM方法未能對效率值同為1的決策單元進行有效區分,使用新型測度方法進行地區綠色發展效率的評價以及提供更為豐富的經驗證據是進一步研究的努力方向。

(編輯:李 琪)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其春,郗永勤.區域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的互動關系[J].現代經濟探討, 2006(8): 16-18,52.[ZHANG Qichun, XI Yongqin. Interaction between regional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06(8): 16-18,52.]

[2]王兵, 黃人杰. 中國區域綠色發展效率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 2000—2010——基于參數共同邊界的實證研究[J]. 產經評論, 2014(1): 16-35.[WANG Bing, HUANG Renjie. Regional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and green tota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 2000-2010: base on parametric metafrontier analysis[J]. Industrial economic review, 2014(1): 16-35.]

[3]王兵, 唐文獅, 吳延瑞, 等. 城鎮化提高中國綠色發展效率了嗎?[J]. 經濟評論, 2014(4): 38-49,107.[WANG Bing, TANG Wenshi, WU Yanrui, et al. Does urbanization increase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J]. Economic review, 2014(4): 38-49,107.]

[4]劉健, 劉鴻福, 姚西龍. 我國煤炭產業綠色發展效率研究[J]. 工業技術經濟, 2015(10): 145-150.[LIU Jian, LIU Hongfu, YAO Xilong. Study on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 of Chinas coal industry[J].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2015(10): 145-150.]

[5]岳書敬, 鄒玉琳, 胡姚雨. 產業集聚對中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J]. 城市問題, 2015(10): 49-54.[YUE Shujing, ZOU Yulin, HU Yaoyu.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on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urban green development[J]. Urban problems, 2015(10): 49-54.]

[6]岳書敬, 楊陽, 許耀. 市場化轉型與城市集聚的綜合績效——基于綠色發展效率的視角[J]. 財經科學, 2015(12): 80-91.[YUE Shujing, YANG Yang, Xu Yao. The integrated performance of market transition and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development efficiency[J]. Finance & economics, 2015(12): 80-91.]

[7]盧麗文, 宋德勇, 李小帆. 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綠色效率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6, 26(6): 35-42.[LU Liwen, SONG Deyong, LI Xiaofan. Green efficiency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26(6): 35-42.]

[8]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5): 1002-1037.

[9]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 3-42.

[10]BARRO R J.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2): 12-17.

[11]MILLER S M, UPADHYAY M P. The effects of openness, trade orientation, and human capital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 63(2): 399-423.

[12]WANG Y, YAO Y D. Source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1952—1999: incorporating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 14(1): 32-52.

[13]姚先國, 張海峰. 教育、人力資本與地區經濟差異[J]. 經濟研究, 2008(5): 47-57.[YAO Xianguo, ZHANG Haifeng. Education, human capit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tial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8(5): 47-57.]

[14]黃燕萍, 劉榆, 吳一群, 等. 中國地區經濟增長差異:基于分級教育的效應[J]. 經濟研究, 2013(4): 94-105.[HUANG Yanping, LIU Yu, WU Yiqun, et al.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effec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3(4): 94-105.]

[15]張勇. 人力資本與中國增長和轉型[J]. 經濟科學, 2015(1): 29-39.[ZHANG Yong. Human capital and Chinas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J]. Economic science, 2015(1): 29-39.]

[16]岳書敬, 劉朝明. 人力資本與區域全要素生產率分析[J]. 經濟研究, 2006(4): 90-96.[YUE Shujing, LIU Chaoming.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region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6(4): 90-96.]

[17]李福柱, 趙長林.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動力及其作用途徑[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6, 26(2): 152-162.[LI Fuzhu, ZHAO Changlin. Changing power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its pathway[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26(2): 152-162.]

[18]黃燕萍. 金融發展、人力資本與全要素生產率[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2): 102-110.[HUANG YanPing. Financial development, human capital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J].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 2016(2): 102-110.]

[19]彭國華. 我國地區全要素生產率與人力資本構成[J]. 中國工業經濟, 2007(2): 52-59.[PENG Guohua.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Chinese provinces[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7(2): 52-59.]

[20]PARGAL S, WHEELER D. Informal regulation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6, 104(6): 1314-1327.

[21]LAN J, KAKINAKA M, HUANG X.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uman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12, 51(2): 255-275.

[22]LAN J, MUNRO A.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and human capit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ial firms[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13, 35(4): 534-557.

