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金明
著眼“三自”校訓 立足“三維”發展
錢金明
我校“務本教育”特色探索已經初步構建自強德育、自治管理、自學課堂三條研究主軸,大致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教育本體論:德育以自強為本,和諧發展。課堂以自學為本,以學論教。管理以自治為本,學做領袖。作為一所百年老校,學校以“三自”(自強、自學、自治)校訓為教育的著眼點,以德育、管理、課堂為教育的立足點,走出了一條學校、教師、學生個性化發展之路。
學校的發展遵循“文化先進、特色鮮明、樂學幸福、質量上品”的快樂學校發展取向,我們行政一班人提出了以師德與質量構建我校品牌建設的雙翼的戰略。
加強師德修煉,把握“德藝雙馨”教師專業發展重點。學校利用集中家訪月、校園開放日、教育信息網和各級各類媒體,加大對先進集體和個人的宣傳報道力度,加大對重大典型的挖掘、培育和宣傳力度,在全校形成尊重知識、尊重教師的輿論環境。學校嚴格師德考評制度,對搞有償家教、收受家長財物、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等嚴重違反師德規范的行為,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深入宣傳和學習江蘇省最美教師、吳江區先進基層干部薛法根的先進事跡,努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備、德藝雙馨的教師隊伍。
教師如何提升學科教學質量?學校各教研組積極探索“自學”課堂教學的轉型,引導教師基于學生(兒童)設計教學,學校課堂以“自學”為本,以學論教已經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三大支柱之一。全校教師要進一步注重教學理念和專業素養的提高、教學方式的轉變,加強對學生學法的研究和指導,加強對學校課堂教學的跟蹤調研,突出向有效課堂要效益,向教學行為轉變要效益,通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增效”。
要有效提高課程實施的質量和水平。學校校長室和教務處著力抓好了以下幾點:規范課程管理,開齊上足國家課程,積極研發校本課程,推進綜合實踐活動。尤其要加強小學科的開齊上足,建立小學科質量監控制度。要加強核心素養培育,提升學生閱讀、作文、計算等能力。據統計,2016年,我校學生在省級的各項賽事及區級以上報刊文章發表達271人次。
2015年,我們提出了“做更好的自己”的辦學哲學,我們的辦學哲學是基于對校訓的深入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體要落實到“務本、和諧、發展、陽光、坦誠、擔當”這十二字上,學校要著力打造務本型教師群體。把“德才雙修、德行雙范、德藝雙馨”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
進一步提升教師課程建設與課程評價的水平。學校整合社團、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實踐“快樂半日”活動,建立促進學生快樂、培養活力學生的系列活動,探索“活力”學生評價改革,同時進一步深化了課程建設。提高課程實施質量關鍵是提升學生素養。近一個階段,我校的語文學科進一步優化讀與寫的環節,英語學科提高了閱讀的速度,數學學科提高運算的能力。學校變革傳統的學生以及教師的評價方式,以教務處強化課堂有效實施和作業有效批改的檢查,著力發現一批“認真、較真、求真”的好學科教師。今年,我們有6位教師參加區第5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6人全部入圍,學校還成立了教學質量督查小組,組織對音樂、美術、體育等技能學科的專題調研,明確調研的指向性,有效督促全體教師提升有效教學的水平。
教師專業水平不斷提升。近年來,我校教師有140多人次在各級各類教學業務中獲獎,三年中發表論文182篇,其中省級152篇,蘇州市級5篇,吳江區級25篇。教學業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沈靜華老師在蘇州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比中榮獲一等獎,陳三林老師在蘇州市第五屆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優秀課評比中獲得二等獎。多人次在蘇州及吳江教育局組織的“把握學科能力”競賽中獲獎,韓平英等12人榮獲區A級課教師稱號,戴小林等6人榮獲區AA級課教師稱號,近年來新增區級骨干教師多人:區教壇新秀8人,區教學能手4人,區學科帶頭人6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2人。任丹老師獲評“江蘇省優秀少先隊輔導員”,謝汝蘋老師獲評“吳江區模范教師”,沈靜、錢美兩位教師獲評“吳江區名教師”,錢美等六位老師獲評吳江區先進教研個人。
學生發展一直是學校最具有競爭力的發展,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在我們學校六年級的孩子出去后有多少我們學校教育的痕跡?我們倡導的自評、自悟、自創是否就是我們務本課堂所力創的學生的各科核心素養?我們德育處開展的“自治”管理與好習慣養成有何關系?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關注學生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發展”的含義:全體學生的發展,全面和諧的發展,終生持續的發展,個性特長的發展,活潑主動的發展。“學生為本”的含義:價值觀:一切為了學生;倫理觀:高度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我們的目的要讓學生秉承“三自”校訓,形成在“以自強為主的德育,以自學為特征的課堂,以自治為重點的管理”框架下的九“會”評價機制。我校創始人費伯塤先生早在建校之初就提出“自強,自學,自治”三自校訓,要求增強學生體質,制定課外研究規劃,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組織學生自治會,鍛煉學生自治能力……這種注重自治能力的培育逐步積淀為松小的學校文化,并影響學校的發展,成為學校研究性學習的主要方向。“自治”課程管理與研究性學習以自治治人為途徑,以“會自評、會自悟、會自創”為學生培養目標,逐漸形成了學校“自治”教學管理與研究性學習的格局。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進一步加深對“自治”課程管理與研究性學習的認識,從理念上激發學生自主意識,從行動上改變實踐方式,梳理出“自治”教學課程與研究性學習管理的制度、組織、內容和形式,讓學生把好的習慣和對研究性學習的良好興趣帶出校園。
2016年起,學校德育處提出“踐行‘靜、凈、敬、競’,提升‘情、意、品、行’”的德育工作思路。以學生行為規范教育為抓手,完善學生行規訓練機制,深化教育特色,努力形成“學生的學習生活習慣良好,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高尚,學生的人格精神品質健全”的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文化格局。整個學期德育處以培養“靜、凈、敬、競”為重點,把訓練學生習慣作為突破口。在評選過程中,注重培養、訓練、引導學生明確“松小文明禮儀四JING界”要求,各班采取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辦法,從而評選出一批“校園文明禮儀之星”,學校對他們的文明事跡進行展示,并頒發獎狀予以鼓勵和表彰。■
備注:本文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課題“三自百年校訓觀照下的小學務本教育實踐研究”(D/2013/02/353)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江區松陵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