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娟
高中英語教學的國學傳承
■劉玉娟
隨著近幾年“國學熱”的不斷興起,中國人對于自己的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也與日俱增。然而著眼當下“國學熱”,所波及的范圍還僅僅停留在社會領域或是高校范圍內,并沒有有效地進入到小學、初中和高中課堂。如何有效地推動國學走進中小學校園呢?英語課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英語課所教授的絕不僅僅只是一門外語,它同樣涉及文化問題,給國學的導入留下了對比空間。
在一個越發倡導開放交流、國際溝通的全球化時代,教育工作者所要做的絕不僅僅是引進外來文化,介紹西方文明,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遺產也要給予充分的重視。但是反觀一直以來的課堂教學實踐,對傳統文化的忽視顯得觸目驚心。如今還有幾人能夠背得《三字經》《百家姓》這些最基本的傳統啟蒙讀物?又有多少學生對于孔子、孟子、老子這些對我們民族產生深遠影響的先賢有比較系統的了解?一個民族如果不能緊緊抓住自己文化的根,那么很容易在與其它文化的交流中失去自我。我們在高中課堂上設置英語這一學科,是因為英語在當今世界的重要地位。掌握英語無疑使學生可以面向更廣闊的人生空間和知識視野。但是,語言作為文化載體,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門交流工具,更是一種文化傳統。因此學習英語,同時也就意味著學習一種新的文化。當下課堂,對英語教學的強調與對于國學的忽視所形成的對比十分明顯。在態度上,教師和學生都不重視在英語課堂上引進國學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在物質資源方面,融進國學的英語教材幾乎沒有,系統的教育便也無從談起。甚至,在很多情況下,英語的強勢實用性擠壓了本就空間狹小的國學教育。想要寓國學教育于英語課堂之中,端正對兩者的認識,承認他們之間平等的重要性,是首要的任務。
把國學教育與英語課堂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究竟是否可行,兩者之間的實際差異是否會使二者的結合困難重重?由于以前往往缺乏對于此類問題的理論思考,因此在此有必要就兩者的融合進行一次可行性分析。首先必須指出的是,絕不能將國學教育與英語課堂對立起來看待,將它們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兩極。實際上,兩者之間是有諸多的相似之處的。國學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民族智慧的結晶,國學教育在培養具有良好品德的社會公民的層面上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而英語作為當今最具實用性的語言之一,如果可以為學生所熟練掌握,就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社會競爭力,為他們更長遠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由此可見,無論是國學教育還是英語課堂,它們的目的都是同一的,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我國青少年的國際競爭力。既然目的同一,就有融合的可能。另外,國學本就起源于清末時期,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而形成的文化自覺,因此國學從開始就帶有跨文化交流的基因,和英語教育相融合也就有前例可循。其次,在文化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今世界,國學與英語的融合是必然趨勢。國學思想完全可以用英語來進行傳授,當然,具體的實踐方法尚待教育工作者們在課堂上進一步總結提出。最后,用英語傳遞國學思想也是一種創新。創新可以使文化間的相互交流變得更加多元,更加有效,同時也更加深刻。因此,將國學教育與英語課堂結合在一起,不僅是必要的,也完全是可行的。
由于教學實踐的匱乏,具體的教學方法仍有待于總結,筆者所列乃是就理論上可行的方法做一展望,以起拋磚引玉之效。在如何將國學引入到英語課堂這個問題上,首先,誦讀法可給教學教師提供參考借鑒。國學的傳統教育當中,誦讀經典本來就是一個有著悠久傳統的教育方法,而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們也會經常采用諸如談話導入法、歌曲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等方式開始課程。這實際上給國學的導入打開了空間。比如說,教師可以以國學經典中出現的經典案例來開始課堂教學,由此再引入國學的英語表達方法,即使同學們對于國學有了認識,又讓同學們增長了英語表達知識。其次,英語教材中的很多話題也是可以與國學相結合的,教師們要善于在教材話題上找到引入國學素材的契機,既符合情境,又能令學生們耳目一新。另外,在課堂上還會難免出現一些課堂事故,對于課堂事故的處理同樣可以為國學教育開辟空間。比如說,當調皮的學生干擾了課堂秩序影響了正常的教授進度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不失時機地用國學知識來進行教育規勸,既普及知識,又因為有了具體案例的出現而使學生們印象深刻。以上這些方法當根據具體授課情境調整變化,不拘于固定程式,推陳出新,寓教于樂,才是理想的教學。■
(作者單位:江蘇沭陽高級中學)