[23]張軍, 陳詩一, JEFFERSON G H. 結構改革與中國工業增長[J]. 經濟研究, 2009(7): 4-20.[ZHANG Jun, CHEN Shiyi, Jefferson G H. Structural reform and industrial growth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9(7): 4-20.]

[24]張宗益, 陳夕紅, 吳俊, 等. 產業結構調整、能源要素流動與能源生產率增長——基于結構紅利假說的實證分析[J]. 管理工程學報, 2014(2): 174-181.[ZHANG Zongyi, CHEN Xihong, WU Jun, et al. Industry structure adjustment, energy factor shift and energy productivity growth: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bonus hypothesis[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14(2): 174-181.]

[25]MA C, STERN D I. Chinas 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trend: 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 2008, 30(3): 1037-1053.

[26]ZHANG M, MU H, NING Y, et al. 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over 1991-2006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7): 2122-2128.

[27]LI K, LIN B Q. The nonlinear impa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Chinas energy intensity[J]. Energy, 2014(69): 258-265.

[28]王兵, 吳延瑞, 顏鵬飛. 中國區域環境效率與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 經濟研究, 2010(5): 95-109.[WANG Bing, WU Yanrui, YAN Pengfei.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e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5): 95-109.]

[29]查建平, 唐方方, 別念民. 結構性調整能否改善碳排放績效?[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2(11): 18-33.[ZHA Jianping, TANG Fangfang, BIE Nianmin. Can structural adjustments improve carbon emissions performance?[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2(11): 18-33.]

[30]FU X.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evidence from China[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8, 36(1): 89-110.

[31]楊俊, 李曉羽, 楊塵. 技術模仿、人力資本積累與自主創新——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財經研究, 2007(5): 18-28.[YANG Jun, LI Xiaoyu, YANG Chen. Technological imitation,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07(5): 18-28.]

[32]干春暉, 鄭若谷, 余典范. 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 經濟研究, 2011(5): 4-16.[GAN Chunhui, ZHENG Ruogu, YU Dianfa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fluctuations in China[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1(5): 4-16.]

[33]毛雁冰, 薛文駿. 我國產業能源消耗對經濟產出和就業的異質性影響——基于面板協整模型的實證分析[J]. 財經研究, 2012(6): 102-112.[MAO Yanbing, XUE Wenjun. Heterogeneous effect of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output and employment in China: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panel cointegration model[J]. Journal of finance & economics, 2012(6): 102-112.]

[34]張國強, 溫軍, 湯向俊. 中國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1, 21 (10): 138-146.[ZHANG Guoqiang, WEN Jun, TANG Xiangjun. Human capital and its structure and industry structure upgrading[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10): 138-146.]

[35]TONE K. Dealing with undesirable outputs in DEA: a slacksbased measure (SBM) approach[J]. GRIPS Research Report Series, 2003(1): 44-45.

[36]單豪杰. 中國資本存量 K的再估算:1952—2006 年[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8(10): 17-31.[SHAN Haojie. Reestimating the capital stock of China: 1952-2006[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8(10): 17-31.]

[37]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 Pari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06.

[38]劉華軍, 趙浩.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地區差異分析[J]. 統計研究, 2012(6): 46-50.[LIU Huajun, ZHAO Hao.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tensity[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12(6): 46-50.]

[39]BARRO R J, LEE J W. International data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updates and implications[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2001, 53(3): 541-563.

[40]BARRO R J, LEE J W. A new data se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world, 1950-2010[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3(104): 184-198.

[41]ANG J B, MADSEN J B, ISLAM M R. The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composition on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11, 33(3): 465-476.

[42]于斌斌, 金剛. 中國城市結構調整與模式選擇的空間溢出效應[J]. 中國工業經濟, 2014(2): 31-44.[YU Binbin, JIN Gang. Space spillovers of Chinese urban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pattern selection[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4(2): 31-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人人干| 1024国产在线|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999在线免费视频|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美女被操91视频| 四虎永久在线| 日韩精品资源|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69免费在线视频|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99热免费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毛片久久久| 欧美成人一级|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精品国产www|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a色毛片免费视频| 色综合网址| 韩日免费小视频|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a|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jizz国产视频|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玖玖精品在线|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色悠久久久|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色天天综合| 999精品在线视频|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无码卡|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99久久性生片| 亚洲va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国产精品性| 波多野衣结在线精品二区| 亚洲第一黄色网|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成人国产在线|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日本一区高清| 亚洲综合专区| 婷婷亚洲天堂|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资源|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精品视频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